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層]“股份棚”托起“脫貧夢”
1月25日,一場多年不遇的嚴寒剛過,淶水縣西部山區風和日麗。趙各莊鎮下明峪村臨近108國道的大西溝里,布滿了一大片拱形冷棚。 “這里就是我們下明峪村食用菌基地,村民脫貧致富多虧了它。”淶水縣林花香菇專業合作社經理張東新,正在基地帶領一些村民加工種植食用菌需要的木屑。“現在全村有380多個冷棚,通過吸收農戶入股實行共同經營,入股戶年人均收入都超過萬元。” 今年40歲的張東新十幾歲就開始經商,現在全力帶領村民發展食用菌種植。“我們已經形成了從原料加工到生產銷售在內的產業鏈,輻射帶動附近3個鄉鎮的20多個村,產品銷往北京、石家莊等地,年產值1.3億元,純收入2000多萬元。” 下明峪村是淶水縣“十二五”率先脫貧出列村。全村305戶、910口人,其中貧困人口74戶、135口人。2011年人均純收入1650元,2015年超過6000元。 “扶貧攻堅以來,我們村因地制宜,確立了‘遠靠林果近靠兔,中期大棚保收入’的發展路子。尤其是食用菌基地采取股份合作制方式,吸引村民多種方式參股,幫助貧困戶增收致富效果突出。”村干部龐志明說。 從2012年開始,下明峪村采用“政府+合作社+農戶+金融機構”的扶貧模式,建設食用菌基地,政府負責水電路配套,合作社負責經營管理,農戶以土地、勞力等入股,金融機構提供資金扶持。在龐志明看來,這種扶貧模式效果明顯,實現了多方共贏。 幾年來,下明峪村成立了春燁、林花兩個食用菌專業合作社,已有100多戶以土地、勞務、資金、技術等多種形式入股,食用菌基地面積發展到380畝,用工150余人,村民年工資性收入400多萬元。貧困戶可獲得租金、股金、薪金3項收入,實現了穩定增收。 隨著脫貧致富步伐的加快,下明峪村的基礎設施也得到改善。硬化道路4600平方米,打深水井2眼,鋪設自來水管線1萬米,建護村壩800米。街道墻體進行了美化,衛星電視已全部入戶。接下來還要建設幼兒園、衛生室、文化廣場、公廁、垃圾池等公共服務設施。 |
關鍵詞:食用菌,峪村,農戶,淶水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