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麗河北]透過經典故事看河北歷史上的“最美教師”
導語:河北省作為華夏文明的重要發祥地,經過數千年的積淀,形成了豐富、獨特的文化,很多的神話、典故、名人都出自這里。河北自古屬燕趙之地,文化底蘊豐厚,名師輩出,戰國后期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荀況,西漢時期的董仲舒,中國共產主義的先驅李大釗等均出自燕趙大地。 戰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荀況 荀況。圖片來源于網絡
荀況(約公元前313~前238)字卿,又名孫況或孫卿,趙國人(今河北邯鄲人),戰國后期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曾多次到齊國稷下學宮講學,名望很高,三次擔任學宮祭酒。后來到楚國任蘭陵(今山東棗莊東南)令,最后卒于蘭陵。他有很多弟子,其中著名的有李斯、韓非、毛亨、張蒼等。他的主要言行,載于《荀子》一書中。 成語典故:“鍥而不舍” 在教育方面,他寫過一篇十分著名的文章——《勸學》,來闡明他的教育思想。《勸學》中記述了他在教育、學習方面的很多理論,對后世影響十分深遠。比如,他認為人接受教育,努力學習是非常必要的,這樣才能“青出于藍,而勝于藍”,使學生超過老師,后人勝過前人。在《勸學》中,荀子還用鏤刻金石來說明學習一定要持之以恒的道理。他寫道: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后人就是根據這里鍥而不舍的意思總結出了這句成語。這句話的意思是如果鏤刻而不能堅持下去,就連朽木也不會被折斷;但若堅持一直不停地鏤刻,就是金屬、石頭也會被鏤穿。學習知識是一個由少到多、日積月累的過程,高深淵博的學識是一點一滴積累而成的,所謂“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所以人們學習時一定要堅持不懈,只有這樣才會取得成功。 西漢思想家、教育家——董仲舒 董仲舒。圖片來源于網絡 董仲舒(前179年~前104年),漢代思想家、哲學家、政治家、教育家。漢族,漢廣川郡(今河北景縣廣川鎮大董故莊)人。董仲舒在30歲時,開始招收了大批學生,精心講授。他講學,在課堂上掛上一副帷幔,他在帷幔里面講,學生在帷幔外面聽。同時,他還經常叫他的得意門生呂步舒等轉相傳授。這樣,很多人跟他學了多年,甚至沒有跟他見過面。通過講學,董仲舒為漢王朝培養了一批人才,他的學生后來有的當了諸侯王國的國相,有的成了長吏。由于董仲舒廣招門生,宣揚儒家經典,他的聲譽也日益擴大,在漢景帝時當了博士,掌管經學講授。 軼事典故 三年不窺園 董仲舒,自幼天資聰穎,少年時酷愛學習,讀起書來常常忘記吃飯和睡覺。其父董太公看在眼里急在心上,為了讓孩子能歇歇,他決定在宅后修筑一個花園,讓孩子能有機會到花園散散心歇歇腦子第一年,董太公一邊派人到南方學習,看人家的花園是怎樣建的,一邊準備磚瓦木料。頭一年動工,園里陽光明媚、綠草如茵、鳥語花香、蜂飛蝶舞。姐姐多次邀請董仲舒到園中玩。他手捧竹簡,只是搖頭,繼續看竹簡,學孔子的《春秋》,背先生布置的詩經。第二年,小花園建起了假山。鄰居、親戚的孩子紛紛爬到假山上玩。小伙伴們叫他,他動也不動低著頭,在竹簡上刻寫詩文,頭都顧不上抬一抬。第三年,后花園建成了。親戚朋友攜兒帶女前來觀看,都夸董家花園建得精致。父母叫仲舒去玩,他只是點點頭,仍埋頭學習。中秋節晚上,董仲舒全家在花園中邊吃月餅邊賞月,可就是不見董仲舒的蹤影。原來董仲舒趁家人在賞月之機,又找先生研討詩文去了。隨著年齡的增長,董仲舒的求知欲愈見強烈,遍讀了儒家、道家、陰陽家、法家等各家書籍,成為儒學大師。 中國共產主義的先驅——李大釗 李大釗。圖片來源于網絡
李大釗,字守常,河北樂亭人,生于1889年10月29日。是中國共產主義的先驅,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杰出的無產階級革命家、中國共產黨的主要創始人之一,他不僅是我黨早期卓越的領導人,而且是學識淵博、勇于開拓的著名學者,在中國共產主義運動和民族解放事業中,占有崇高的歷史地位。 軼事典故 青年者,人生之王,人生之春,人生之華 李大釗1917年進人北京大學任職,在北大培育了一批又一批正直進步有為的青年,在全國撒下了革命的種子。李大釗十分敬重青年,信任青年,認為“青年者,人生之王,人生之春,人生之華也”,因而對青年的成長與教育十分關心。他廣泛與青年交朋友,積極為青年排憂解難,多方提攜扶植,幫助開拓就業之路和施展才能,指引青年朝著正確方向前進。比如:他曾為哲學系學生劉仁靜因無力交納學費,不能注冊入校,申請緩交而具書會計課作擔保。他曾為學生傅斯年、羅家侖因受“被安福俱樂部收買”的傳言之誣而列名刊登《啟事》為之辯白。李大釗堪稱教師的楷模,永遠值得廣大教育工作者學習。 (本文中圖片、文字均來源于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 |
關鍵詞:美麗河北,經典故事,最美教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