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臺縣:堅持生態優先 咬定青山贏巨變
長城網邢臺8月19日訊(通訊員 王聚芬 記者 嚴明 齊彥紅 劉楊)初秋的邢臺縣,滿目蒼山綠水,令人流連忘返。天河山、云夢山、紫金山等景區熱度不減;沙灘娛樂、生態休閑、古鎮文化體驗等旅游新業態日益火爆。“我們邢臺縣的山水如詩如畫,就像江南水鄉。”縣旅發委主任郭翠英自豪地推介邢臺縣的山水資源和旅游優勢。 郭翠英的信心來自于邢臺縣多年來堅持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道路,咬定青山贏巨變,持續踐行生態文明理念的生動實踐和探索。 七山一灘二分田的邢臺縣,森林覆蓋率達47.9%,西部山區森林覆蓋率超過90%,生態良好,旅游資源豐富,讓人稱羨不已,然而小散企業散布、山體疤痕累累、大氣污染嚴重等問題也一度讓人們遺憾嘆息。 邢臺縣委、縣政府在長期實踐中總結出:必須重拳治污推進生態建設,以最大力度回應群眾對青山綠水藍天的殷切期盼。 “事在人為,不靠東風”。近年來,邢臺縣一班人以鐵的手段、一以貫之的恒心,堅決推進大氣污染治理和生態建設。 2013年以來,695家小石子、小石灰、小皮毛、小煤場等“小散亂污”企業關停取締;以環城5鎮105個村為重點的煤改氣工作扎實穩步推進;德龍鋼鐵投資5.5億元,實施35個環保治理項目,關停2座10平方米豎爐,其中1座已實施拆除,打響全市結構減排的第一槍;中煤旭陽在投入13億元實施焦爐煙氣脫硫脫硝、地面除塵站升級改造等環保治理工程58項的基礎上,投資6億元建設三套干熄焦發電項目,其中一套預計11月份投入運行。農村污水處理、垃圾處理、農村改廁等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同步推進。 在此基礎上,不斷加大造林增綠砝碼。五年來,全縣累計投入8億多元,實施萬畝酸棗基地建設、太行山綠化、農業綜合開發、結構調整造林等綠化工程,新造林28.5萬畝,植樹1700余萬株,圍繞破解淺山丘陵區綠化斷帶難題,探索和總結推廣了“郝氏造林法”生態林建設模式,成活率達95%。 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努力把生態優勢、環境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和競爭優勢,是邢臺縣綠色發展、踐行生態文明理念的另一個突破口。 圍繞優化產業結構,嚴格落實產業準入負面清單,對所有落后產能全部按要求進行淘汰,圍繞綠色、生態、循環方向,大力發展裝備制造、電子商務、現代物流、生態旅游等新興產業,初步形成以“兩汽一拖”為龍頭的裝備制造產業集群,以移聯網信農村電商產業園、北斗科技小鎮為龍頭的電子信息產業集群,以前南峪5A級景區創建為龍頭的旅游產業集群,以皇寺科教園區、上智文化產業園為龍頭的教育文化產業集群。 圍繞發展現代農業,全縣優質干鮮果品基地發展到67萬畝,市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達24家,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到375家,積極鼓勵、引導25家地產商、礦老板投資周公山、踏溪湖等10多個旅游和生態農業項目,生態采摘、農家樂、休閑住宿、鄉村旅游等現代服務業蓬勃發展。如今,以大峽谷、九龍峽、云夢山等景區為代表的自然風光游,以紫金山五杰文化、抗大紅色文化為代表的文化體驗游,以興臺古鎮、漿水蘋果小鎮為代表的休閑度假游等,已成為邢臺縣旅游的新名片。連接各個景區的美麗鄉村、交通要道也變身旅游觀光廊道,讓人流連忘返。 一項項強有力的措施,一筆筆負責任的投資,一個個環保治理優勢項目……每一份努力換來的是民眾期盼中的一個又一個藍天。與2013年相比,2016年二級以上天數增加135天,全縣化學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分別減少36%、52.8%、56.4%、34.5%,該縣被被納入“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 成績面前,有壓力,更有動力。邢臺縣建設生態文明的探索與實踐永遠在路上。據了解,該縣制定出臺了大氣污染治理“1+1+16”一攬子文件,打出“壓煤、優企、控車、抑塵、治礦、增綠”組合拳,突出打好煤改氣和燃煤鍋爐取締、“散亂污”企業整治、工業企業轉型升級、城市精細化管理等四大攻堅戰。力爭用四年左右時間,大幅度改善全縣空氣環境質量,2017年,PM2.5年均濃度達到67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4%;2020年達到60微克/立方米,比2017年下降10.7%…… |
關鍵詞:邢臺縣,旅游發展大會,資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