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自貿試驗區為全國貢獻“廣東經驗”
前不久,國務院印發了《關于做好自由貿易試驗區新一批改革試點經驗復制推廣工作的通知》,決定在全國范圍復制推廣上海、天津、廣東、福建等4個自貿試驗區的19項改革試點經驗。而此前,廣東省政府已分兩批在全省及相關范圍內復制推廣了66項廣東自貿區的改革創新經驗。 這意味著,作為制度創新“試驗田”,廣東自貿區所率先探索的改革試點成果,正逐步向全省乃至全國范圍內復制、推廣。這些先行先試的寶貴經驗,正在越來越多的地方落地、生根、開花、結果。 省自貿辦主任曹達華表示,下一步,廣東自貿區將按照中央領導關于自貿區建設的系列重要批示精神,緊緊圍繞省委經濟工作會議對自貿區功能定位的新要求,進一步轉變定位,始終堅持以制度創新為核心,率先開展契合片區產業發展、集通行規則和新型規則于一體的國際經貿規則體系對接壓力測試,確保353項建設試點任務和66條改革創新經驗的復制推廣全面落地實施,爭當自貿試驗區改革創新的新標桿。 ●撰文:南方日報記者吳哲 全省超千個辦稅服務廳實現國地稅聯合辦稅 最近,越來越多的廣東納稅人驚喜地發現,在“一門式”聯合辦稅服務廳,可以“進一家門,辦兩家事”了。 “跑一個辦稅廳,排一次隊,就可一次性辦完國稅、地稅兩家業務,手續簡便了很多,時間節約了很多。而且發票還可以網上申領,快遞上門!”佛山一家企業的辦稅員鄒娜接受媒體采訪時說。 國地稅聯合辦稅,正是廣東自貿區首批在全省范圍內復制推廣的改革事項之一。 目前,國稅、地稅部門已在全省范圍內復制推廣了“互聯網+”稅收服務、國地稅聯合辦稅、稅務網上區域通辦、稅銀合作“稅融通”等改革創新經驗,為納稅人提供更加便利、高效的稅務服務。省國稅局、省地稅局制定了《共建辦稅服務廳專項改革試點工作實施方案》,采取國稅、地稅互設辦稅窗口(設施)、共同進駐政務服務大廳、共建新設的辦稅服務廳等方式聯合為納稅人提供辦稅服務,并逐步推進國地稅業務“一窗聯辦”,實現“前臺一家受理、后臺分別處理、限時辦結反饋”的服務模式。 截至2016年12月30日,全省共有1064個辦稅服務廳實現國地稅聯合辦稅服務,覆蓋全部縣區。其中有336個共建辦稅廳、435個辦稅服務廳互設辦稅窗口、國地稅434名稅務人員共駐121個政府政務大廳、共建172個24小時國地稅自助辦稅服務廳。 “互聯網+”智能通關模式已在全省復制推廣 加快建立以智能化通關為支撐的貿易便利化模式,是廣東自貿區改革的另一項重點內容。 檢驗檢疫部門已在轄區全面復制推廣第一批創新經驗,第二批中的會展檢驗檢疫監管新模式、優化原產地簽證方式、入境維修產品監管標準體系建設、全程無紙化等創新經驗也已在轄區全面推廣,而進口食品快速放行、“一二三四”跨境電商、市場采購監管等新模式在有業務需求的廣州、佛山、東莞、江門、陽江、中山、韶關等市實施推廣。新模式的實施,有效加快了貨物放行速度,為企業合理安排銷售生產、減少庫存壓力、節約物流成本、增加貨架期創造了條件。2016年1月—11月,進境貨值106.53億元,出境貨值12.78億元;平均通檢時間控制在105秒內,檢疫查驗進入“讀秒時代”。 同時,海關部門也已在全省及相關范圍內完成復制推廣“國際轉運自助通關新模式”、“互聯網+自主報關”、“互聯網+加工貿易”、企業主動披露、出口貨物“一次申報、分批出境”等改革創新經驗。通過實施國際轉運自助通關新模式,實現了國際中轉貨物無紙化申報,系統自動審核、放行,24小時全天候自助通關。 如佛山市就通過啟用“互聯網+易通關”電子信息化平臺,共有883家報關企業下載安裝自助報關軟件,截至2016年10月底,企業辦理“互聯網+自助報關”近40萬票,占同期進出口報關單的62.3%。 東莞市則通過“網上海關”實現“互聯網+加工貿易”,開通加工貿易手(賬)冊的設立、變更、核銷、深加工結轉、余料結轉、內銷征補稅等40余項保稅監管業務,全面實現加工貿易監管領域的無紙作業,企業可通過手機、電腦等智能設備隨時與海關開展溝通交流,真正實現企業“足不出戶、在線辦理”。 在揭陽市,第一批27條改革創新經驗除了7項不具備復制條件以外,其余20項已正式落地推廣。特別是在中德中小企業合作區規劃建設的推廣廣東自貿區創新經驗綜合服務中心,以“互聯網+政務服務”方式為入園企業、群眾辦事提供“一門式、一網式”的高效服務,營造便利化投資貿易環境,讓廣大企業和群眾切身感受到改革帶來的便利和實惠。 率先探索政府 現代化治理新模式 澳門施美蘭集團是一家粵澳合作產業園的入駐企業。得益于自貿區橫琴片區在社會類投資建設工程管理模式方面推行的“4減3加”創新做法,企業收獲實實在在的改革紅利,成本降低、建設進度加快。目前,此項改革已在全省范圍內復制推廣。 據介紹,為解決社會投資類企業施工許可證辦理突出反映的交叉審批、前置審批、重復審批等問題,橫琴片區推出《橫琴新區社會投資類建設工程管理模式創新方案》,采取并聯審批、集中審批、透明審批、限時辦結的管理創模式,在對接政府部門服務、審批程序、互為前置的審批條件,以及時間、成本節約上做減法,在事中和事后監管、執法、誠信監管上做加法,讓社會類投資企業“言必行,行必果”,“違法即罰且一處受罰,處處受限”,并通過“備案制+承諾制+誠信監管制”三制一體化,確保監管舉措全面落地。 澳門施美蘭集團副主席羅俊隆表示,與改革前相比,改革后企業獲得幾個方面的便利:一是辦理手續大為便捷。施工許可辦理手續優化改進后,企業對接的政府單位縮減至1個,企業只需對接一站式平臺即可辦理所有的施工報建手續。程序數從35個縮減為16個,縮減比例超過50%。二是審批時間大幅減少。政府審批時間由原來的30天縮短至13天,縮短超過50%。該集團在橫琴片區投資的澳門拱廊廣場項目從取得項目用地到開展基坑施工大概只用了110天,壓縮幅度超過30%,建設周期至少節約一年。三是資金成本有效降低。由于審批制度改革,項目最少提前動工6個月,僅財務成本就可節約2000萬元左右,審批類費用降幅更是超過20%。 為進一步加快政府職能轉變,推進政府治理能力現代化,廣東自貿區一直在不斷探索創新。比如進一步探索優化審批管理流程。在招投標環節,實施招標和投標“兩階段”備案,減少備案次數50%;實行“大環評”審批模式,對市政、交通、水廊道等基礎設施類項目的環境影響評價進行統一編制、審核和批復;實行“大水務”審批模式,涉水審批事項減少50%,審批時間減少40%;建立第三方機構質量安全巡查機制,引入社會專業隊伍,根據項目施工狀態、類別、安全管理難度以及重大危險源數量等指標,對項目開展日常或專項巡查。 特別是在加快推進以負面清單為核心的投資管理體制改革方面,廣東自貿區對外商投資實施“準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管理模式,目前90%以上的外商投資項目已實現備案管理。“一照一碼”改革拓展至海關、商務等8個部門,深入推進商事登記窗口與銀行網點一體化改革試點,進一步拓展商事主體電子證照卡功能,推出全國首個具有單位結算卡功能的“電子證照銀行卡”;試行“一顆印章管審批”,將企業注冊與公安、稅務、發改、人社、食藥監、海關、檢驗檢疫等部門的相關證照實行“一門式”審批,在全國率先實現1個工作日內“十三證三章”聯辦。 構建對接國際高標準經貿規則新體系 天運國際物流(廣州)有限公司于2009年2月在南沙保稅港區注冊成立,廣東自貿區廣州南沙新區片區成立后,該公司報關部經理劉新生切實感受到了自貿區在通關效率和企業減負方面的不斷優化提升。 首先是節約運營成本。劉新生算了筆賬:改革后海關實行先入區,后報關,企業自有車輛在南沙海關備案后就可以做區間運輸業務,車輛運營成本方面每年節約達200萬元;原本通關采用的是H2000QP系統,需要預錄入排隊,且需要收費,改革后采用海關主導的“互聯網+易通關”軟件,在辦公室就能24小時免費預錄入報關單申報及艙單運抵申報,光是這一項舉措,企業在錄入費方面就節約了5萬元/月;原本申報進出口貨物需要使用紙質手冊現場申報,改革后采取了月度、批次集中申報制度,且各項業務都集中在“單一窗口”進行辦理,也大大減少了窗口辦事所需的人力財力成本。 其次是效率大大提升。劉新生說,智能化卡口實施前,海關上班期間才能申請辦理,每車次約0.5小時而且晚間無法作業,改革后采取了智能化卡口驗放管理制度,實行全天無間斷電子值守,園區與碼頭也實現了“一卡通”,采用電子關鎖監控,無縫區港聯動,作業效率成倍數提高;實行的快速驗放機制使驗放時間由原來的1個工作日縮短至4小時,查驗時間縮減了60%以上;倉儲貨物按狀態分類監管,允許非保稅貨物與保稅貨物一同參與集拼、分拔、再進行集中申報,這一項措施提高了倉庫利用率和貨物周轉率,車輛作業效率也得到了提高。如今,對非法檢貨物實行簡易申報,對于普通貨物實現了快速驗放制度,通關效率已達到秒速。 事實上,構建對接國際高標準經貿規則新體系,進一步營造國際化、市場化和法治化的營商環境,一直是廣東自貿區的努力方向。 比如劉新生所提到的國際貿易“單一窗口”功能,如今2.0版已上線運行,免除報關環節費用,邊檢、海事、港務申報業務全部通過“單一窗口”申報。“信息互換、監管互認、執法互助”機制進一步完善,制定數據共享標準并確定查驗結果互認范圍。政府部門、口岸單位和企業數據資源高度整合,推動商流、物流、信息流和資金流“四流合一”,企業可通過平臺一點接入、一次性遞交滿足監管部門要求的格式化單證和電子信息。 還有創新口岸檢驗檢疫服務模式。通過“貨物檢驗檢疫流程時長監控信息化管理系統”,廣東自貿區內港口出入境貨物放行速度大大優化,平均放行時間比全國低42.8%,平均簽證時長比全國低71.2%。建立“一檢通”信息化平臺,企業可免費便捷完成絕大部分檢驗檢疫業務備案和申報手續;提升“智檢口岸”平臺功能,推出全球質量溯源體系2.0版,涵蓋食品、消費品、汽車等品類,共發碼1528萬個,溯源商品貨值達366.42億美元,已有150萬人次進行溯源查詢,遍布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港澳臺和亞、歐、北美、澳等4大洲,贏得全球消費者的廣泛信賴。 完善以跨境投融資便利化為目標金融服務體系 “在自貿區管委會的支持和推動下,前海金融資產交易所獲批了金融資產跨境交易業務試點,并完成了全國首單依托于交易所平臺進行的不良資產跨境交易業務,實現了境內銀行直接向境外投資者轉讓不良資產的歷史性突破。”前交所總經理唐斌說這話時,言談間滿是自豪。 唐斌介紹,此次試點的意義在于,首先為不良資產的市場化、國際化處置開辟了新模式,真正把信貸風險釋放到系統以外;其次,通過發揮交易所平臺的價值發現功能,實現了金融要素的高效流轉和資源優化配置;第三,為自貿區與國際資本接軌提供了新路徑,推動了廣東自貿區金融業對外開放,成為我國資本項目可兌換的里程碑事件;最后,為前海蛇口片區打通跨境資本渠道,有序推動各類型資產跨境雙向交易流轉,助力打造人民幣區域性要素交易和定價中心奠定基礎。 一直以來,廣東自貿區都積極探索跨境金融業務創新,加快完善以跨境投融資便利化為目標的金融服務體系。比如繼續推動跨境人民幣貸款業務,推動區內企業開展跨境人民幣資金集中運營業務和赴香港發行人民幣債券,推出全國首個跨境B2B的交易結算綜合服務平臺,成功發放首筆NRA跨境人民幣貸款,招商局集團、中國燃氣控股有限公司、創興銀行、越秀交通基建(香港)和海航集團(國際)有限公司等先后發行“熊貓債”。截至去年11月,區內企業跨境人民幣貸款備案余額超過1300億元,實際提款金額405.6億元;區內銀行已備案人民幣資金池29個,累計收付超過350億元。 還有實施外匯管理改革試點。深入開展全口徑跨境融資宏觀審慎管理、跨國公司外匯資金集中運營管理改革、外債資金意愿結匯等工作,繼續實施QDIE和QFLP試點。截至去年11月,區內企業通過全口徑跨境融資宏觀審慎管理試點政策在境內借款47筆,金額19.43億美元;共有16家企業開展跨國公司外匯資金集中運營管理業務,集中外債額度19.76億美元。 與此同時,推動跨境金融服務業務創新。率先啟動粵港電子支票聯合結算試點,通過試點銀行機構在區內受理香港電子支票跨境托收,為客戶辦理香港電子支票的收款。截至去年11月,累計開展粵港電子支票聯合結算業務102筆。加快推進跨境支付工具創新,推動公共服務領域支付服務向粵港澳三地銀行業開放。 |
關鍵詞:廣東,試驗區,復制,改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