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牢文明之基 建設雄安新區]鄉土文化煥發勃勃生機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白洋淀的葦綠荷紅、魚肥蟹美,生活在這里的人們創造出別具風情的鄉土文化。安新縣把立足挖掘鄉土文化,打造亮點,作為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重心,不斷讓農村文化生活美起來。 雄安新區的設立,讓鄉土文化煥發勃勃生機。4月28日上午,安新縣北國江南禮堂內翰墨飄香,端村鎮端村農民書畫展正在這里舉行。120幅作品中,九成來自端村的農民,絕大多數畫作取材于白洋淀的民俗風情。 在展廳中間,幾張拼接在一起的桌子上,一幅8米長卷引人注目。72歲的趙景華是這幅《百里白洋》作品的創作者。這幅用了兩年時間繪制的長卷,生動地展現了上世紀50年代白洋淀的民俗風光,破冰撈魚、打葦子、辦喜事、夾河泥,一幅幅畫面讓參觀者嘖嘖稱贊。觀展的安新縣委常委、宣傳部長馬衛光稱這幅畫為“白洋淀的清明上河圖”。 “正是因為端村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這些取材于淀區生活的畫作才更能打動人?!瘪R衛光說,端村自古為水陸碼頭,是旅游文化勝地。舉辦此次展覽,就是為了大力鼓勵這種原創的本土文化作品。他們還選送該村優秀作品,到保定、石家莊、北京、天津等地參展,部分精品還被博物館收藏。 目前,端村僅高水平的書畫人才就有六七十人,書畫愛好者不下幾百人。 挖掘鄉土文化,圍繞白洋淀民俗風情推陳出新,是安新縣農村精神文明創建的突出亮點。 地處縣城的安新鎮西里街村有著悠久的民間花會傳統,新區的設立讓文藝骨干們有了新干勁。78歲的梁德林是編導老師,他創作的幾十個快板劇深受大家喜愛:有根據孫犁《荷花淀》創編的同名快板劇,有反映孝道的《好媳婦》…… “以前,我們這里演活報劇、山東快書、喜劇、相聲,現在新區設立,有了更好的條件和舞臺。”65歲的趙小仙一登上村里的大舞臺,就興奮起來。她動作優美,身姿一點不輸年輕人。 “每逢節假日,縣里的文化展演準少不了我們西里街歌舞說唱團的參與,每次俺們的節目占三分之一還多呢?!?7歲的白玉芳自豪地說,她們還曾經與河北省河北梆子劇院院長、國家一級演員許荷英同臺演出。 安新縣委宣傳部常務副部長田坤英介紹,該縣深挖本土文化,開展農村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取得了豐碩成果。目前,該縣編制了白洋淀系列文化叢書,創作了舞臺劇《雁翎隊組曲》和話劇《大淀》,這些作品詮釋了“勤奮堅韌、厚德包容、開放創新”的新時期白洋淀精神。 鄉土文化讓農村生活美了起來。安新縣加快推進鄉村文化站、鄉村學校少年宮等基礎設施建設,在各村繪制文化墻1300多處,各鄉鎮建成了96個新農村書屋,組建了群眾性文化團體86個,成為引導農民崇尚美德、踐行善美的重要陣地。 “水鄉民俗風情里有挖不完的藝術寶藏,我要畫出好的作品,讓更多的人愛上白洋淀。”看過端村書畫展的安新縣第二中學學生解天放說,這是她看過的最打動心靈的展覽。隨行的一位美術老師說,組織學生參觀本土原生態文化創作,從中汲取藝術養分,是傳承白洋淀文化的最好方式。 |
關鍵詞:鄉土文化,雄安,生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