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應讓“車窗拋物”成為社會文明阻力
倡導城市文明的當下,車窗拋物已成為阻礙社會文明進程的一大文明陋習。今晨出門,筆者再次撞見令人唏噓一幕:從一輛等候紅綠燈的白色轎車里甩出一團廢紙巾,極不和諧地散落在略顯空蕩的馬路中央,格外顯眼。 車窗拋物,并不是什么新鮮話題,媒體曾有過許多報道,社會輿論也有著一致的譴責基調。可令人奇怪的是,就是這樣一個被各方詬病的文明陋習,卻如“樓道里的牛皮癬”一般不時地出現在公眾的視野里,與這個社會應有的文明程度顯得格格不入。 隨手習慣,是一些人面對媒體曝光時最常用的托詞,認為向車外丟張廢紙巾、扔個飲料瓶不過是個習慣性動作罷了,并非故意為之,實在沒有必要過多譴責,這應該代表了社會中一部分人的看法。 習慣有好有壞,好的習慣要堅持,壞的習慣當然也要改正。于情于理,“車窗拋物”都該算到壞習慣一欄,改正自然是理所應當。如果僅僅因為是隨手的習慣使然,就可以得到自我原諒,甚至是忽視縱容,那么無論對整個社會文明的氛圍營造,還是個人文明素質的精神提質來講,都是極其不利的。 事實上,社會文明并不只是個高高在上的頂層議題,它還包含著千千萬萬個平淡無奇的平常之舉,是頗具地氣的行為總和。許多人之所以會選擇“車窗拋物”,無非是為了車內私有小環境的“整潔”罷了,在筆者看來,這種行為動機本身并不為過,但其錯就錯在是以破壞社會公共環境為代價,有的甚至還危害到了他人的人身安全,有一組統計數字值得一提,中國城市每年因車窗拋物死亡的人數竟高達400人。 哲學上有一句話講得很好:物質決定意識,意識反映物質。而對當下中國社會發展來講,就是在詮釋“經濟建設與精神文明建設兩手都要抓,都要硬”的生動道理。改革開放三十年,我國居民物質生活水平有了顯著提高,當我們為成為有車一族的物質富裕而欣喜不已的同時,是不是忽視了些該與之相匹配的精神文明建設。從這方面講,類似“車窗拋物”這樣的文明陋習頻發,可能并不是個毫無關聯的孤立現象,這或許是在給我們敲響著警鐘:一旦精神文明建設發展速度未能跟上物質水平,很容易衍生出如這般的負面現象,從而阻礙著社會文明進程。 社會文明是個緩慢且長期的過程累積,絕不可能僅靠某一機構,某個團隊就能一蹴而就,作為這個社會的參與者,更需樹立該有的社會文明責任意識,從我做起,貢獻一份綿薄之力。 |
關鍵詞:車窗拋物,社會文明,春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