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天眼"領先世界20年 為火星探測奠定基礎
記者爬1500級臺階拍攝的“FAST”。 “FAST”總工藝師王啟明。(受訪者提供) 7月3日,直徑500米的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在貴州架設完成,它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單口徑射電望遠鏡,同時也是我國迄今為止最大的天文工程。 如今,位于黔南的這口“大鍋”儼然成為全世界關注的熱點,它甚至成了改變中國天文史的標志物。 “FAST”是如何建成的?它究竟有多牛?又將為中國的天文科考帶來哪些深遠影響?昨日,廣州日報記者專訪了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FAST”項目總工藝師王啟明。王啟明表示,這臺巨型射電望遠鏡創造了很多奇跡,體現了我國日臻進步的自主創新能力,未來也將推動我國在天線制造技術、微波電子技術、并聯機器人、大跨度結構、公里范圍高精度動態測量等高新技術的發展。 “太累了,我10點半才回到住處。”今年55歲的王啟明顯得很疲憊,嗓子有些沙啞。“FAST”建成后,他一直在協調后期調試工作,一天要開好幾場會。 按計劃,這口“大鍋”要調試兩個月,到9月底才投入使用。王啟明從2000年就參與了這個項目,至今已有16年,他把一生中最美好的青春年華都獻給了“FAST”。 “當年這個項目啟動時,我還是年輕小伙子呢,現在我兩鬢都有白頭發了”理工科出身的王啟明是個性格爽朗的人,但說起FAST,王啟明還是感慨萬千,他把這個項目比喻成一個慢慢長大的孩子。 為“FAST”選“家”風餐露宿 為什么要建這么一口“大鍋”?王啟明解釋,這就像用“鍋蓋天線”收看衛星電視一樣,鍋蓋的口徑越大,電視畫面就也越清晰。對于射電望遠鏡來說,口徑越大,看得越遠。全世界的射電天文學家都追求建造更大口徑的望遠鏡,以提高靈敏度。此前,世界上口徑最大的射電望遠鏡是美國阿雷西博射電望遠鏡,口徑300米。 近40年來,涉及天文學的10項諾獎獲獎成果中,6項是通過射電天文手段取得的。射電天文學,已經成為孕育重大天文發現的搖籃。 王啟明說,1994年4月,中科院國家天文臺就開始了選址工作。大口徑射電望遠鏡的選址,地貌要最接近天線鍋的形狀,這樣方便建造,工程量小,不用開山炸石,同時附近5至10公里范圍內不能有電磁波信號發射。 為了給這口“大鍋”安家,團隊成員幾乎把貴州的喀斯特地貌區“挖”了個遍,同時有兩路人馬獨立搜尋,初步確定了300多個候選洼坑。然后又通過計算機模擬工程填挖量,從中選出30多個實地考察,最后才選中了不大不小、深度合適、形狀很圓、適于施工建設的“大窩凼”,“大窩凼”的喀斯特地質條件可以保障雨水向地下泄流,不在表面淤積而損壞望遠鏡。 王啟明回憶說:“當時在戶外工作,風餐露宿,渴了就喝一口溪水,餓了,就吃幾口隨身帶的干糧,冬天饅頭硬得像石頭,牙都崩掉了一個。有時候,一個星期都不能下山。” |
關鍵詞:fast,火星探測,并聯機器人,射電天文學,動態測量,大鍋,射電望遠鏡,天眼,大窩凼,泄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