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9494免费视频,国产欧美日韩视频免费,日本高清一区二区三,国产精品久久婷婷六月丁香

您當前的位置 : 長城網 >> 河北新聞頻道 >> 國內

“在扶貧的路上,不能落下一個貧困家庭,丟下一個貧困群眾。”——井岡山脫貧禮贊

來源: 新華社 作者: 2017-02-27 23:51:13
【字號: | | 【背景色 杏仁黃 秋葉褐 胭脂紅 芥末綠 天藍 雪青 灰 銀河白(默認色)

  初春時節(jié),和煦的陽光穿過井岡山的濃密竹林,映照在柏露鄉(xiāng)楠木坪村民王庚茂家門前的貧困戶信息牌上。這是一塊特殊的門牌,記錄著這戶貧困人家的基本狀況、致貧原因、幫扶干部。

  隨著江西省井岡山市率先宣布脫貧摘帽,全市4000多塊貧困戶信息牌將成為歷史。

  “在扶貧的路上,不能落下一個貧困家庭,丟下一個貧困群眾。”——這是中國共產黨人的莊嚴承諾、為民情懷和執(zhí)政信念。

  黨的十八大提出,到2020年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2015年,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扶貧開發(fā)工作會議上強調,我們要立下愚公移山志,咬定目標、苦干實干,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zhàn),確保到2020年所有貧困地區(qū)和貧困人口一道邁入全面小康社會。

  脫貧攻堅戰(zhàn)的沖鋒號已經吹響,反貧困斗爭的時代卷軸已經展開,今天,舉國上下正齊心協(xié)力,在共同邁向全面小康的征程上,砥礪奮進、奮勇前行。

  莽莽山野,悠悠歲月。穿越承載榮光與熱血的時空,在“中國革命搖籃”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創(chuàng)建90周年之際,偉大的井岡山人民向著全面小康和偉大復興中國夢的美好圖景,發(fā)起新的沖鋒。

  這是航拍的“井岡紅旗”雕塑(2016年12月24日攝)。新華社記者周密攝

  這是一諾千金的答卷——行程萬里,不忘初心,井岡山脫貧是共產黨人義不容辭的責任

  歷史是忠實的見證者。

  沿著109級臺階拾階而上,來到井岡山烈士陵園吊唁大廳。這座五角星型的建筑里,六塊巨大的黑色石碑環(huán)屋而立。石碑上,金色的小楷字體,鐫刻著15744名烈士姓名。正中間,橫亙著一塊光潔如玉的大理石“無字碑”,以無言的方式悼念著另外3萬多位無名烈士。

  紅色沃土孕育了中國革命——在整個井岡山革命老區(qū),當年追隨共產黨人參加紅軍的有18萬人;在1927-1929年兩年零四個月的井岡山革命斗爭時期里,平均每天就有60多位紅軍戰(zhàn)士犧牲。

  層層疊疊的井岡翠竹,見證了井岡山的革命燎原,也目睹了老區(qū)人民的艱苦歲月。當地干部說:“由于山大溝深、交通不便、基礎薄弱等諸多因素迭加,井岡山經濟總量較小,增量不夠,結構不優(yōu),自身造血功能不足,因此貧困程度較深,脫貧成本較高。”

  這是航拍的井岡山革命烈士陵園(2016年12月24日攝)。新華社記者周密攝

  到2014年初,井岡山仍有44個貧困村、4638戶16934名農村貧困人口。

  2016年2月2日,雪花飛舞。帶著對革命老區(qū)的殷殷深情,習近平總書記沿著蜿蜒的山路,來到井岡山茅坪鄉(xiāng)神山村。他對鄉(xiāng)親們說,我們黨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黨,將繼續(xù)大力支持老區(qū)發(fā)展,讓鄉(xiāng)親們日子越過越好。在扶貧的路上,不能落下一個貧困家庭,丟下一個貧困群眾。

  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激勵著當地16萬干部群眾,讓井岡山這個昔日的“中國革命搖籃”,再度爭先,成為全面脫貧奔小康的主戰(zhàn)場。

  位置最偏遠的鄉(xiāng)鎮(zhèn)、海拔最高的鄉(xiāng)鎮(zhèn),再到貧困程度最深的鄉(xiāng)村……記者近日深入井岡山18個鄉(xiāng)鎮(zhèn)中的16個鄉(xiāng)鎮(zhèn)31個村,走村串戶看房屋、核收入、問辦法,一個個真實的脫貧故事讓人深深感受到井岡山人民的韌勁、拼勁和闖勁。

  2016年12月18日,睦村鄉(xiāng)社背村塘家源村小組10戶村民終生難忘。這一天,他們盼望多年的水泥路終于修到了家門口。作為井岡山的西大門,睦村是當地最偏遠的鄉(xiāng)鎮(zhèn)之一,全鄉(xiāng)8個行政村57個村民小組都通了水泥路。鄉(xiāng)黨委副書記鄒偉男說:“以前沒有路,群眾賣杉木靠肩挑背扛,一天最多送出山半個立方,現在有了路,一天二三十立方也不在話下!”

  長坪鄉(xiāng),竹海如濤。這里是井岡山海拔最高的鄉(xiāng)鎮(zhèn),過去群眾收入渠道少,貧困發(fā)生率高達20%。如今的長坪鄉(xiāng),家家戶戶搞養(yǎng)殖,花卉和盆景等特色產業(yè)紅紅火火。站在新修的魚池邊,長坪村六旬老漢鐘萬銀算起了家里的收入賬:“政府提供5000元扶貧資金入股村里的冷水魚養(yǎng)殖基地,每年按20%分紅,在基地打工,一年收入2萬多塊,孩子在沿海打工,脫貧不在話下!”

  井岡山長坪鄉(xiāng)長坪村,鐘萬銀站在自家正在建設中的新樓前(2016年12月18日攝)。新華社記者周密攝

  沿著剛剛擴寬的公路,記者再次來到神山村。與一年前相比,變化令人振奮:37棟土坯房全部換上了客家風貌的“新裝”;村里搞起鄉(xiāng)村旅游,游客絡繹不絕;黃桃、茶葉合作社蒸蒸日上,貧困戶入股分紅……

  神山村54戶中原有貧困戶21戶。村支書黃承忠說:“如今全村有47%的村民參與到旅游事業(yè)當中來,貧困人口大大減少,現僅有貧困戶2戶3人,貧困戶的經濟收入也大幅增長,人均年收入達1.18萬元。”

  砥礪奮進九十載,櫛風沐雨鑄輝煌。

  今天,中國共產黨人在井岡山交出的,是一張一諾千金的答卷,是一份“實實在在”的成績單:

  ——貧困人口大幅減少。截至目前,井岡山貧困人口由2014年初的4638戶16934人減少到539戶1417人,貧困發(fā)生率由13.8%降至1.6%,低于國家2%的標準。

  ——貧困群眾收入持續(xù)增加。農民人均純收入由2013年的5857元,增長到8647元,貧困戶人均純收入由2600元,增長到4500元以上,每年增長超過10%。

  ——貧困鄉(xiāng)村面貌煥然一新。25戶以上自然村全部通水泥路、通自來水,所有行政村衛(wèi)生室、文化室、黨建活動室均已達標,村莊整治、產業(yè)發(fā)展、技能培訓、危舊房改造均實現了全覆蓋。

  井岡山長坪鄉(xiāng)長坪村,鐘萬銀(右)跟著從廣州返鄉(xiāng)創(chuàng)業(yè)的李愛平一起在冷水魚養(yǎng)殖基地里忙碌(2016年12月18日攝)。新華社記者周密攝

  走得再遠、走到再光輝的未來,也不能忘記走過的過去,不能忘記為什么出發(fā)。中國共產黨人走過了近百年的光輝歷程,苦難輝煌中,始終保持著對人民的赤子之心。

  站在改造一新的樓房前,昔日的貧困戶王庚茂回憶起“紅色家史”,一臉自豪:“叔叔王林才1927年參加紅軍,犧牲時年僅29歲,沒有留下后代,家族把我過繼給叔叔作子嗣。”

  烈士證尺許見方,印著鮮紅的國旗和國徽。攤開叔叔的烈士證明,王庚茂說:“當年鬧革命,就是為了能有今天的好日子!”

  “作為中國革命的搖籃,井岡山脫貧這一重大成果要經得起人民、經得起歷史的檢驗!”井岡山市委書記劉洪斬釘截鐵地說,我們決不為脫貧而脫貧,更不搞“數字脫貧”、預期收入,而是追求持續(xù)增加收入、穩(wěn)定脫貧。

  這是與時俱進的脫貧新路——扶貧工作一定要精準,要因戶施策,扶到點上、扶到根上,不能大而化之

  井岡山茅坪鄉(xiāng)謝氏慎公祠背后,一棟赭黃色的兩層小樓靜靜矗立。

  當年,在昏暗的油燈下,毛主席凝神靜思,寫下《中國的紅色政權為什么能夠存在》《井岡山的斗爭》兩篇光輝著作,為中國革命找到了“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新路。

  歷史從未遠去,八角樓的燈光也未熄滅。

  這是井岡山茅坪鄉(xiāng)神山村的全景(2016年11月10日攝)。新華社記者周密攝

  90年后,五百里井岡的崇山峻嶺間,一條“因戶施策,扶到點上、扶到根上”的精準脫貧新路延展向前。

  “姓名:寧竹英;致貧原因:丈夫因車禍死亡,兒子患有先天性心臟病,為搶救丈夫和給兒子治病花光積蓄,欠下外債;是否加入合作社:是……”在井岡山市大隴鎮(zhèn)瑤背村,登錄當地精準扶貧大數據管理平臺,輕點鼠標,就可精確查詢到每一個貧困戶的所有脫貧信息。

  “扶貧工作一定要精準,不能大而化之。”井岡山市移民和扶貧辦負責人黃常輝說,井岡山脫貧不搞“大概印象、籠統(tǒng)數據”,而是聚焦“貧困面有多大、貧困人口有多少、致貧原因是什么、脫貧路子靠什么”等關鍵問題,做到心中有數,方略有譜。

  為了精準再精準,井岡山在全國首創(chuàng)了“紅藍卡”分類識別機制,根據貧困戶的貧困程度將建檔立卡貧困戶細分為“紅卡戶”(特困戶)和“藍卡戶”(一般貧困戶),把政策、資金、項目用到最需要的地方。

  井岡山人開始走出大山、搶占商機、擁抱財富。

  清晨,黃坳鄉(xiāng)剛剛從沉睡中醒來,鄉(xiāng)電商服務站站主黃小華又開始了一天的忙碌。他身后,上百個裝滿當地土特產的包裹“堆成了山”,今天,它們將從這間不到20平方米的小屋“飛”往全國。

  “從開業(yè)到現在一年多,寄出了1.7萬多個包裹,價值160多萬元哩!”拿著厚厚一沓快遞單,黃小華告訴記者,這些產品大多是貧困戶生產加工的,其中合作社入股的46戶貧困戶是最直接的受益者。

  井岡山18個鄉(xiāng)鎮(zhèn)鄉(xiāng)鄉(xiāng)都有電商扶貧站點,“前店后村”的電商產業(yè)模式帶動2446名貧困群眾增收致富。

  這是井岡山茅坪鄉(xiāng)謝氏慎公祠,著名的八角樓就坐落其中(2016年12月21日攝)。新華社記者周密攝

  電商扶貧,只是井岡山聚焦關鍵問題,與時俱進創(chuàng)新扶貧方式的一個縮影。

  ——推進“產業(yè)+”,實現“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井岡山通過重點打造20萬畝茶葉、30萬畝毛竹、10萬畝果業(yè)種植加工基地的“231”富民工程,實現“一戶一丘茶園、一戶一片竹林、一戶一塊果園、一戶一人務工”的“四個一”產業(yè)扶貧模式。

  在柏露鄉(xiāng)下隴村,65歲的孤寡老人陳了香以政府提供的1萬元扶持資金入股金融合作社,按每年15%的比例分紅,僅此一項每年就能增收1500元。

  ——推進“旅游+”,變“單一為綜合、過客為常客、潛力為實力”。堅持以旅游開發(fā)帶動扶貧開發(fā)理念,大打井岡旅游牌,深入挖掘各地旅游資源,推進整合農業(yè)觀光、農家樂、休閑度假等差異化、個性化的全域旅游,為貧困群眾開啟了旅游脫貧的綠色新通道。

  在茅坪鄉(xiāng)壩上村,當地結合井岡山的紅色培訓,開設“紅軍的一天”體驗教學,僅去年一年就吸引了4萬多人前來培訓。壩上村特困戶肖富民說,去年,他家接待了850名學員,通過為他們提供食宿,純收入就有1萬多元!

  ——推進“就業(yè)+”,實現“一戶一人務工,全家不再受窮”。探索開展公益性崗位扶貧,全市開發(fā)了857個村組公益性崗位,整合生態(tài)保護扶貧涉林崗位470個;發(fā)揮井岡山景區(qū)、城區(qū)、園區(qū)資源優(yōu)勢,共吸納2694名貧困群眾就業(yè),實現“一人務工、全家脫貧”。對具有一定創(chuàng)業(yè)條件的貧困勞動力,給予免費創(chuàng)業(yè)培訓和指導。

  盧瓊芳在自己的“農村e郵”服務站點內展示當地特產井岡紅米(2016年2月2日攝)。返鄉(xiāng)創(chuàng)業(yè)的大學生盧瓊芳于2015年畢業(yè)后就回到井岡山下七鄉(xiāng)家中。新華社記者李賀攝

  在井岡山東上鄉(xiāng),貧困戶林鐵良從五十里外的深山中搬到集鎮(zhèn),用兩萬元就買到了一套110平方米的新房。同時,通過在集鎮(zhèn)工廠打工,他每年還有1萬多元的收入。“搬到這里不但住得舒適,收入也提高了!”他說。

  此外,井岡山還通過全力推進安居,實現戶戶有其屋,通過落實兜底政策,實現人人有保障。

  “井岡山不僅要實現自身的率先脫貧,還要為全國脫貧攻堅探索接地氣、可復制、可推廣的脫貧新路,在新一輪脫貧奔小康中當先鋒、占前列。”井岡山市副市長蘭勝華說。

  游客在江西井岡山寫有“神山村村情簡介”的木牌前駐足拍照(2016年3月7日攝)。新華社記者賴星攝

  這是跨越時空的精神——井岡山精神是井岡山率先脫貧摘帽的力量之源

  佇立在井岡山朱砂沖林場行洲村一棟古樸的老宅前,時光仿佛凝固。

  房檐下,單字一尺見方的標語——“紅軍是為勞苦工農謀利益的先鋒隊”,雖歷經近90年風雨,仍清晰可見、遒勁有力。

  十五個大字,穿越時光,始終見證著中國共產黨人最樸素的精神。

  臨產前一天,張玉珍還在整理貧困戶脫貧的材料。39歲的她是長坪鄉(xiāng)計生辦主任,同時也是一名扶貧干部。為了讓幫扶的5戶貧困戶如期脫貧,直到懷孕六七個月,她還堅持每周下村一次。

  “干部勇于奉獻的干勁,群眾身上自強不息的韌勁,返鄉(xiāng)創(chuàng)業(yè)人員飽含家國情懷的闖勁,共同孕育了井岡山脫貧攻堅的碩果。”井岡山市委農工部部長巫太明說。

  井岡山茨坪鎮(zhèn)大井村,一戶紅卡貧困戶的信息卡掛在家門前(2016年11月10日攝)。新華社記者周密攝

  “鄉(xiāng)鄉(xiāng)都有扶貧團,村村都有幫扶隊、一村選派一個書記,一個貧困戶確定一名幫扶責任人”。井岡山建立了縣處級以上領導干部幫扶3戶、科級干部幫扶2戶、一般黨員干部幫扶1戶的“321”幫扶責任機制。

  “為什么別的小朋友的爸爸可以到幼兒園接自己,我的爸爸卻不在。”面對女兒視頻時的困惑和埋怨,江西省農業(yè)廳派駐到井岡山新城鎮(zhèn)排頭村的第一書記羅軍元常常眼含熱淚。

  翻開羅軍元的工作日志,除了3年幫扶計劃這樣的“大事”,還密密麻麻記錄著在村里經常要做的“瑣事”。這些事小得太不起眼,卻溫暖得讓人心動:搜集24個貧困戶的“微心愿”,“一個電飯煲、一個老人手機……”,讓農業(yè)廳的同事認領;“一日捐”,就是農業(yè)廳的同事每人捐出一天的工資,用于走訪排頭村里的困難戶;重陽節(jié),為24個80歲以上的老人每人送上一床棉絮、一個暖手袋……

  羅軍元興奮地說:“‘微處發(fā)力’讓百姓待自己就像朋友一樣,能夠和我一起擼起袖子加油干!”

  在井岡山干部群眾身上,總有一種精神讓人肅然起敬,總有一種力量催人奮進。在荷花鄉(xiāng)高隴村,貧困戶梁清香自強不息的故事感動了十里八村。49歲的梁清香既要照顧截癱的丈夫、多病的公婆、撫育年幼的兒女,還要下地種田。

  “快頂不住時,就躲在屋里哭一場,哭完后,繼續(xù)干活。”從下地種田、上山種樹到養(yǎng)豬養(yǎng)牛,梁清香一點點改變著家庭貧困的現狀。站在新建的三層磚瓦樓前,梁清香告訴記者,為了蓋這棟房,她花了整整12年,每隔幾年積攢了一點錢,就蓋上一層。“不能事事都靠政府,自己的事情還得自己扛。”

  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從家庭到家族,從親情到鄉(xiāng)情,始終牽絆著游子的心。380名從沿海回來的返鄉(xiāng)創(chuàng)業(yè)者,成為帶動貧困戶致富的新引擎。這,成為井岡山脫貧攻堅中一道亮麗的風景線。井岡山在廣東打拼多年、已做到一家大型連鎖超市經理的甘忠明放棄百萬年薪返鄉(xiāng)創(chuàng)業(yè),在井岡山市拿山鄉(xiāng)興建草莓基地;從深圳返鄉(xiāng)的謝玉龍在新城鎮(zhèn)興建200多畝的七彩山雞特色養(yǎng)殖基地,帶動66戶貧困戶脫貧……這樣的一句話道出了這群人的家國情懷:“自己富了,看不得父老鄉(xiāng)親再窮下去!”

  井岡山睦村鄉(xiāng)黨委副書記鄒偉男正在貧困戶家中走訪,這里修了水泥路,群眾家庭收入大大提高(2016年12月20日攝)。新華社記者周密攝

  “尊敬的入社貧困戶:感謝您的信任,成為我社的一員。我社鄭重向您承諾:確保紅卡戶年利潤20%,藍卡戶年利潤10%,一年一分紅……”2015年6月,井岡山市新城鎮(zhèn)66戶貧困戶收到了一封脫貧承諾書。

  作出承諾的人叫謝玉龍,一名返鄉(xiāng)創(chuàng)業(yè)的年輕人。他創(chuàng)辦的井岡山七彩山雞養(yǎng)殖專業(yè)合作社帶動66戶貧困戶參與經營,貧困戶不僅以政府提供的資金入股分紅,還可以在合作社務工增收。

  中國井岡山干部學院教授陳勝華說,“堅定執(zhí)著追理想、實事求是闖新路、艱苦奮斗攻難關、依靠群眾求勝利”的井岡山精神,是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之根,也是井岡山率先脫貧“摘帽”的力量之源。

  這是航拍的井岡山茨坪全景(2016年12月24日攝)。新華社記者周密攝

  二月的井岡山,一陣輕風吹過,竹林颯颯作響。

  沿著109級臺階,王庚茂來到井岡山烈士陵園吊唁大廳,靜靜凝視著石碑上那一個個名字。

  “我們脫貧啦,你們的愿望終于實現了!”他輕聲念道。

  記者:劉健、王宇、胡錦武、郭強

  視頻記者:溫美良

  視頻編輯:李逾男、魏蒙

  監(jiān)制:錢彤

  新媒體編輯:南辰、王貞、繆異星、魏蒙、陳斌

關鍵詞:扶貧,井岡山

責任編輯:韓建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