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勇委員:減少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生
過去幾十年,我國應對心腦血管疾病做了很多的努力。目前,高血壓篩查及糖尿病管理已經被納入到我國公共衛生服務中,但是還缺少血脂管理。近日,全國政協委員、北京大學第一醫院心內科主任霍勇教授接受新華網采訪時表示,我國心血管病患病率仍處于持續上升階段,基于此嚴峻的形勢,呼吁政府把血脂管理納入到公共衛生服務當中,“這樣才能使我國從總體上控制三高,使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病及死亡率下降”。 圖為全國政協委員、北京大學第一醫院心內科主任霍勇教授 警惕“壞”膽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 據《中國心血管病報告2014》數據顯示,目前估計全國有心血管病患者2.9億人,每5個成人中有1人患心血管疾病。心血管疾病已成為我國人群死亡因素排名之首,在總死亡的比例已超過40%。 “近二三十年,我國心腦血管疾病的增加,血脂異常占了很大的比重。”霍勇指出,日常生活中要注重血脂管理,這樣才能有效地減少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生。 據了解,檢測血脂常規指標有四項:總膽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和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經常被稱為‘壞’膽固醇,在血脂檢測指標中,最重要的便是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霍勇解釋道,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一旦升高,血管便容易發生動脈硬化,甚至發生腦卒中、心肌梗死。 據悉,不同的人群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的指標不同。霍勇介紹,對一般人來說,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應控制在130mg/dl以內;對于有心臟病或者動脈粥樣硬化的患者來說,指標最好不要超過100mg/dl;對于疾病相對嚴重,如患有心肌梗死、腦卒中等患者,指標不要超過70mg/dl。“當然,在一定范圍內,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越低越好”。 早期血脂篩查應該盡早納入我國慢性病防治規劃 世界衛生組織資料提示,心血管疾病防控獲益中,控制膽固醇異常危險因素所帶來的貢獻是最大的。據報道,早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美國心腦血管疾病事件死亡率就出現了“由升轉降”的拐點,美國1980-2000年冠心病死亡率下降了約一半,產生這種效果最重要的是人群總膽固醇水平的控制。 霍勇指出,這一國際研究數據對于我國在心血管疾病管理上來說是可以充分借鑒的。他呼吁,建議把膽固醇管理上升到國家疾病防控戰略層面, 加大政策干預力度,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加大公眾教育力度。 第一,早篩查、早治療至關重要,早期血脂篩查應該盡早納入我國慢性病防治規劃;由政府主導,盡快將血脂管理納入國家公共衛生服務項目,為城鄉居民提供慢性病綜合管理,提高我國慢性病防治的成效。根據2007年《中國成人血脂異常防治指南》推薦,40歲以上男性和絕經后女性,應每年進行血脂檢測。成年人至少每5年測量1次空腹血脂。而已經發生缺血性心血管疾病(如冠心病,心梗,卒中等)及其他高危人群,應每3-6個月測量1次血脂,及時防范動脈粥樣硬化疾病風險。 其次,在不斷加大血脂管理的政策干預力度的同時,建議政府進一步提高基層醫務人員和疾病防治工作者相關能力建設,加強規范化臨床指南的實施,健全切實有效的績效評估考核系統和激勵制度。 “預防+治療” 積極應對“壞”膽固醇偏高 如果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偏高,應如何應對?霍勇指出,首先要有健康的生活方式,例如,適當地控制飲食,減少脂肪、膽固醇、糖的攝入,增加運動,戒煙等,“良好的生活方式可以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除此之外,患有動脈硬化、冠心病等疾病的患者,在調整生活方式的基礎上,要進行他汀類藥物治療。 據了解,他汀類藥物主要用來降低低密度脂蛋白含量,是降脂治療方案中最關鍵的一類藥。“臨床實驗證實,他汀類藥物治療最少可以降低心血管疾病事件30%的死亡率和30%的的發生率。”霍勇指出。 據悉,他汀類藥物包括多個種類,例如阿托伐他汀、普伐他汀、辛伐他汀等。“不同他汀種類的藥物強度不同,通過血脂檢測分析,醫生會根據不同的血脂升高的種類、危險分層, 建議藥物用量水平及強度。”霍勇表示。 霍勇建議,患者一旦確診,要盡早地服用他汀類藥物,特別對于明確有冠心病、腦卒中患者來說,終生服用非常有益。“現代研究表明,服用他汀類藥物時間越長,患者受益越大”。 |
關鍵詞:降脂治療,心腦血管疾病,疾病防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