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說變化]博物院志愿者傳播燕趙文化成省會名片
志愿者張永波為游客講解。 長城網 張欣 攝
長城網11月3日訊(記者 張欣 胥文燕)“曲陽雕刻藝術迄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北魏時曲陽石雕中的佛像、石獅已獨具風格……”在河北博物院就有這樣一群人,他們是無私奉獻、甘于付出的志愿者,日復一日地講述著200萬年河北先民的高度文明,年復一年地訴說著2000多年前燕趙大地的流風遺韻。他們成為河北博物院公眾服務環節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為古老的文物與現代文明架起一座橋梁,為了城市的文明進步做出巨大貢獻。11月2日,記者走進河北博物院,有幸接受了“紅馬甲”張永波細致耐心地講解。 今年46歲的張永波是一名高級導游員,由于職業原因,張永波對于文物有著濃厚的興趣,因此,2013年12月5日,河北博物院首次向社會公開志愿者招募令時,張永波就毫不猶豫地報了名,從此,他成為一名志愿者,每周定時為天南海北的游客講解歷史文化、普及文博知識。 “最初選擇當一名志愿者是為了更近距離接觸文物、更深入了解歷史,三年多的時間下來,我把給別人講解當成了一種樂趣,現在覺得這就是我生活中的一部分了。”張永波告訴記者,如今博物院進入了“免費時代”,社會各個階層的群眾紛紛涌入,身為志愿者的他們就面臨著巨大考驗,“怎么講群眾才能聽得懂,怎么講大家才能喜歡聽”成為他每天需要思考的問題。長此以往,他形成了一套自己的講解風格,贏得了廣大受眾的高度評價。由于出色的表現,張永波被評為2015年度“河北省優秀志愿者”。 楊群佑細心地記錄著每一次講解的心得。 長城網 張欣 攝
在聽完張永波的講解后,省會市民王愛英激動地對記者說:“咱們的社會發展越來越好了,百姓的福利越來越多了,記得原來進博物館都是要收費的,現在不但不收費了,還有志愿者給免費講解,讓我們增長了好多知識。” “志愿者的講解更加貼近生活、貼近百姓,孩子自從今年夏天來到博物院聽了一次張老師的講解后,每逢節假日都要來聽聽,我感覺現在她學習歷史的興趣更濃厚了。”身為教師的劉女士告訴記者,不僅孩子喜歡聽張永波老師的講解,自己每到閑暇之余,也會走進館里聽一聽,“張老師對于造像、壁畫有一些獨到的研究,每年都會發表一些專業的學術論文,我會把從他這里學到的一些拓展知識應用到教學中,也會把教學過程中遇到的一些問題跟張老師一起探討研究。” 與張永波同一批進入博物院參與志愿服務的楊群佑是一名人民教師,他在服務中認真細心的態度感染著每一位被服務對象。 “我每服務一位游客或是市民,都會記錄下他們的信息,如果有什么問題我解答不了的,我會通過閱覽書籍或是咨詢專家,得到答案之后再給人家反饋。”記者看到,楊群佑手中的“工作日志”密密麻麻記滿了各種筆記,而這樣的“工作日志”,他已經用完了三本。 據了解,截至目前,河北博物院擁有注冊志愿者93人,累計服務時間達21235小時,服務觀眾15萬余人次。志愿者團隊中人才薈萃,有計算機工程師、公務員、銀行主管、教師、新聞媒體編輯等,涉及各行各業。 走在河北博物院的展廳中,到處都能看到志愿者們忙碌的身影,他們耐心地為觀眾講述長信宮燈的身世之謎;專心地為觀眾介紹金縷玉衣的精湛工藝;熱心地為觀眾解說青花大罐的無雙價值。如今,“紅馬甲”已經成為河北博物院里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
關鍵詞:百姓說變化,志愿者,文化,名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