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罕壩精神大家談]綠,生命之顏
在高寒荒漠上,塞罕壩經過三代人半個多世紀的艱苦卓絕奮斗,造出百萬畝人工林海。為京津筑建一道防沙源、涵水源的綠色長城。塞罕壩精神,不僅是一份堅守,更是一份感動,還是一項舉世震撼的偉大事業。(6月28日長城網) 塞罕壩機械林場,是一張巨大的綠色被子,蓋上了蔓延的黃沙,為高地鋪上了生命之顏。上世紀五十年代,沙塵暴頻繁襲擊北京,專家斷言如不治理,不出五十年,漠北風沙將兵臨城下。最大威脅的是還把1400米、距北京直線距離僅僅180公里的渾善達克沙地。今天,高大茂密的落葉松已結為林海,林場的鋪蓋,把黃沙變綠被,很難想象這曾經“天蒼蒼,野茫茫,風吹沙起好荒涼”。恐怖的預言被改寫,三代塞罕壩人民用行動書寫了林海傳奇的新篇章。 塞罕壩機械林場,是一片綠色的生命之區,為野生動物提供了家園,給大地帶來了活力與靈動。如果說房子是人類的家園,那么森林就是動物的天堂。有水有木,有清新空氣,有棲息地,簡直就是動物的天堂。2011年出版了《塞罕壩動物志》,詳細記錄了這個生命之區的動物情況。2017年6月30日上午召開的河北省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6周年座談會上,河北省委、省政府命名塞罕壩機械林場“生態文明建設范例”,大力弘揚“塞罕壩精神”。 塞罕壩機械林場,是一代精神的旗幟,激勵后人們“牢記使命、綠色發展、科學求實、艱苦創業、無私奉獻”。三代塞罕壩人用汗水甚至生命鑄就出了迄今為止世界上最大的人工森林。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工。在集高寒、高海拔、大風、沙化、少雨五種極端環境于一體的惡劣自然環境下,為塞罕壩奉獻的人們,從一棵樹,到一百棵樹,再到一萬棵十萬棵甚至更多,是經過無數次失敗的教訓,一點一滴的積累,日復一日的奮斗得來的。 塞罕壩林場屹立在高寒地區,用生命之顏激勵著人們,塞罕壩精神深深扎根于每棵樹下,同時更應該扎根于人們心中。不管是何種職業,何種身份,無在乎性別亦或是年齡,我們都應堅持塞罕壩精神,宣揚塞罕壩精神,讓塞罕壩精神一直隨著綠色傳承下去。(張湘君) |
關鍵詞:塞罕壩精神,綠色,河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