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城微評]推進垃圾分類,為生態文明建設助力加油
早在2000年,我國就啟動了北京、上海等8個垃圾分類收集試點城市,并在全國加以推廣。如今走在大街上,盡管標有“可回收”、“不可回收”標志的垃圾桶隨處可見,但是垃圾分類收集成效還有待提高。 伍果:普遍推行垃圾分類制度,關系著13億多人生活環境改善,關系著垃圾能不能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處理,更關系著城市綠色發展廣闊前景。做好垃圾分類處理,使之成為城市的習慣自覺,無疑有利于營造優美的城市公共環境,有利于提升城市的競爭力。但普遍推行垃圾分類,不能只靠決心和魄力,也需先進的垃圾分類技術推廣運用,需完善的督導考評制度,需納入城市的現代化日常化管理內容,需實行嚴格的獎懲制度。 費羅杰:一方面,相關部門要盡快制定一個明確的垃圾分類標準,讓市民在日常生活中對于垃圾的收集和投放都有章可循。另一方面,加大政府投入。實現垃圾強制分類,政府需要對硬件設施和各環節的管理上加大投入,并建立相應的規范和管理制度。對于垃圾分類處理的各環節、各部門的負責人進行監督并問責,嚴格執行讓垃圾分類落到實處。更重要的是,要讓市民逐漸由被動向自覺進行垃圾分類轉變。這就需要相關部門加大宣傳,并建立健全一定的垃圾分類鼓勵和激勵機制。同時,要注重對孩子的教育,建議把垃圾分類教育列入幼兒園或小學必修課。將垃圾分類從小抓起,再輻射到每個家庭,進而輻射到整個社會。 鵬唳天:要有效地推進“垃圾分類”,從而破解“垃圾圍城”的城市難題,一定要先做好“頂層設計”。一方面政府應當將垃圾不分類的代價明確告知公眾,要在源頭進行強制分類。建立不分類要被處罰的規則,讓自身利益與環境利益掛鉤,人們就會感受到更多的壓力,進而產生更大的行動可能,從而把垃圾問題當作自己的事情。另一方面,進行生活垃圾分類的反復宣傳教育,以及給予對廚余垃圾、可回收物進行資源利用的企業一定補貼,動員更多的力量參與其中。著力建立社會層面的環境友好的意識,使得垃圾分類成為市民基本素質。 |
關鍵詞:垃圾分類,生態文明,宣傳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