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媒體走轉改】易縣“精準扶貧”幫助上萬貧困人口脫貧
梁各莊下黃蒿現代生態農業示范園區。 特色產業與合作社模式喚起扶貧激情以特色產業片區瞄好扶貧“準星” 【網絡媒體走轉改】易縣:特色產業+合作社模式獨辟“精準扶貧”蹊徑 【閱讀提示】4月26日下午,鳳凰河北隨“治國理政河北新實踐——全國網絡媒體‘走轉改’集體采訪活動”采訪團來到太行山東麓的保定易縣,分別考察了臺底村、田崗村及梁各莊下黃蒿現代生態農業示范園區,探尋易縣精準扶貧工作中的有益經驗。 “輸血”不如“造血”,早已成為扶貧的共識。對于易縣的扶貧實踐來說,“產業扶貧”無疑是造血的源泉所在。在合作社模式的深度激發下,產業扶貧發揮出了巨大的動能,這也讓易縣獨辟出一條“精準扶貧”的蹊徑。作為環首都扶貧攻堅示范區,易縣在2015年成功實現了全縣56800貧困人口脫貧出列。 產業扶貧+合作社模式:喚起農民的脫貧激情 臺底村,位于易縣西部的牛崗鄉。來到這個地處深山中的村落殊為不易:附近沒有省市級別的公路,進出村子只能依靠同一條狹窄的水泥路。沿路向高處行走,連片的蘋果樹蔚為壯觀——這正是臺底村近年來大力發展的蘋果種植產業。 臺底村村民陳殿英講述自己的脫貧經歷。 “原來的臺底村主要是種玉米,每畝產七八百斤,每畝地每年收入也就是七百八元。”牛崗鄉黨委書記劉玉民說,這個人均耕地不足一畝的村子,原來的人均年收入僅僅300元,全村205戶690人名村民中,有88戶199人身陷貧困。 “2014年,結合本地實際,臺底村開始大力發展‘三優’蘋果種植產業。”劉玉民說,這一產業的運營,依靠的是頗有效率的“合作社模式”。所謂的“合作社模式”,就是讓農民通過土地、資金、勞力等要素入股,成立專業的農民合作社,實行利益共享分配機制,入社農民可以依靠入股要素拿到流轉金、分紅和工資。 “我用家里的4畝地和5000塊錢入股,還在合作社打工,三年以后就能拿分紅了。”今年71歲的村民陳殿英說,以前他只能靠種玉米獲取微薄收益,現在則能拿到“三金”,這讓他對未來充滿了信心和期待。 而在距離臺底村不遠的的另一貧困村——田崗村,合作社同樣造福了當地村民。站在村口彌望,成片的核桃林生機勃勃。 “田崗村原本就有種植核桃的傳統。”田崗村支部書記于長志說,在田崗村里,尚留存有百年樹齡的核桃樹。“目前我們村成立了田崗核桃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大力發展核桃產業,目前已達1000多畝。”入社的農民同樣可以成為入股分股金、打工掙薪金、流轉土地拿租金的新型農民,達成“受益到窮戶”的精準扶貧目標。 與核桃產業同步,田崗村還發展了花卉產業、肉鵝養殖產業,均以合作社模式運營,共計帶動了250戶以上的貧困戶。 以“特色”提升“精準度” “產業片區”成為扶貧引擎 在易縣的精準扶貧工作中,“產業園區化”是為一大亮點。各個片區充分發揮各自優勢,以“特色”提升“精準度”,為易縣的扶貧注入了強大動力。 “產業園區化”的理念,在梁各莊下黃蒿現代生態農業示范園區得到了具體體現。這一園區地處世界文化遺產——清西陵景區腹地,也是易縣環首都扶貧攻堅示范區重點打造的現代農業示范園區的一部分。該園區由中國農科院、中國農業大學的專家規劃完成,面積1.3萬畝,共涉及5個村,其中3個為貧困村,涉及貧困人口2511人。 “這里遠處的崇山峻嶺,近處有丘陵,中間還有一座水庫,自然稟賦非常好。”園區開發企業——綠澤農林果種植有限公司工作人員王宏偉說,他們的目標是開發出更優質的旅游產品,將下黃蒿現代生態農業示范園區打造成一個生態公園,造福園區內的貧苦人口。 “園區涉及貧困村的剩余勞動力可以到園區內打工,每天可以掙到80元,我們還給上了‘四險’。”王宏偉說,不僅如此,流轉土地的村民還可以拿到每年1200畝的租金,這讓下黃蒿村村民的人均年收入從原來的不到3000元一舉升至6000多元。 在園區內,硬化路面、太陽能路燈等基礎設施建設非常完善,園區涉及諸村的生存狀況也由此得到了極大改善。正如王宏偉所說,園區內的貧困村不僅僅是“脫貧”,而是“斷貧”,“這就是產業扶貧的效果。” 易縣農業產業化。 產業片區精準化建設瞄好扶貧“準星” 除了梁各莊村的現代農業示范園區,易縣還依據各地實際狀況精心規劃了紫荊關食用菌產業片區、良崗蜜蜂產業片區、易水湖生態旅游產業片區、狼牙山紅色旅游產業片區等特色扶貧產業片區,提升產業片區建設的精準度,而這些特色片區也在各個區域發揮著“扶貧引擎”的作用。 針對紫荊關食用菌產業片區,易縣制定了《支持香菇產業發展的實施意見》,給予農戶每棒香菇0.4元的補貼和每平米10元的大棚補貼,還有每畝1000元的土地流轉補助,并充分保障香菇種植所需的水、電、交通等基礎設施建設,讓30多個村、1800多貧困戶實現人均增收2000多元。 而依托易水湖的美麗風景,易縣建設了易水湖生態旅游產業片區,推進投資167億元的易水湖旅游綜合開發項目,同時謀劃實施了白沙河流域萬畝林果園區建設,種植蘋果、核桃等達1500畝。 在狼牙山,依靠深厚的紅色文化底蘊,易縣建設了狼牙山紅色旅游產業片區,并依托企業力量開發建設龍門湖旅游區,打造玫瑰園、牡丹園、葵花園、沙灘浴場、歡樂谷等娛樂項目,帶動農家旅游、觀光旅游等致富產業,發展了417個農家院、80個農業采摘園,有力地促進了貧困戶增收。 精準謀劃、精準建設、精準保障,特色產業片區建設的精準度保證了易縣扶貧工作的精準度,大大加速了易縣脫貧致富的步伐。 |
關鍵詞:精準扶貧,貧困人口,脫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