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ST追夢者講述22年“長征”路
資料圖 世界最大單口徑射電望遠鏡——500米口徑球面射電天文望遠鏡(FAST)。中新社發(fā) 鐘欣 攝 “干一件事干22年,這還不是長征嗎?”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射電天文技術實驗室主任、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工程副經理彭勃27日在貴陽進行題為“FAST追夢者的長征”的科普講座。 FAST是世界最大單口徑、最靈敏的射電望遠鏡。作為FAST項目發(fā)起人之一,彭勃在貴州這塊紅色土地上,以科研的形式,展開了22年的漫漫長征路,他感慨道:“這個地方,一個是中國夢,我們不光是中國夢、世界夢、宇宙夢,還是長征。” 彭勃通過一系列的數(shù)據(jù)表圖標,向與會人員展示了射電望遠鏡與光學望遠鏡相比,在敏感度和分辨率上的強大的優(yōu)勢。從射電天文歷程切入,將FAST的立項歷程、創(chuàng)新之路、建設之旅娓娓道來。 自1994年起,彭勃參與10國合作平方公里陣SKA(SquareKilometreArray),共同提出和發(fā)展FAST項目,并任大射電望遠鏡課題負責人。從概念提出,望遠鏡選址、立項、建設至竣工,彭勃和他的團隊通過一次次的不斷試驗,才最終實現(xiàn)了FAST的成就。 “FAST長征起步于找臺址,找洼地。”彭勃回憶起當年選洼地,大約從700多個洼坑找出來,最后建了396個洼地的數(shù)據(jù)庫,最終選中了位于貴州省平塘縣的大窩凼。 “有人問我貴州那么窮,你能待那么久,是什么吸引你?”彭勃說,選址大窩凼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一個“就是因為貴州人有情有義,把我留住。” FAST在世界射電望遠鏡建造工程上實現(xiàn)了三大創(chuàng)新突破:利用天然環(huán)境建造臺址;固定反射面變成可變形主動反射面;采用光機電一體化技術,自主提出輕型索拖動饋源支撐系統(tǒng)和并聯(lián)機器人,可以實現(xiàn)望遠鏡接收機的高精度指向跟蹤。因此,F(xiàn)AST比德國波恩100米望遠鏡靈敏10倍;比美國Arecibo300米望遠鏡的綜合性能高約10倍。 “整個的關鍵技術,在接收機方面,從數(shù)量上講,大部分是中國制造、中國設計,只有少數(shù)是跟國際合作。而望遠鏡其他部分,可以說99%都是中國設計、中國制造,這就是我們的自主創(chuàng)新。” “我就是一個學者,搞科研的,要無中生有,敢為天下先。不是說別人沒干過,你就不能干,別人沒干過我也能干,只要是好事。敢為先,不動不行,必須風雨兼程二十年,走出夢中路,腳踏實地去走夢中路。”彭勃說,這就是他對大射電精神的解讀。“長征到竣工是一個階段,新的長征——科學發(fā)現(xiàn)之旅,將在后面50年。”(完) |
關鍵詞:射電望遠鏡,長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