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種田 現在搞高科技公司
“過去種田、蓋房子,現在搞高科技公司” ——看廣東如何為“創新驅動發展”探路 “我的夢想,是用3年左右時間培育一兩家控股優質公司,帶著村民去敲鐘上市!”近日,在十二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廣東省代表團全體會議上,個子不高的張育彪聲音洪亮地說:“過去是種田、蓋房子,現在,我們要搞高科技公司!” 讓這位全國人大代表、深圳市龍崗區南嶺村社區黨委書記、居委會主任熱血沸騰的,是正在深刻變化的經濟發展模式。作為一個GDP連續27年居全國榜首的省份,廣東比其他地區更早進入經濟發展新常態,也最早感受到轉型升級的巨大壓力:一方面,靠要素驅動的傳統增長方式已發揮到極致;另一方面,面臨發達國家先進生產力和發展中國家低要素成本的“雙重擠壓”,發展引擎急需轉換。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今年政府工作報告61次提及創新;“十三五”規劃綱要(草案)的第二篇,就是“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那么,怎樣在創新發展的大棋局中再領風氣之先?連日來,創新驅動,成為廣東團的“最熱詞”。 凝聚新理念—— “誰在創新上先行一步,誰就能擁有引領發展的主動權” 3月6日的北京,乍暖還寒。原定下午3時開始的廣東團媒體開放日,在一個小時之前,會場就擠進了近200名。大家都在期待:同樣面對經濟下行壓力,廣東,會交上一份怎樣的答卷? 答案令人驚喜:2015年,廣東省GDP達7.28萬億元,增長8%,比全國高1.1個百分點。更引人關注的是,去年,廣東省研發經費支出占GDP比重預計達2.5%,技術自給率上升至71%。根據國際通認標準,這兩個指標雙雙達到關鍵拐點,標志著廣東正式加入創新型地區行列。 當經濟發展面臨速度換擋節點,作為“經濟火車頭”的廣東,傳統發展路徑之弊充分顯現,對創新驅動發展的感觸愈發深刻。 “我們的想法和我們的思路以及現在正在做的,就是以創新驅動發展作為引領和總抓手,推動產業轉型升級,依托新技術發展新的企業、新的產業,通過對現有的企業進行技術改造,來推動企業掌握自主的核心技術,推動企業轉型升級。同時制定更加嚴格的環保、質量、技術標準,通過市場淘汰一批落后產能。”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廣東省委書記胡春華代表說。 從城市到鄉村,從企業到社區,創新驅動發展,已經凝聚成廣東共識。 “不轉型就是等死,創新還可以殺出一條血路。”廣東乳源東陽光實業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張紅偉代表感慨,這幾年他和一些企業家朋友聚會,大家談得最多的就是技術改造、創新模式。“過去我國部分產業走的是消耗資源、生產價格低廉產品、賺一點微薄利潤的路子。廣東大量的‘三來一補’、低技術含量的企業,如果不調整思維,按照市場消費習慣、生活習慣進行創新升級,那么有限的資源最終一定撐不住這種舊模式的生產。按傳統老路走的企業,訂單少了,沒有競爭力,現在效益比較好的企業,都是在走創新升級的新路。” 張育彪代表干脆給村民立下了創新轉型“軍令狀”——3年不出成績就辭職。“改革開放前30年,沿海開放地區的村集體經濟依靠手里的土地,小日子過得還不錯。過去一年多,我接觸了許多科技創新實體。我的感覺是,時代發展太快了,別人跑得太快了,我真想脫了鞋子追上去。守著土地,靠著房租,不搞創新發展,不僅跟不上時代,還有可能拖轉型升級的后腿。” “明者因時而變,知者隨世而制。”同樣身處全球經濟增速放緩,國內資源、環境約束突顯的當下,廣東以實踐啟示他人:誰在創新上先行一步,誰就能擁有引領發展的主動權。 增強新動能—— “以科技創新為核心,以人才發展為支撐” “創新驅動的方向非常精準,那么,‘誰’是創新的最根本驅動者?”會場上,廣東省財政廳廳長曾志權代表的問題引發熱議。 怎么轉?如何辯證看待新舊動能的關系?轉型升級中,政府、企業、高校分別扮演什么角色……所有這些,都與“新動能從哪兒來”緊密相關,解決不好,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和“兩個翻番”就難以實現。 堅持創新發展,既要堅持全面系統的觀點,又要抓住關鍵,以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的突破帶動全局——兩會上,這成為廣東團代表最深切的體認。 要牢牢抓住科技創新的“牛鼻子”。 華為、騰訊、格力……數據顯示,廣東共有科技型企業超過5萬家,其中省級以上創新型企業507家,國家認定的高新技術企業8230家,數量位居全國前列。“柴火創客空間已經在全國復制近20家,吸引了22萬人。”深圳市市長許勤代表說,深圳的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已經形成聯動,“我們就是要靠技術創新,推動產業不斷發展、不斷壯大規模、提升水平,形成未來的產業競爭力”。 要處理好“新”與“舊”的辯證關系。 一手抓新興產業培育——以深圳為例,生物、互聯網、新能源等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漸成規模,產業增加值超過7000億元,占全市GDP比重高達40%;生命健康、海洋經濟、航空航天、機器人、可穿戴設備和智能裝備等五大未來產業規模已超4000億元,成為新的增長點。“創新是互聯網發展的生命線,‘互聯網+’融合創新將帶給各個行業新的生機與活力。”深圳騰訊公司董事會主席兼首席執行官馬化騰代表說。 一手抓傳統產業改造提升——美的集團黨委書記、副總裁袁利群代表介紹,該集團每年拿出一億元支持員工創業創新,所有員工都可以通過開放式創新平臺申報自己的創業創新項目;通過路演評審后,創業團隊就能得到孵化資金,以及工作場所、實驗室等全方位支持。“制造業傳統的粗放增長模式已經不可持續,有實力的大企業要構建高水平的研發機構,專注用戶研究,建立產品開發、個性技術研究、共性基礎研究和前瞻性研究開發體系;有條件的要面向全球布局研究機構,引入世界級高端人才和多樣創新文化,成為本領域的‘科技創新領跑者’。”袁利群代表說。 要營造好人才的蓄水池。 只有兩所“985”高校,歷來是廣東教育的短板。全國兩會前夕,一場教育部推介“廣東高水平大學”的專場發布會讓大家改變了對廣東教育的傳統印象。廣東省教育廳廳長羅偉其代表介紹,一年來,通過在5所高校試水下放崗位設置權、公開招聘權、職稱評審權等,廣東高校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顯著增強,參建高校與地方政府、行業、企業共建的科研轉化平臺近500個,成為集聚創新資源的新載體。 強化科技創新的引領作用,深入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實施人才優先發展戰略,拓展發展動力新空間——廣東的創新實踐充分說明,只有“十個指頭彈鋼琴”,才能真正彈出和諧、美妙的“創新協奏曲”。 構建新體制—— “形成創新活力競相迸發、創新成果高效轉化、創新價值充分體現的體制機制” “廣東經濟體量大、帶動力強,要為國家作更多貢獻。”9日,李克強總理在參加廣東團審議時希望,廣東在改革開放中當好排頭兵,勇挑重擔,為頂住經濟下行壓力提供有力支撐,發揮更大作用帶動全國。 殷殷期待,重任在肩。一連幾天發言,時不我待的緊迫感閃現在每一位代表臉上。 先行一步,很多束縛得以提前掙脫——《關于加快建設創新驅動發展先行省的意見》《關于加快科技創新若干政策意見》《關于加強理工科大學和理工類學科建設服務創新驅動發展的意見》等相繼出臺,頂層設計日漸清晰,創新驅動不再“腳踩西瓜皮,滑到哪兒算哪兒”。 更早遇到問題,更深的思考也由此沉淀——步子還要邁得更大,體制機制還要更加完善。 廣東寶麗華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寧遠喜代表說:“法治中國的建設、信用中國的建設,都是市場經濟運行的基礎。這些不到位就會造成市場運行低效,交易成本增高,信息流通不對稱,契約遭到破壞,創新環境也就無從談起。” 佳都集團董事長劉偉代表直言,創新驅動戰略很多還停留在理念上,尚未完全落地見效。“建議政府改革現行的運營機制,搭建好成果轉化公共服務平臺,建立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機制,特別是建立以市場化目標為最終成果的評估機制,并從科技成果處置、使用、收益管理以及探索科技成果市場化定價等方面盡快出臺具體機制。此外,還要完善法制,加強對知識產權的保護和利用。” “長期以來,科技人才的創新動力得不到釋放,科技成果轉化率低,企業自主創新乏力,產品不能滿足市場供給側的需求,導致供給體系總體上仍是以規模化、標準化產品為主,中低端產品過剩,高端產品供給不足。”華南農業大學教授陳瑞愛代表建議,要盡快實現科技研發與市場需求的對接,讓科技創新真正轉化為現實生產力和品牌競爭力,成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發動機。“原來高校是以文章為王,以后應以成果轉化為王。如果科研成果能夠轉化為效益,企業就會加大投入,企業構建創新平臺,從而有了創新力,就能真正成為國家的科研平臺。”他補充說。 所有這些,為廣東標注下“創新驅動發展”排頭兵的印記,也為全國各地的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轉型升級提供了改革樣本。 |
關鍵詞:網絡媒體,走轉改,十三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