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作家趙德平:溫暖家庭開啟精彩藝術人生
長城網廊坊4月13日訊(記者 孫澤恒)現如今在文藝界,趙德平早己是一個眾口皆碑的知名人物,30多年間,他把大廠評劇歌舞團從一個瀕臨解散的縣級劇團辦成了全國文化戰線上的一面旗幟,固定資產達數千萬元,年演出收入超千萬元。 國家一級編劇趙德平曾擔任《嫁不出去的姑娘》、《男婦女主任》等八部影視作品的編劇,創作了《吃餃子》、《夸七爺》、《特殊邀請》等40多個小品,他的作品多次榮獲全國五個一工程獎、文華獎、飛天獎、中國電影百花獎等國家級大獎,一度被稱為“趙德平現象”。 事業的成功離不開家庭的支持,趙德平的妻子孟秀蘭用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默默付出,支持著丈夫的事業,使他能夠將精力全部投入到事業上,一步步走出了一條精彩紛呈的藝術道路。 1980年,時任民辦教師的趙德平接到了上級一項任務,讓他為大廠評劇團趕寫一部原創劇本,參加全省文藝會演。作為一名業余文藝愛好者,他以大廠縣一幕真實的婚姻戀愛悲劇為原型,創作了現代評劇《嫁不出去的姑娘》,竟讓大廠評劇團載譽而歸,也讓趙德平在大廠縣文藝界一炮打響。1982年,趙德平被任命為大廠評劇團團長。當時他在老家袁莊村開辦了一家醫療器械加工廠,產銷兩旺,利潤豐厚,最紅火時每月純利達3萬元。為了一心一意當好團長,趙德平說服妻子,毅然關閉了工廠,變賣了設備,把全部精力都轉移到了劇團工作上來。 “只有撲下身子,才能挖出金子。要想打動觀眾,先要打動自己。”盡管全家己經“農轉非”20多年,趙德平先后擔任過廊坊市文聯主席、大廠回族自治縣人民政府副縣長等職務,但是他一直把自己當作一個農民,作品也都是農村題材。他在農村承包了20畝地,喜歡與農民一起干活、聊天、串門,搜集農村所發生的新聞趣事,激發創作靈感、積累創作素材。從電影《嫁不出去的姑娘》到《啼笑皆非》、《罪人》、《男婦聯主任》,再到舞臺劇《水墻》、電視劇《當家的女人》,都有生活原型,根據真人真事創作。趙德平始終緊扣社會熱點和時代節拍,揭示經濟社會發展給人們思想觀念、生活方式等方面帶來的深刻變化,深深吸引著廣大觀眾。2014年,舞臺情景劇《趕考路上》被作為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教材在全省巡演。2016年,大型情景歌舞劇《太行山上的新愚公》成為了“兩學一做”學習教育重要內容在廊坊市巡演。 在趙德平看來,老伴孟秀蘭的身上凝聚著中國婦女的傳統美德,勤勞儉樸,善良正直,恪守婦道,相夫教子。他們之間雖沒有那種刻骨銘心的愛情故事,但妻子幾十年來生兒育女、坎坎坷坷、辛辛苦苦了大半生,只懂奉獻,那種堅韌與執著正是一種最樸實、最真摯的情感,著實讓他感動不已,也為他提供了溫暖的港灣。 80年代初,劇團正處于起步階段,趙德平為了劇團發展幾乎很少回家。老伴用柔弱的身軀支撐著這個家,白天務農,晚上又要忙些針線活,4個孩子都還小,只能彼此間相互照應。由于家庭比較困難,孩子有的很早就輟學了,替母親分憂,幫助母親忙家務活。平時不管遇到多苦多累的活,孟秀蘭都自己一個人扛。 趙德平有一個習慣,他在家從沒在飯桌上吃過飯。每到吃飯的時候,他總是端著老伴做的飯在工作間邊看資料邊吃。有時吃到一半有了創作思路,就放下碗筷工作起來。為了便于夜間創作,他和老伴分屋而睡,在對面老伴屋內安上一個“叫鈴”,每當深夜工作身體不適時,他就按下按鈕叫老伴倒水拿藥。這么多年,老伴一直默默無聞做著貢獻,沒說過一個“不”字。因為長年的辛苦勞作,趙德平時常會出現疲勞、頭暈等癥狀。為了能正常工作,每天他都吃藥維持身體狀態。 由于趙德平的無私奉獻和對事業的不懈追求,他所帶領的大廠評劇歌舞團演藝有限責任公司取得了巨大成功,先后八次獲得中宣部、中組部、文化部獎勵,實現了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雙豐收;趙德平本人也當選為第九屆全國人大代表,榮獲全國德藝雙馨文藝工作者、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全國文化系統先進個人、全國三下鄉先進個人等多項榮譽稱號。 |
關鍵詞:趙德平,家庭,劇團,藝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