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拉動全球經濟增長遠超歐美 德國媒體為何這么說?
要想預判2017年世界經濟,需要對剛剛過去的2016年有一個準確的把握。而在世界經濟格局當中,中、美、歐三家究竟誰才是帶動全球經濟增長的“領頭羊”。 德國之聲日前一篇關于中國經濟的文章對此有全新的判斷,作者澤林援引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數據指出,2016年度,中國為全球經濟增長貢獻了1.2個百分點——而且沒有外債。相反,美國只有0.3%的貢獻,且有高額外債,歐洲的占比更只有0.2%。 事實是否果真如此?國是直通車記者采訪了更多的德國專家,了解他們對于中國經濟的看法。 一、德專家談中國經濟增長:中國GDP絕對增長比美國更高 位于柏林的德國經濟研究所(DIW)國際經濟學研究部主任克里斯蒂安·德雷格向國是直通車分析,根據當前美元匯率計算,中國、歐盟和美國的GDP分別占全球總量的15%、22%和25%。因此從統計意義上,美國仍然是全球最大經濟體。 但克里斯蒂安·德雷格強調,從絕對數值來看,美國每年3%(左右的)增長相當于約5500億美元新增GDP,而中國6.7%的增長率則意味著7400億美元的新增GDP,“因此,中國經濟的絕對增長比美國更高。” 中新社記者 張遠 攝
二、德國學者談中國快速發展:稱之為奇跡并不為過 對于中國經濟的未來走向,德國之聲刊登的德國波恩大學經濟學博士沈凌專欄文章指出,在中國改革開放的三十年間(1980-2010年),世界平均水平的增長幅度是3.77倍,美國的增長幅度是3.84倍。因此,相較于世界平均水平,中國的相對增長幅度是6.2倍;相較于美國,中國的相對增長幅度是6.08倍。 “兩相比較,說明了什么?中國的增長更加難能可貴,因為中國的經濟增長是在世界經濟增長速度回落的情況下取得的。”沈凌表示,我們很容易從世界上兩百多個小國家中間找到幾個增長幅度在20-30年內遠超中國的案例,比如赤道幾內亞。但是這些小國的增長太容易受某些特定因素影響,比如發現一個油田或者跨國大公司投資了一個項目,而中國作為人口占世界20%的經濟體,能夠如此長時間的快速增長,稱之為“奇跡”并不為過。 回顧中國經濟走過的歷程,克里斯蒂安·德雷格亦提醒國是直通車,過剩產能已成為今天中國經濟轉型進程中的一項顯著問題。” 對于這一問題,富達國際投資總監凱瑟琳·楊(Catherine Yeung)在德國之聲專訪中指出,不應忘記的是,我們今年看到,中國政府提出了許多供應方面的改革,北京要求鋼、煤等產能過剩的行業減緩生產,去產能的舉措將持續到2017年。這非常重要,因為中國以出口而聞名,“我們也必須意識到,中國正在試圖轉變其經濟模式,從依賴出口轉變為刺激國內消費”。 中新社記者 賀俊怡 攝
三、德國企業談中國紅利:我們從中國增長中獲益 在中國自身發展的同時,連接中歐的“一帶一路”令亞歐大陸的兩端均感受到中國經濟發展的脈動和紅利。 德國《商報》援引德國鐵路公司董事會成員Ronald Pofalla的觀點指出,德國鐵路將加大與中國鐵路的合作。他表示,今年德中兩國間通行的鐵路集裝箱數將達到創紀錄的4萬個,“這為到2020年達到每年10萬個集裝箱的宏偉目標打下了良好的基礎——那將是2014年水平的三倍。” “中國明年將在交通基礎設施領域投資超過3000億歐元,我們作為伙伴將從中國成功實現增長中獲益。”Ronald Pofalla向《世界報》表示。 四、德國媒體評中國大橋:令人眼花繚亂并雄偉壯闊 對于中國穩增長、促民生的利器——基礎設施建設,德國主流媒體近來也不乏贊許之聲。 德國電視一臺12月29日報道,中國將在2020年之前投資4800億歐元用于擴建該國的高鐵網絡,作為一項基礎設施建設計劃的一部分,這將帶動中國經濟增長,也將大大縮短人們出行所需時間。例如,從上海到昆明的高鐵長度達2552千米,橫跨五個省份,其旅行耗時將從35小時縮短至11個小時。 作為中國基礎設施建設的代表之一,日前通車的全球最高大橋——北盤江大橋亦成為多家德國媒體贊嘆的焦點。德國《世界報》以“令人眼花繚亂并雄偉壯闊”為題報道稱,這座大橋高度是法國巴黎埃菲爾鐵塔的兩倍、美國紐約帝國大廈的1.5倍——這項宏偉工程的建設又是始于何時?僅僅三年前的2013年。 該報還指出,目前全球第二高的大橋是同樣位于中國的四渡河大橋。 |
關鍵詞:全球,經濟,增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