今日立春:打春牛求豐收 皇帝舉行祭日儀式
“立春一年端,種地早盤算”、“一年之計在于春”……這一系列流傳甚廣的諺語都不同程度地說明“立春”這個節氣的重要性。北京民間文藝家協會副主席劉一達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立春是農歷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一個節氣,“在這一天,皇帝要舉行祭日儀式,又叫祭日大典,以體現對立春的重視。此外,還有‘鞭打春牛’的習俗,祈求好收成”。 立春為孟春開始的標志古代皇帝舉行祭日大典 提到“立春”,從字面意思解釋,“立”有“開始”的意思,據公開資料顯示,立春還是漢族民間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自秦代以來,中國就一直以立春作為孟春時節開始的標志,還有“迎春”的習俗。 同時,在傳統文化中,將立春及之后的十五天分為三候,即“一候東風解凍,二候蜇蟲始振,三候魚陟負冰”,分別說明了此后的天氣變化:先是東風送暖、大地開始解凍;立春五日后,蟄居的蟲類慢慢在洞中蘇醒;再過五日,河里的冰開始溶化,魚開始來到水面上游動。 “春天到來,萬物復蘇,在立春當天,古時候皇帝還要舉行一個祭日儀式,又叫‘祭日大典’,這個習俗從周朝就開始了。后來,祭日的地點就在北京天壇。”劉一達對中新網(微信公眾號:cns2012)記者說道。 據劉一達介紹,當時祭日是皇帝的“專利”,老百姓不能擅自舉行,在典禮開始前,皇帝還會命令相關官員計算好時辰、安排相關事宜等等,“除非身體抱恙等原因,否則,皇帝必定在立春親自祭日,這也體現了對這個節氣的重視”。 2015年2月4日,南京夫子廟瞻園池塘內,兩只鴛鴦在水中嬉戲。當日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一個節氣“立春”,從立春當日一直到立夏前這段期間,都被稱為春天。中新社發泱波攝 民間“鞭打春牛”祈求豐收吃春餅“咬春” 由于春天在農耕社會中占有重要地位,是播種的關鍵時期,因此,立春不止受到朝廷關注,普通百姓也十分重視,形成了不少有趣的民間習俗,如立春幡、剪春勝戴春勝等等,表示迎接春天到來,有祛災祈福之意。 “從民間來講,人們關心土地耕種,那么在立春的時候,就出現了‘鞭打春牛’的節俗。”劉一達介紹道,所謂春牛,可能是用紙糊成的,也可能是泥做成的,“在‘春牛’的肚子里裝上五谷”。 隨后,“打春牛”的活動便開始了。劉一達說,當“春牛”的肚子被打破后,人們會將流出的五谷分吃,“對老百姓來說,這個活動的寓意就是為了祈求豐收,希望能有個好收成”。 “立春節氣到來的時候,人們在吃食上也有講究。”劉一達笑著表示,民間有“咬春”習俗,“由于地域差異,具體吃什么可能有些不同,在北京來說,是吃春餅,家家戶戶都要做”。 劉一達稱,春餅做好后,還要送給街坊四鄰,共同“咬春”,“這也算代表了一種對春天的美好愿望吧”。 |
關鍵詞:立春,祭日,儀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