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在通過展現能力與貢獻獲得“滿意”的薪酬
當前,海歸就業創業人員的收入狀況怎樣呢?據《2017中國海歸就業創業調查報告》顯示,超過五成的海歸月薪在6000元以上。其中,20001元及以上的占5.8%,10001~20000元的占13.7%,8001~10000元的占13.0%,6001~8000元的占22.7%。 日前,媒體記者隨機采訪了50位在杭州工作的海歸,其中,起薪在6000-8000元的占40%,起薪在6000元以下的占28%。還有個例,某海歸女孩6年花200萬留學,回國工作被開2000元底薪,與杭州眾多高校畢業生的起薪相差無幾。他們接受采訪時,較普遍地對薪水不太滿意。 上述《調查報告》和這一采訪結果,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海歸們回國后工作的狀況。 一是個體收入差異比較顯著。有高薪的(從隨機采訪報道的數據中可以推理出,其他32%接受采訪的海歸,起薪在8000元以上),有中等收入的,有起薪較低的。 二是日益接受用人市場選擇。海歸的群體越來越大(2000~2016年,留學回國人數從9100人遞增到43.25萬人,增長了近48倍。2016年當年的留學回國人員為43.25萬人,同比增長5.72%),海歸們回國后,通常都扎堆在為數不多的發達城市工作,通常要接受用人市場的競爭與選擇。這中間,能獲得什么單位與崗位,既有專業方向因素的影響,也受到每個海歸個體智商、情商的影響,進而影響到起薪水平。 海歸“接受采訪時,較普遍地對薪水不太滿意”,可能主要是基于他們眼界和心態上的優越感,認為應該獲得更多薪酬,同時,也因為在海外學習生活期間,花費不少,從投入產出的角度,也認為應該獲得高薪。 這樣的想法,符合常理。確實,出國學習,行萬里路,讀異國書,眼界開闊,見識廣博,而且國外一些名校的理念和技能,也有其先進性,這對海歸們而言,在回國工作的職場上,是一個顯著優勢。 但是,是否存在所學不對路,或者“水土不服”的問題?是否存在膽識不足,心胸不夠,擇業隨遇而安、得過且過的問題?是否存在眼高手低、親和力差、實際操作能力差的問題?是否存在急于求成、想“一口吃個胖子”,而不反思自己對供職單位做出的貢獻有多大的問題? 如果不認真考慮這些,單純沉浸在對薪酬“不滿意”中,不僅于事無補,而且會持續加深對自己的工作、生活和情緒的負面影響。 換位思考,如果海歸是用人單位的負責人,可能也不希望自己招錄的海歸工作人員存在上述各種問題。 所以,海歸們不妨樹立通過展現能力與貢獻獲得“滿意”的薪酬的觀念。 對于有心胸、有魄力的海歸來說,自主創業,是很好的展現能力、實現人生價值的途徑。這方面有很多好榜樣,比如前幾年報道的,在英國留學歸來,在家鄉河南農村創辦耕耘農業科技有限公司、擔任總經理的師鵬飛,堅持走綠色、生態發展之路,發展無公害蔬菜和大田作物,發展態勢良好。又比如,先后在英國、加拿大求學后歸來的李冠志,創辦了北京涌金冠泰科技有限公司,運用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技術,主攻為企業提供低端人力資源的招聘流程外包服務,連年收入超過1000萬元。從美國學成歸來的陳瑋,在重慶創辦譽存科技,以“金融大數據風控平臺”項目創業,目前已為中國500余家企業和機構提供了服務。等等。 在現成的企業求職或供職,也是以海歸的能力和貢獻為王。這方面的例子比如,在美國學業有成的劉文娟,在電池材料研究方面成果突出,受到位于浙江湖州的微宏動力盛情邀請,擔任研發副總裁,繼續把高端電池材料研發事業做得風生水起。在加拿大學習研究風洞運營和整車開發的朱習加,回到家鄉重慶,受聘于中國汽研汽車風洞中心,專業對口,如魚得水。長安汽車集團重慶長安汽車股份有限公司汽車工程研究院副院長、總工程師趙會,也是以真實的才干和創造的價值,受到所供職單位的重用。 俗話說,有為才有位。以自己的頑強拼搏和聰明才智,展現了價值與貢獻,獲得“滿意”的薪酬,也就是情理之中的事了。這是部分海歸好榜樣所揭示的規則,也應該成為廣大海歸的共識。(嫣然) |
關鍵詞:海歸,能力,貢獻,薪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