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城網張家口9月19日訊(記者 鄭世繁 張世豪 馮永超 通訊員 郭文龍)地處懷涿盆地的涿鹿,因有千里桑干水的流經,一度是張家口的富庶之地,瓜果、魚米飄香。但涿鹿還有更多未開發的地方,這里有海撥高達1000米的大山,形成了一道天然的屏障,阻擋了南部淺山區、深山區農民脫貧致富的進程,農民迫切需要改善吃水、生產、居住等條件,解脫貧困擺在了涿鹿各級領導的面前。
從2015年起,涿鹿先行搞樣本,依托黃帝城五千年的文化積淀,走生態先行、生態旅游的發展之路,開建了占地18.5平方公里的現代農業產業園區,并高標準打造成為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區。一期工程已建成3平方公里,覆射礬山鎮及周邊兩個鄉鎮共18個貧困村。2016年,園區完成各類投資2億元,園區總產值達到2.2億元,帶動園區及周邊2.1萬農民特別是2470貧困戶4135貧困人口穩定持續增收。
日前,記者走進園區,走訪農戶,見證了園區的強力帶動作用。
不脫“農裝”照樣也能在家門口就業
“我們這的土地本來就貧瘠,再加上原來都是各家各戶小塊經營的,收入更是談不上。這幾年通過土地流轉,大力發展設施農業,兩年就建成300多個春秋棚,35個日光溫室大棚和一個智能大棚,還種植以前想到不敢想的火龍果、錯季蔬菜、花卉等,老百姓愿在園區打長期工的,只要身體允許,我們全部解決就業,愿打短期工的,我們合理安排,這樣,他們不脫‘農裝’也有了‘薪金’。按照規劃,園區將統籌配置商業、居住、服務、養老等,利用本地的區位優勢和優越的自然條件吸引外地游客,這些都將為當地村民創造就業機會,促使他們用自己的雙手創造更多的價值。”涿鹿縣達華致遠農業有限公司負責人孫建華說。
自建成省級現代農業園區以來,這里成了京津市民旅游休閑的好去處。
目前,園區三個功能區中,南部的農業觀光區已建有露天采摘、薰衣草園、垂釣園、動物園等,觀光馬車、小火車等基礎設施正在進一步完善中;中部休閑養老居住區一期工程4萬平方米居家養老已完工,180多戶北京市民已經開始入住,4萬平方米的集中養老區正在建設中;北部的農產品深加工區也在規劃建設中。
“我負責火龍果采摘園工作,工作時間比較寬松,活也不累,一個月有近2000元收入,現在三個月的工資比過去一年種地還多了。既能顧家,又能掙‘工資’,園區的工作崗位會優先考慮貧困戶,讓大家都能盡快致富。”50歲的村民莊梅負責火龍果的管理、采摘。
溫泉屯鎮的村民趙永銀有二十多年種植和售賣葡萄的經歷,2016年在現代農業產業園區內租了三個葡萄大棚,種植錯季葡萄,5月底開始定制苗木;今年6月初種植的葡萄上市,第一年的收益讓他很驚喜。
“我算了一下,每個大棚面積在600平方米左右,第一季棚產葡萄700多斤,每斤售價在20-30元,三個大棚第一年的毛收入就超過四萬元。雖然三個大棚租金有三萬元,加上勞務費用,第一年沒有賺多少錢。但是增加了我的信心,三年后將進入盛果期,畝產能夠達到4000斤,這樣的收入是非常可觀的,我打算進一步擴大種植的規模。”趙永銀說。
第一年嘗到了“甜頭”,趙永銀和合作人在將錯季葡萄大棚復制到涿鹿溫泉屯鎮吉家營村,流轉了65畝土地,建起了八個錯季葡萄大棚。他們以現代農業園區為樣板,主要以采摘和網售為主,與錯季葡萄大棚同步建設的還有停車場、餐飲區。他表示,我們不僅要讓自己富起來,還要帶動當地村民一起富起來。
趙永銀說,從葡萄大棚的建設,到大棚管理、葡萄采摘等等都需要人手;另外,這里距離北京較近,一旦首都游客前來采摘,將會帶動餐飲、食宿等方面發展,為本地村民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東閣現代農業科技生態園是涿鹿現代農業產業園區另一個產業園,該園區的牽頭人是燕王溝村黨支部書記李東紅,他對記者說,從2015年起,我們園區先后吸引有70多名村民在此就業,累計為農民發放土地流轉金84萬元,薪金近70萬元。我們的目標就是把農民從面朝黃土背朝天傳統種植中解放出來,讓他們自己同樣的付出得到更多的收益。”
足不出村也能享受城里的居住環境
68歲的王占華是六堡村的五保戶,他即將搬入離村不遠的樓房,接受采訪時,他表示:“我身體一直不好,特別是腿腳不好,行走是個問題。想也不敢想能住進樓房,不用挑水,還有下水,上下還有電梯,我還有土地的股金收入,到了晚年享上了福。”
貧困戶王宇家因病致貧,他將承包地流轉給園區公司,每年可收4800元,每年可以在園區公司務工八個月,每月工資為2400元,兩項相加年收入達到2.4萬元;他也將自家的平房置換成了樓房。
“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像我們這樣的家庭,新建房子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更不用說住樓房了,過城市人那樣‘樓上樓下、電燈電話’的生活更是從來不敢想。”王宇說。
農民的土地流轉了,涿鹿打起了流轉農民宅基地的“大主意”。他們積極探索農村宅基地流轉的方式,引入市場主體,由達華公司投資,采取村企聯建模式在園區內建設高檔社區,將吸納園區內燕六堡、王溝、山兌等村520多戶村民入住。
村民按宅基地面積置換樓房,200平米以內置換50%, 200-300平米置換40%,300平米以上置換30%,超出置換面積部分按成本價補交,達華公司將在舊宅基地開發市民農莊,發展養老產業,開發收入扣除成本費用后,公司和農戶按55:45分配盈余。目前,一期工程2.8萬平米302套高層住宅樓主體完工。
六堡村黨支部書記徐鐘愛說,村民置換的樓房在2016年開工,目前兩棟為本村村民建設的高層住宅樓已建成,預計今年年底200多戶村民將入住。屆時,村民的吃水條件、冬季取暖條件將得到極大改善。還將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為村民提供鍛煉的場所和設施。這樣不僅能極大改善村民的居住條件,還將有效解決農村“空心”的難題。
讓資源變股份人人都有穩定的收入
“前些年我們流轉了本地村民近三千畝荒山荒坡,我們通過科技手段讓農民荒棄的土地再次產出效益。同時,周邊村民還以扶貧資金入股到葡萄基地,我們以不低于盈利的10%的比例為他們分紅。”龍珠葡萄酒有限公司負責人李立說。
龍珠基地在2016年吸納黑山寺鄉、礬山鎮的三個行政村的270多戶貧困戶以扶貧資金入股,計算土地租金、務工工資、入股分紅等收入,共帶動貧困人口750人獲益近100萬元,人均增收1300多元;2017年,更多村民看到效益,溫泉屯鎮、五堡鎮、大堡鎮等鄉鎮近40個行政村的1200多戶貧困戶也加入進來,預計年底僅為他們分紅超過70萬元。
龍珠葡萄基地是集葡萄栽植、觀光旅游、私家酒窖等產業為一體的農業科技示范基地,其中釀酒葡萄占1500畝,優質釀酒葡萄占800多畝,公司還投資采用了肥水一體化、立體式、滴灌式葡萄種植技術,讓不能生長莊稼的土地年產值達到400-500萬元。
據介紹,涿鹿縣現代農業園區通過市場化運作,重組農村生產要素,實現資源變資本、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讓貧困戶流轉土地賺租金、股份合作賺股金獲得多重收益。
公司和農戶間建起了資金入股模式。村集體(農戶)以政府扶貧專項資金、自籌資金或閑置資金為股本,實行戶企聯建,讓貧困戶“以錢生錢”。按照“龍頭企業+項目+貧困戶”模式,達華集團吸收礬山鎮8個貧困村共217萬元扶貧專項資金,入股到光伏發電項目,按10%支付貧困戶收益,10年后全部返本,貧困戶當年已獲分紅。
公司和農戶間建起了土地入股模式。村集體(農戶)以土地作為股本或資本,以共同組建經營主體或出租給園區企業等形式從事農業生產,農戶享受利潤分紅或獲得租金。按照“公司+村集體+農戶”模式,礬山鎮五堡、肖家堡、北關三個貧困村將4000多畝土地集中出租達華致遠農業開發有限公司,農民既可收取每畝土地800元租金。
公司和農戶間建起了資產入股模式。村集體(農戶)以蔬菜大棚、水電設施等資產作為股本與企業共建經營主體,實現資本聯合。村集體(農戶)作為股東,享受利潤分紅。按照“公司+村集體+貧困戶”模式,黑山寺鄉下榆林村集體與新合作公司簽訂了產銷對接項目,利用220畝土地和現有的34個設施蔬菜大棚為股本,與新合作公司共建經營主體,實現資本聯合。2016年分紅20萬元,實現貧困戶年均增收4000元左右。
公司和農戶間建起捆綁多種要素模式。燕王溝東閣葡萄示范園區項目,采取“合作社+農戶+園區”的發展模式,將財政專項扶貧資金以每戶8000元為一股作為貧困戶的股金入股,簽訂入股分紅協議。貧困戶100%全覆蓋,保證在產業實現效益后每年以固定分紅的形式為貧困戶進行分紅,確保貧困戶年年受益、增收致富。同時合作社對全村村民實行戶籍入股,股份占比為10%。僅用了兩年多,燕王溝村就摘掉了“貧困村”的帽子。
燕王溝東閣葡萄示范園區。記者 張世豪攝
“我們第一步是把老百姓從土地中解放出來,通過多種渠道獲得收入,擺脫貧困;下一步將充分利用各方面的資源,為本村村民和周邊村民特別是貧困村民提供就業機會,并不斷擴大大家的收入來源。在時機成熟時向其他村子推廣這種模式,力爭帶動更多貧困村實現脫貧致富。”李東紅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