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宣部舉行“記者心中的塞罕壩”分享交流會
原標題:書寫塞罕壩綠色奇跡凝聚生態文明共識中宣部舉行“記者心中的塞罕壩”分享交流會 新華社北京8月12日電(記者 侯雪靜)中宣部12日在京舉行“記者心中的塞罕壩”——河北塞罕壩生態文明建設范例采訪報道分享交流會,參加這次主題報道活動的媒體記者共話采訪感受和收獲,分享塞罕壩林場的感人事跡和寶貴精神,展望生態文明建設的美好未來。 地處河北省最北端的塞罕壩林場生態基礎脆弱,自然條件惡劣。55年來,三代塞罕壩人牢記使命、艱苦奮斗、傳承接力,將荒原沙地變成了百萬畝人工林海。為深刻詮釋塞罕壩精神的時代價值,推廣塞罕壩生態文明建設范例的經驗,中宣部于7月中旬組織19家中央媒體和地方媒體的80多名記者赴塞罕壩林場蹲點采訪。8月3日起,各大媒體陸續刊播報道,網上網下共同發力。人民日報連續三天在頭版重要位置刊發通訊,新華社推出長篇通訊,光明日報刊登報告文學作品,經濟日報、中央人民廣播電臺、中央電視臺連續推出系列報道,引發海內外廣泛關注和熱議。北京青年報、現代快報等推出系列融媒體產品,產生刷屏效應。 一次塞罕壩行,一生塞罕壩情。參加采訪報道的記者把塞罕壩深深鐫刻在自己的新聞生涯中,成為難忘的記憶。 人民日報記者劉毅、新華社記者于佳欣和求是雜志社記者那非丁表示,通過采訪塞罕壩,對于習近平總書記“環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麗,藍天也是幸福”的論述理解更為深刻了。 光明日報記者王國平、經濟日報記者高興貴、中央人民廣播電臺記者沈靜文和中央電視臺記者仝文瑜認為,塞罕壩人出乎“本心”,恪守“本分”,不改“本色”,用行動書寫了綠色奇跡,塞罕壩作為生態文明建設的范例,在當前的時代背景下提出大有深意。中國日報記者雷蕾、中國國際廣播電臺記者賈延寧和中國新聞社記者魏晞說,塞罕壩的生動實踐證明,在改善環境這方面,中國正在變成一個生態“動力室”,作為外宣媒體人,我們有責任把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的理念和經驗介紹給世界。 中國青年報記者樊江濤、北京青年報記者崔峻和現代快報記者鄭春平表示,采訪中對塞罕壩的認識經歷了驚艷、感動和震撼,在這座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博物館”中,幾乎我們關心的每個問題都能找到答案。 中宣部副部長、國務院新聞辦主任蔣建國表示,這次采訪報道緊緊圍繞學習宣傳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生態文明思想,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現了塞罕壩林場建設成就、典型經驗、時代精神、感人事跡,貫穿了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以故事見精神,以成就談啟示,有利于進一步強化廣大干部群眾對“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生態興則文明興”的深刻認知,有利于在全社會形成“綠色發展、綠色生活”的濃厚氛圍。 中央財辦、中央網信辦、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林業局、河北省委宣傳部有關負責同志和新聞媒體負責人、編輯記者共100余人參加會議。 |
關鍵詞:塞罕壩,記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