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張懷東:大別山深處的探寶人
2017年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安徽省地質礦產勘查局313地質隊地研所副所長張懷東。中國青年網記者張群攝 “地質勘探員長期在野外作業,工作環境艱苦,因而必須要懷有‘以獻身地質事業為榮,以艱苦奮斗為榮,以找礦立功為榮’的三光榮精神,對地質事業無比熱愛和忠誠。”這是張懷東對“地質人”的深刻理解,也是他25年來從事地質行業的真實寫照。 25年野外風吹日曬,25年磨礪與堅守,張懷東將青春熱血揮灑在了大別山深處的土地,帶領團隊勘探出鉬金屬資源量高達245萬噸的世界第二大巨型鉬礦床,改變了大別山東段無大礦的歷史,他也因此成為“地質人”學習的標桿和榜樣,成為安徽省地質礦產勘查局313地質隊的驕傲。 從事地質勘探事業以來,張懷東的無私與貢獻為人們所有目共睹,曾先后榮獲地質科技獎“金錘獎”、全國地勘行業“最美地質隊員”、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等榮譽。2017年,張懷東不負眾望,先后獲得2017年全國十大“最美職工”、2017年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等榮譽稱號。 25年野外堅守,發掘亞洲第一巨型鉬礦床 1992年,張懷東從南京地質學校畢業后,成為安徽省地質礦產勘查局313地質隊的一名技術員,負責皖西大別山地質勘探工作。“工作后才發現,上學時學習的理論知識在真正深入野外一線工作時,似乎沒有用武之地,當時心理落差特別大。”張懷東坦言,工作之初也曾迷茫過。 張懷東(右)在野外勘探。本人供圖 上世紀90年代初期,中國的地質行業處于低谷時期,很多地質勘探人員沒有項目可做,發不出工資的情況時常發生,再加上野外工作環境惡劣,很多從業者選擇了轉行或跳槽,堅持下來的人數寥寥無幾。 “跟我同批進入313地質隊的技術員有三四十個,現在只剩下四個人。”張懷東說。 經過15年的野外一線磨練,2007年5月,張懷東出任《安徽省金寨縣沙坪溝斑巖型鉬礦普查》項目負責人,帶領團隊著力對大別山東段成礦區進行勘探。 2008年9月4日,張懷東跟往常一樣,吃完早飯后,走了一個小時山路來到鉆機平臺。奇跡就在這一天發生了。 “我發現當天打孔上來的巖芯顏色明顯發灰、發暗,與以往有很大不同,我初步判斷可能是鉬礦。”張懷東告訴記者,這一發現讓他激動不已,但是他盡快強迫自己冷靜下來,并立即將該發現上報給隊里領導。 經過兩天的實驗室化驗,結果顯示,送去的40件樣品全部達到鉬礦工業指標,“聽到這個結果時,我那顆懸著的心終于落下來了,心情比中了五百萬大獎還高興。”回想起當時的情景,張懷東依然難掩激動之情。 經過幾年的努力,一個鉬金屬資源量達245萬噸、儲量達世界第二、亞洲第一的巨型鉬礦床終被發掘,從此大別山東段無大礦的結論被推翻,也從而推動了大別山東段成礦理論的拓展。“能夠發現一個大礦是每個地質人的夢想,我很榮幸能夠參與并見證這一歷史性的時刻。” 勘探條件驚險,泥石流午夜突襲險喪命 地質勘探這一行業的特殊性,決定了勘探員需要極強的探索求真精神。鉆山溝、爬險坡、進深山……“我們往往不走尋常路,一般來說,越險越偏的山區有‘新鮮’石頭的可能性越大。”張懷東說。 張懷東(右)在觀察巖心。本人供圖 南方山區的植被比較茂密,在上山“探寶”的過程中,經常會遇到蛇、馬蜂、螞蟥等易傷害到人的動物,“尤其是到了夏天,土公蛇、竹葉青蛇等蛇類經常出沒,所以每次去野外,我們必攜帶蛇藥。”張懷東說,當地老百姓在野外投放的用來逮捕野生動物的大鐵夾子也是威脅他們安全的一大隱患。 張懷東介紹說,對于地質勘探員來說,野外工作是家常便飯。為了方便工作,勘探隊往往會居住在當地老百姓家中,而當工作區十分偏遠時,他們就只能在山上搭建帳篷。 1998年至2002年,張懷東一行在沙坪溝鉬礦床外圍進行勘探,由于交通極其不便,他們選擇在山上一個相對安全的沖積平臺上安營扎寨。 2001年盛夏的某一天,半夜12點多,勞累的勘探員大都進入了甜美的夢鄉。然而,天有不測風云,大別山山區毫無征兆地突降暴雨,伴隨著的是來勢洶洶的泥石流。 高處鉆機平臺上24小時作業的勘探隊員最先發現了這突如其來的災難,酣睡中的張懷東在隊員的大聲呼喊中驚醒,與此同時,他聽到了泥石流滾滾而下的巨響,于是飛速往帳篷外跑。 就在他們撤離幾秒鐘后,帳篷瞬間被摧毀。“如果鉆機的隊員不喊我們,我們也會被泥石流一并沖走,甚至會喪命。”這樣驚險的一幕,令張懷東永生難忘。 兩次手術,長期野外作業落下病根 “從事地質行業,只要有項目,每年三分之二的時間都在野外。”張懷東說,每天早晨五點多起床,下午兩三點下山,經過漫長的山路,晚上回去后把當天數據轉到地質圖上,然后根據當天采集到的信息制定第二天的工作計劃,這,就是地質勘探員的日常。 2017年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安徽省地質礦產勘查局313地質隊地研所副所長張懷東。中國青年網記者張群攝 從2004年開始,張懷東獨立帶的項目越來越多,隨之而來的是回家的次數越來越少。因為工作繁忙,他往往無暇顧及家中事務,因而也留下了不可彌補的遺憾。 2008年對張懷東來說是喜憂參半的一年,可喜的是,他帶領團隊在沙坪溝第一孔就發現了厚大礦體,改寫了大別山東段無大礦的歷史。而痛心的是,他的父親生重病癱瘓在床,生活不能自理,但是他卻不能日夜陪伴在其左右,留下老母親獨自在家照顧生病的父親。2009年,在父親去世前夕,他才真正回家陪父親度過最后的日子。 因為是在野外工作,所以地質勘探員的飲食和作息極其不規律,張懷東的身體也落下了關節炎等大大小小的病根,甚至,還因此動了兩次手術:一次是急性闌尾炎手術,一次是膽結石手術。 2008年,張懷東開始出現腹部隱隱作痛的情況,起初以為是吃壞了肚子,便沒有在意,后來,疼痛的次數越來越頻繁、程度越來越嚴重,他才肯暫時離崗去醫院檢查,“胃、肝等幾乎各個部位統統查了一遍,但是始終沒有發現病因。” 然而,張懷東受疼痛的折磨與日俱增。2009年,他的腹部再次疼痛難忍,這一次,他被查出得了膽結石。可是,手術拆線的第二天,張懷東就閑不下來,進了礦區陪同前來考察的人員了解鉬礦情況。 “中午吃飯不方便,往往是饅頭就咸菜或者是干吃方便面,冬天時的涼饅頭實在是難以下咽。”惡劣的工作環境、強大的工作壓力、不規律的飲食習慣等等,嚴重困擾著地質勘探員的健康,這也是張懷東得急性闌尾炎和膽結石的重要原因。 “以獻身地質事業為榮,以艱苦奮斗為榮,以找礦立功為榮”,是地質勘探員的“三光榮”精神,也是張懷東一直以來的信仰和精神指引,“只要還能干得動,我就要為地質事業奮斗終生。”張懷東語氣堅定地表示。 |
關鍵詞:五一勞動獎章,大別山,探寶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