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有源頭活水來——黨的十八大以來投融資體制改革述評
投資是支撐經濟增長的重要力量。黨的十八大以來,圍繞處理好政府和市場關系,投融資體制改革不斷向深入推進,為經濟發展注入源源活水。 “負面清單”為企業投資松綁 7月28日起,我國將全面實施外商投資準入負面清單。負面清單之外的領域,原則上將不得實行對外資準入的限制性措施。 “在11個自由貿易試驗區試行外商投資負面清單基礎上,將這一模式向全國推廣,意味著我國將更多采用國際通行辦法,進一步降低外資準入門檻。”對外經貿大學國際經濟研究院副院長莊芮說。 不僅在外商投資領域,我國于2013年、2014年和2016年三次修訂發布政府核準的投資項目目錄,中央政府層面核準的企業投資項目削減比例達90%左右。“除目錄范圍內的項目外,一律實行備案制。投資項目管理負面清單最大限度避免了政府對市場活動的過度干預,切實為企業投資松了綁。”國家發展改革委投資司副司長韓志峰說。 從“最先一公里”的制度設計入手,確立以精簡前置、并聯審批為核心的新型核準制度;協同推進項目準入各環節的審批制度改革,著力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清理規范項目審批各環節的中介服務事項等……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致力于加快改革創造更佳的營商環境,著力放寬市場準入、消除各類企業投資和發展的障礙。世界銀行發布的全球2017年營商環境報告顯示,近3年我國營商便利度在全球排名躍升了18位。 多措并舉釋放社會投資活力 2016年底,浙江臺州,一條長269公里、總投資449億元的高鐵項目開工,其作為中國首條民營資本控股的高鐵,令人矚目。 杭紹臺高鐵由民營資本、中國鐵路總公司、浙江省交通集團和地方政府采用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模式共同投資,其中復星集團牽頭的民營資本占51%。分析人士指出,明確民營企業絕對控股,有助于確保民營企業真正能參與、能投資;有助于在項目中充分發揮民營企業的創新、管理和運營優勢。 黨的十八大以來,針對民營企業在市場準入方面遭遇的“玻璃門”“彈簧門”“旋轉門”等問題,國家著眼于降低市場準入門檻、解決融資難融資貴、降低企業成本、加強產權保護等,采取了一系列強有力的措施。 今年上半年,民間投資同比增長7.2%,增速比去年同期提高4.4個百分點。6月當月民間投資增長8.2%,增速比5月提高了1.5個百分點。“民間投資明顯回升,反映由市場主導的內生性投資增長能力趨強,這是決定未來投資穩中趨升的重要因素。”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張立群說。 包括民間投資在內的社會投資,是發揮投資關鍵性作用的重要力量。近年來,通過PPP模式,社會資本不斷涌入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等領域。國家發改委新聞發言人嚴鵬程說,2014年1月至2017年6月,全國公示社會資本方中標人的PPP項目共3774個,總金額達5.6萬億元。 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營造良好市場環境 黨的十八大以來,更加強調放、管、服三位一體的整體作用,從強化政策性引導和事中事后監管兩頭推進“去審批化”,最終目的是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 “以前審批報件比較蒙,常常不知道卡在哪里。現在通過網上審批,進度一目了然。原來3個人干的事,現在1個人就可以干完,既省錢又省事。”哈爾濱方正縣中宇瑞豐風力發電有限公司負責人張雪峰說。 簡政放權有沒有效果,關鍵要看群眾和企業辦起事來是不是程序更明白、手續更簡單、溝通更順暢。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堅持同步推進投資審批規范化、標準化,著力解決“服務不到位”等問題:將所有投資審批事項納入投資項目在線審批監管平臺或政務服務大廳,推進“陽光審批”;對確需保留在項目開工前完成的審批事項,與項目核準實行并聯辦理,“一次受理、一并辦理”;不斷創新優化審批流程,讓投資審批更便捷,投資環境更優越。 投資增速穩步回升,投資結構持續改善,將為經濟穩中有進、穩中向好發揮夯基壘石的作用。近日召開的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六次會議就強調,要改善投資和市場環境,加快對外開放步伐,降低市場運行成本,營造穩定公平透明、可預期的營商環境,加快建設開放型經濟新體制,推動我國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
關鍵詞:砥礪奮進的五年,十八大,投融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