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會時評】供給側改革奏響中國經濟轉型升級最強音
資料圖片 3月5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要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培育新的發展動能,改造提升傳統比較優勢,抓好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加強民生保障,切實防控風險,努力實現“十三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良好開局。 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列出了今年要重點做好的八個方面工作,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被列在第二項。報告中用七個段落的大篇幅來闡述部署供給側改革,足以表明這項改革在今年政府工作中的分量。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代表著中國經濟發展思路的轉變。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國的經濟增長將進入一個新臺階。 當前世界經濟復蘇緩慢,金融市場劇烈動蕩與大宗商品接連暴跌,從一個側面印證世界經濟的不確定性,在此情況下,中國經濟難免受到沖擊。從國內看,經濟新常態下的“三期疊加”效應,令經濟轉型困難加大,諸如產能過剩、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等問題凸顯。如何從供給、需求方面,尤其是以市場化為核心的改革中尋找增長潛力和動力,保持經濟中高速增長,推動我國產業邁向中高端水平,是個相當迫切的任務。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李克強總理從推動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改革向縱深發展,充分釋放全社會創業創新潛能,著力化解過剩產能和降本增效,努力改善產品和服務供給,大力推進國有企業改革,更好激發非公有制經濟活力等幾大方面來展開改革部署。“十三五”開局之年,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再次吹響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集結號,也奏響了中國經濟轉型升級的最強音! 中國經濟增長與轉型的最大問題主要是結構性問題。“供給側”概念表明宏觀經濟政策思路的新認知,也指明了今后宏觀經濟政策的走向和著力點。當前,供給側改革的大幕已經拉開,我們不僅需要經濟理論創新,更需要對供給側改革積極踐行。(中國經濟網專欄作者 王振峰)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向"凱恩斯主義"說再見 |
關鍵詞:經濟轉型,結構性改革,十三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