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空間站故事:2216年的空間城市什么樣?
200年后回望天宮 今天,神舟十一號上的兩位航天員告別了天宮,即將結束在太空長達30多天的工作生活,返回地面。為了更好地了解“天宮二號“”這個對于中國載人航天工程意義重大的航天器,我們央視新聞頻道專門攜手著名科幻作家劉慈欣打造了科幻虛擬系列節目《中國空間站故事》。接下來,讓我們借助最先進的虛擬技術,穿越時空,從距今兩個世紀以后的2216年,那個人類太空技術已經高度發達的年代,再看已經成為太空文物的天宮二號,那將是一種什么樣的神奇感受。 2216年,近地軌道,太空工作艇考古專用型GA-0259 檢測到前方人造航天器。同位素法判斷時間200年以上。 工作艇降至第一宇宙速度,系統,開始對目標進行掃描,準備開始考古流程。 收到,開始掃描。系統檢索確認,目標航天器是由中國制造的首個空間實驗室,天宮二號,具備軌道對接機構,可以操作開艙。 進入對接程序,調整氣壓。 對接完成,氣壓調整完畢。歡迎進入中國首座空間實驗室,天宮二號。這型航天器上沒有產生人工重力的裝置,請按照失重狀態移動,工作艇失重環境已經切換完成。 收到!把數據傳到頭盔里來,我們要探索前輩航天人的杰作了。 根據資料,天宮二號是中國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執行的載人航天工程中,第二階段的關鍵航天器。它當時運行的軌道距離地面有接近400公里,但是后來由于完成了推進劑補加,進入了更高軌道,因此出現在了這里。這也是當時中國最早能夠實現太空燃料補加的航天器,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 不過感覺空間有點小啊。 掃描確認內艙空間有15立方米。在2個世紀前,這是中國人建造過的最大太空空間,足夠3位航天員生活工作。 好的,看看還有什么其他的東西。儲物箱。(打開航天員儲物箱,拿起一管食物) 這是牙膏么? 系統檢索,這是早期的太空宇航餐!受限于當時的航天技術,航天器無法產生人工重力,太空中吃到的所有食物都會由于低重力環境漂浮起來,因此做成了這種由地面上的菜品經過混合而成的膏狀食物,里面富含人體所需要的維生素和礦物質。但是沒有過多脂肪和蛋白質。 當時宇航員吃個飯這么麻煩。這是......自行車? 這是早期的人體機能維持器械,當時宇航員長期生活在低重力環境中,肌肉強度會下降,骨骼密度也會逐漸降低。而現在人工模擬重力技術已經在各型航天器普遍應用了。 在這么有限的空間內,很難想象當時的技術能夠進行什么樣的簡單實驗。 事實上,天宮二號是中國第一座空間實驗室,當時的大量實驗都是受到世界范圍內的關注的。系統已經檢索到相關空間實驗資料,今天廣泛使用的量子高密級通訊系統,自循環空間站里的太空水稻、超級擬南芥等歷史最悠久的太空作物,都是在這間空間實驗室里第一次進行實驗。 真了不起!有沒有什么可以完整保存下來的部件?我們可以直接帶回世界太空博物館了!今天的空間城市上使用的技術,都可以追溯到這個只有幾噸重的航天器上! 根據資料,右側艙壁上的那個黑色盒子,是當時用于水稻和擬南芥培養的組件,另外您可以在這里找到當時研發的冷原子鐘,它的內部溫度只有5μ開爾文,即使放到今天也是非常高的水準。 冷原子鐘裝置是穩定態,沒準今天還在工作!我要把它帶回航天歷史研究院,教授一定非常激動!系統,我們準備返航。不過好遺憾,真想拿點自己的紀念品,哎,簾子后面是什么? 這是當時天宮二號乘組的睡眠區,你看到的是用魔術扣固定在艙壁上的太空睡袋。當時的航天員鉆到里面之后,即使在睡眠中,也不會飛到別處。 哇,這可是經典設計,現在找不到的!這是非裝置類的太空文物,我可以自己保存下來。系統,為我們的天宮二號標定4維時空坐標,方便今后文物局調查和回收。 坐標記錄完成。隨身機器人放置文物完畢。可以撤離。 回去啦!我的空間站建立歷史論文又有了新的題材! 2216:歡迎來到空間城市! 對于太空考古而言,為中國后續建設空間站奠定重要基礎的天宮二號肯定具有特別的意義。而今天我們在天宮二號上進行的工程技術、生態循環和科學實驗探索,在未來也會不斷地擴大規模。想象一下,如果在2個世紀之后的2216年,我們擁有了規模更大、功能更強的空間城市,那里會是一番怎樣的情景呢?別急,接下來我們繼續借助最先進的虛擬技術,跟隨一批新入職的航天員,去感受下這個未來的太空城市。 地球近地軌道太空空間,飛船排隊進入空間站 【電子廣播】這里是近地環繞空間城市,歡迎來到中國工作區,請遵守國際宇航交通法規,排隊進入入口。 飛船艙內 宇航員A:各位,這里就是世界上所有航天國家聯合,歷經1個世紀建立起來的第一座半永久空間城市,我是中國區人力資源部招聘組專員,現在我們距離地面2000公里的高度上,也是近地軌道的最遠端,所以所有的人造地球衛星,都在我們的下方運行。 宇航員B:真的是非常宏偉的工程啊,當時是多個國家連續發射空間站的核心艙,然后在軌道上先完成小部分的對接,然后再完成大部段的對接。 宇航員A:是的,在建立初期,這里只有各國專職航天員完成工作,但是隨著工作量增加與太空模擬重力的解決,空間城市逐漸引入了如同你們一樣的工程師、醫生、科學家等不同職業,經過培訓之后就可以勝任太空工作了。 通行通道入口處 宇航員A:歡迎大家來到世界空間城市中國工作區!今天我將帶你們認識未來你們要供職的地方(出發)我們現在著陸的區域,就是中國工作區的對接停泊區。 宇航員B:這里的重力模擬感覺很棒!和地面上完全一樣啊。 宇航員A:在太空中,我們已經離不開重力模擬器的幫助,但有的區域根據需要仍然要在失重的條件下工作的,這個等下我們就能看到。 接下來的區域叫做工程資源區,我們從地球送來的集裝箱裝卸碼頭、工程飛船、維修機器人、核能電力模塊等,都是在這個區域完成在軌交會對接。 宇航員B:哇,那是全球最為先進的航天級工程機械設備,最新型的太空作業機械臂!想要建設空間城市這樣的半永久太空設施,必須要保持維護保養,我應聘的就是這里的工程師。我們之前在學校實習的時候就去參觀過航天級工程車的制造公司,為了保證在軌作業,上面所有的大部件都是模塊化,據說現在這種設計已經應用在家庭飛機上。 宇航員C:航天民用轉化的效應的確很普遍,據說在21世紀初,美國NASA就曾經根據計算,認定航天產業投入產出比能達到1:10,現在看這個數字還是太保守了,僅僅工業領域的輻射都遠遠超過預期。 宇航員A:這里是空間城市除了電力之外最重要的資源,食物和氧氣的生產區域——生物培養區,這也是你們能看到的第一個在城市內專門設置了低重力環境的區域。 宇航員B:有重力工作起來不是很方便么?為什么還要有失重的區域呢? 宇航員A:這就要問我們這位女植物學專家了,她未來供職就是在這片區域。 宇航員C:專家可談不上。我們來到太空做實驗,最主要就是利用在地球表面所沒有的條件。太空環境中不僅有微重力,還有高能粒子輻射、強磁場、超低溫等等,生物在這種環境下,很有可能產生全新的變異,如果我們能研究其中的有利變異,短期內可以培育出新的種子,增高產量、抗病蟲害,未來能用于沙漠治理等極端環境的改造,甚至幫助我們進一步了解生命的奧秘。 宇航員B:那我們為什么不全部采用微重力環境呢,這樣一來實驗的規模也可以更大啊。 宇航員C:因為要種出來啊,不管是空間中用的蔬菜、稻米,還是試驗性的育種植物,最終還是要長出來,這些植物同時可以回收排泄物,產生氧氣,是空間城市循環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可是既然要種,人類數千年來種植的經驗還是基于地表環境的,微重力環境下,連澆水都沒法完成,雖然也能完成生長,但很不利于大規模種植,所以種植還是在重力環境下完成更好。 宇航員A:今天中午就帶你們嘗嘗!中國工作區的米飯在空間城市可是非常有名。接下來我們要去整個中國工作區中,價值最高的地方,科學實驗區。和生物培養區一樣,這里也有微重力環境實驗室,目前國內最為先進、當然也是最為昂貴的空間科學設備,都集中在這里了。 宇航員B:中國現在在空間科學方面可是走得很遠,這些設備都能做什么啊? 宇航員A:空間城市是近地軌道環設計,這樣就可以省去大量的靜止軌道衛星,現在有80%的通訊衛星、導航衛星、氣象遙感衛星等都直接轉化為可拆卸模塊,安裝在空間城市的近地面,這樣就也形成了半永久的空間設施,非常方便,我們現在還正在試驗以空間城市為基地,直接釋放衛星,這可比地面發射成本低多了! 宇航員C:空間設施越多,我們對地球就越了解,我記得以前要做空間科學試驗,為了降低成本,要么做成微小衛星,要么依托其它大型航天器,作為同行的載荷才能上天。 宇航員B:看看現在,你說要做個試驗,直接就在空間城市完成了,真是方便!哎,剛剛發激光的設備是什么? 宇航員A:那是量子光通訊機啊,它發射激光是在傳輸編碼之后的光量子,地面接收激光之后才能解讀,無法被破譯的。這現在是我國的商業加密頻道,很搶手呢。 宇航員B:聽說了!這項技術好像就是咱們國家2個世紀前開發的,前段時間太空文物局考古所還發現了最早搭載量子通訊設備的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呢! 宇航員A:是啊。咱們看另外一邊,這邊我們稱為遠地面,是朝向外太空的,這里的設備大多是天文學儀器,有小型射電望遠鏡、光學望遠鏡,這些地面上也有的天文觀測設備,還有空間內天文觀測專用的X射線譜儀等等。 宇航員B:雖然人類航天技術已經發展了200多年了,但是宇宙空間還是顯得太廣闊了! 宇航員A:這也就是太空城市的意義。我們要先走出地球,適應空間生活,然后才能去到更遙遠的地方。好了,介紹之旅就到這里,接下來你們就要去各個部門報道了,歡迎來到空間城市,迎接你們的新生活吧。 載人航天工程的最終意義,在于拓寬人類生存的空間,探索更加廣闊的宇宙。我們特別制作的《中國空間站故事》虛擬科幻短片,還僅僅是對未來太空工作和生活形態的一種想象。事實上,人類載人航天的發展從未停止,今天正在頭頂運行的國際空間站,以及我國計劃在2020年前后完成建設的中國空間站,都是通過像天宮二號這樣的航天任務,一步一個腳印才得以實現。 而離開地球,進入空間,也還只是我們遨游太空的起點。人類未來星辰大海的征途,仍然需要一代代人不斷地努力,向著夢想的方向前進。 (央視制作團隊肖振生崔霞楊曉波趙中良吳建波張昊) |
關鍵詞:空間站,天宮二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