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觸摸名村古鎮 尋覓美麗河北】走進邢臺沙河王硇村
長城網3月3日訊(王艷麗 蘇磊 劉昆鵬)“觸摸名村古鎮尋覓美麗河北”系列網絡公益活動,由河北省委宣傳部和河北省互聯網信息辦公室共同主辦,旨在深入推進“美麗河北”主題宣傳活動,挖掘河北名村古鎮的特色文化和民俗風貌,同時搭建一個網絡公益幫扶平臺,吸引全社會廣泛關注和積極參與,共同助力美麗鄉村建設和精準扶貧脫貧,唱響建設經濟強省、美麗河北的網上最強音。 活動自2016年4月啟動,歷時一年時間,依托愛心河北公益聯盟這個平臺,通過線上發布和線下實地走訪相結合的方式,組織省內外部分媒體、網站,以及致力于網絡公益的網絡名人和愛心人士,分期走進我省12處榮獲國家級或省級稱號的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每月拍攝制作推出一兩期公益微視頻,通過互聯網將它們傳播出去。愛心河北公益聯盟攝制組此次走進了中國歷史文化名村——邢臺市沙河王硇村。 王硇村位于河北邢臺沙河市西南部的太行山中,周圍依山憑險,梯田起伏,紅楓似火,僻靜清幽,猶如一處不可多得的世外桃源,是歷史恩賜的太行印記,是彌足珍貴的文化名單。 俯瞰王硇村,環村的紅楓山、官印山、筆架山連綿逶迤,韻味各異,隨坡就勢的梯田像一幅幅舒展開來的畫卷,層層疊疊,高低錯落,如鏈似帶、色彩斑斕,而王硇村就好像是印在一幅豐收的油畫中的巍巍城堡,靜靜舒展著歲月雕刻的容顏。 王硇石樓具有厚重的古村落歷史文化底蘊,碑石記載:王硇村建于明朝永樂年間,由四川省成都府兩崗村遷入。六百多年前,明成祖朱棣降旨將都城由南京遷往北京,鎮京總兵王得才奉命押運皇綱,行至冀豫交界時,不料禍起蕭墻,遭內奸和響馬聯合打劫,為躲避官府追查,王得才只好攜家眷隱匿到太行山麓,開山鑿石,劈坡造田,安家建村,雖然沒有歐洲城堡的華麗夢幻,也沒有歷史古城的恢弘壯觀,但是王硇村承載了王氏家族幾個世紀繁衍生息的希望。 飽經風雨洗禮的王硇村依然原汁原味,古風猶存,保存有130余處古院落,約7.2萬多平方米的石樓群建筑。房屋街道采用了四川山寨堡壘的做法,注重防御功能。座座石樓依山就勢,錯落有致,看起來孤立的院落,實際上多有密道連通,臨街石樓頂上建有雕樓并留瞭望孔,街巷相交處皆有古代攻防設施。石樓的門窗設計都比較窄小,并裝有堅固的木門,易守難攻,為了不讓匪徒列成陣式進攻,全村沒有一條平直街巷,高低起伏、拐彎抹角的狹窄街巷把座座石樓連接成一座固若金湯的石頭迷宮。 與太行山區其他村落的石頭建筑特點不同,王硇村融合了南北建筑文化的元素,被人稱作“太行川寨”。置身彎曲幽深的街道,仔細觀察這些迷宮式的建筑,砂石咬合、白灰填縫、紅墻藍瓦、卷角張檐,墻壁規矩方正、線條筆直,體現出北方建筑的力量之美和端莊雄偉,屋頂青瓦覆面,龍首鴟吻,迎合了南方建筑的清雅寧靜與精致秀氣,色彩斑斕、精工細作的牙板,忠良賢義的戲曲彩繪,無不折射出王氏一族代代相傳的鴻儒血脈。更證明了源于川蜀、根植太行、南北雜糅的王氏文化。 村中一處斜巷里的石樓別具一格、引人注目,整排斜錯而建,東南方向的位置統一留出缺角,缺角的角度、寬度都非常相近,這樣一來道路由窄變寬,方便行人,這就是當地流傳的“有錢難買東南缺”的說法,其實是把風水、便利留給鄉鄰。街道拐彎處的墻角多被打磨成圓弧形,以增加通過面積,利于人們出行和牲畜馱運貨物,也由此有了“拐彎抹角”的說法。 古門樓門口。 劉曄拍攝 建筑上的東南缺和伸縮巷都是王硇人義字當頭、謙和禮讓的體現,幾百年來王氏家族的長輩一直以“仁義、忠義、孝義”教育后人,經史為基、忠孝為本,村中家家戶戶的門樓都有尊師重教的對聯,書香門第、詩禮傳家,忠厚尚學的王氏家族重視知識教育和文化傳承,培養了眾多的優秀后人,王樹堂就是王硇人引以為傲的先人之一,他擔任縣警察所長期間,治安穩定,匪患盡除,當地鄉紳和百姓感念其恩,為其送來了號稱“半朝鑾駕”的萬民傘和功勛匾。 王硇村的每一塊石頭都繼承了太行山濃厚的革命色彩,在民族大義面前王硇村人也義無反顧,在抗日戰爭時期,它曾是沙河縣抗日政府的駐地,朱德、劉伯承、鄧小平等很多無產階級革命家都曾經在這里灑下青春熱血,村里至今還保存這抗日縣政府、抗日獨立營等舊址,靜靜講述、傳承著忠烈的愛國往事和民族精神。 民風淳樸的王硇村村民。 劉曄拍攝 600年的歲月,厚積流光,駐足回首,王硇村像是一粒文化的種子,在巍巍太行這片赤色土地上開出驚艷奇葩,王硇村先后獲得河北省歷史文化名村、中國傳統古村落、中國歷史文化名村等諸多榮譽稱號,吸引了全國各地絡繹不絕的游客,南北建筑的融合,忠孝詩禮的傳承,為我們塑造了一個鐘靈毓秀的太行川寨,鐫刻一部滄海遺珠的歷史通卷,長長的的紅石板路,像是王硇村的年輪,守望這些善良勤勞的王氏后代,靜靜的延伸向美好的遠方。 |
關鍵詞:名村古鎮,美麗河北,邢臺,沙河,王硇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