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綠色發展看河北】這群“網紅”,讓塞罕壩披上美麗“外衣”
“要把生態環境保護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沿著習近平總書記指引的方向,塞罕壩人描繪了塞罕壩生態文明建設的新篇章。 從頂風冒雪的第一代建設者到其后三代人,塞罕壩人幾十年如一日,苦干實干,把昔日的不毛之地再造成今日的“華北綠寶石”。1962年,369名平均年齡不到24歲的“林一代”,從全國各地匯聚到塞罕壩。在超乎想象的惡劣環境中,他們用自己的智慧、意志和勤勞克服了種種困難。沒有電,就點煤油燈;沒有水,就喝雨水和雪水;沒有食物,就吃全麩黑莜面和咸菜;沒有房屋,就住羊圈或者窩棚;沒有路,就趟著沙丘和野草走……就這樣,他們讓塞罕壩林場的森林覆蓋率達到了80%。不得不說,這是塞罕壩人用執著的行動堅守“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動體現。 塞罕壩林場森林覆蓋率高,防火工作的擔子就重。說到森林防火,自然少不了護林員,而作為護林員,最具挑戰性的就是到遠離人煙的望火樓上工作,一天兩天還很新鮮,要想長時間堅守,是常人難以做到的。 塞罕壩“望海樓”前,夫妻瞭望員劉軍、齊淑艷合影 塞罕壩林場一共有9座望火樓,其中有8座都是夫妻共同堅守。這些年,在塞罕壩機械林場海拔最高點——1939.6米的望火樓上,47歲的瞭望員劉軍和妻子齊淑艷夫婦是名副其實的宣傳擔當,按網絡流行叫法,是“網紅”。他們2006年來到這里,每天與孤獨為伴、和寂寞為友,在這片年均氣溫只有零下1.3攝氏度的林地高原上孤獨守望。他們工作單一,在每年長達9個月的防火期里,每隔15分鐘就要瞭望一次,一天要瞭望96次,一年就要瞭望25000多次,記錄、巡查……他們晝夜重復著如此平凡卻又重要的工作,沒睡過一個安穩覺。這樣枯燥的工作,他們堅持了11年。 劉軍夫婦的堅守,不僅守來了林場的安全與寧靜,更引來了眾多媒體,爭相報道他們的事跡。究其原因:其一,他們工作在海拔最高、最艱苦的望火樓上;其二,劉軍是“林二代”,他過世的父親曾在望火樓工作8年,子承父業,劉軍和妻子繼續著老人的堅守。現在,24歲的兒子也從外地回到林場,成為林場的一名撲火隊隊員,成了塞罕壩的“林三代”。他們一家三代堅守林場的事跡打動了很多人,也激勵了很多人。劉軍、齊淑艷夫婦也因此獲得了“2016河北年度十大新聞人物”榮譽稱號。 55年來,像劉軍夫婦一樣堅守在望火樓的共有20對夫妻。因為他們的堅守,55年來,940平方公里的塞罕壩林場沒發生過一起森林火災。一座塔就是一個家,一個家就是一組衛士。守候在望火樓的護林人,用他們無私奉獻的精神守護著塞罕壩的綠水青山。如今,望火樓里設施齊全,不僅布上了網絡,還安上了電腦、裝上了有線電視……縣里有的生活及工作設施,這里幾乎都配齊了。有意思的是,在望火樓的外墻上,寫著“望海樓”幾個大字,想必是視線所及之處都是蒼翠林海的緣故吧。 造林難,守林更難。塞罕壩林場取得的成就,得益于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得益于幾代林場職工的接力傳承、無私奉獻和艱苦奮斗。這個時代,我們總在弘揚“匠人精神”,“匠人”用心做一件事,單純到只想把這件事做到極致。“匠心”成就“匠魂”,塞罕壩的護林人,就是這片林海的“匠人”,用心打造這片美麗林海;他們也是生態文明建設的榜樣和“范本”,值得全社會去學習。正如習總書記強調的,全社會要形成生態建設的共識、綠化的合力,把綠化做好,一年接著一年干、一代接著一代干,擼起袖子加油干! |
關鍵詞:京津冀綠色發展看河北,塞罕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