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城網邯鄲9月25日訊(記者 武萌)從事扶貧開發八年,他走遍了全縣大大小小的貧困村,結識了一個又一個窮親戚,貧困村大街小巷、田間地頭都留下了他來回奔波的繁忙身影,他對待扶貧兢兢業業,任勞任怨,面對如此沉重的脫貧攻堅任務,他沒有退步,依然奮進;他不顧自己的身體,為扶貧透支了太多的精力,因勞累過度而引發腦溢血,至今還處于昏迷狀態……他就是廣平縣扶貧和農業開發辦公室主任鄭貴章。
“群眾的困難就是我們的困難,只要我們在扶貧戰線上工作一天,就一定要奮戰到底,決不讓一個貧困人口掉隊”。2009年,自擔任廣平縣扶貧辦主任后,鄭貴章就定下了目標,一個“不干則已,干就干好”的扶貧信念在他的心中生根發芽。
在接下來的工作中,鄭貴章帶領扶貧辦通過實施科技扶貧、金融扶貧、教育扶貧等八種精準扶貧模式,有效激發了貧困村、貧困戶的發展動力,徹底扭轉了廣平縣扶貧開發工作的落后局面。2014年-2016年,該縣貧困人口從4.13萬人減少到4061人,貧困發生率下降至1.62%,農民人均純收入從2013年的7622元增長到2015年的9684元,連續兩年(2013年、2014年)在全省扶貧開發工作考核中榮列第一,2015年在全省扶貧開發工作考核中位居同類縣第一,走出了一條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廣平路徑。
“三年三個全省第一,成績來之不易,開創這種成績的好干部更是我們全縣上下應該學習的標兵和榜樣!”廣平縣委書記董鳴鏑說。
敢于摸索創新,扶貧擔當意識強
為加快扶貧產業結構調整,鄭貴章主動放棄自己的休息時間,先后組織2萬多貧困群眾到山東壽光、衡水饒陽等地參觀學習設施農業。回來后,他顧不上休息,就挨家挨戶做工作,發動群眾。
為消除群眾顧慮,他提出“你只管種,賺了錢歸你,我分文不要;賠了錢算我,我工資給你頂上。”一次做不下工作兩次,兩次不行三次,如此反復……在他苦口婆心的勸告下,猶豫再三的貧困戶動了心,自己動手建起了大棚。
十里鋪鄉后堤村老黨員郝全金逢人便講,“廣平縣設施農業取得今天的成就,與鄭貴章同志分不開,如不是他鼓勵我建大棚,哪有我今天的幸福生活!”
按照“一帶七區二十一個特色村”設施果蔬產業發展規劃,在資金、技術等配套政策的扶持下,全縣設施農業從零星散散的幾十畝發展到了2.9萬畝,由一年兩茬變成了一年四茬收益,畝均增收8000元。
龍頭帶,則產業興。他堅持用工業化理念統籌扶貧開發工作,大力扶持香道食品、中棉紫光、葵賦康飲品等產業關聯度強、市場競爭力強、帶動輻射面廣的產業化龍頭企業,推行“合同、合作、股份、勞務”四個聯結扶貧模式,發展訂單農業,拉動糧食生產、蔬菜深加工以及包裝制造、商貿物流等產業的發展,共培育省、市級扶貧龍頭企業12家,輻射帶動全縣3.2萬余人發展特色種養業,產業化經營率達到了65.41%。廣平縣“四個聯結”開創了產業扶貧新模式,噴發新活力,全省推廣學習。
為適應當前精準扶貧工作需要,他大膽創新,敢于改革,率先在鄉鎮級設立“扶貧工作站”,在貧困村設立“扶貧工作室”,明確專人負責,填補了多年的縣村“扶貧空檔”。新華社“國內動態”清樣給予宣傳報道,國務院扶貧辦、省、市等領導先后作出肯定批示,全國推廣學習。
擔任縣扶貧辦主任以來,他改變以往粗放扶貧模式,從理念、體制、機制、方法等方面加強創新,以攻堅之舉推進精準扶貧,走出了一條具有獨具特色的精準扶貧之路,累計為貧困村新建改造農村道路56公里,打井120眼,162個井配套,解決了近5萬余人行路難、吃水難、澆地難等問題;組織培訓2萬余人次,轉移輸出勞動力2300余人次。
強化黨性意識,清正廉潔品德高
“千里之堤,潰于蟻穴”。扶貧部門每年涉及資金上千萬,如何站穩腳跟,抵御金錢誘惑,鄭貴章一直苦苦思考。在抓好各項業務工作的同時,他堅持把黨風廉政建設擺在首位,凡事多問一個為什么,多問一個行不行,多向同事溝通,多向領導請示,始終把反腐倡廉這根弦繃得緊緊的。
凡有重大項目,他都能召開班子會、支部會進行研究,定期召開黨內民主生活會,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聽取他人意見,所有扶貧工程都公開招投標,并邀請紀委、審計、檢察等部門全程參與,確保每一分錢用在扶貧上。幾年來,他下基層搞調研,從來沒有吃過群眾一口飯,沒有拿過群眾一分錢,哪怕是群眾送來表示感謝的大棚菜,都被他婉言謝絕,只是說“這是我應該做的。”
嚴格的紀律造就了鐵打的黨員,鐵打的黨員創就了優秀的扶貧隊伍。在單位他以身作則,帶頭執行各項規定制度,嚴格執行“六條禁令”,每天上班他第一個到單位,下班最后一個離開……這一點點小細節,影響了扶貧辦全體人員,遲到早退的現象不見了,串崗聊天的現象沒有了,都在盡心盡責干工作,一心一意抓業務。
作為單位“一把手”,從來沒有給自己家屬、孩子謀一分福利。正是他的以身作則,率先垂范,深深感染了身邊的每一名同志,也真正發揮了一名共產黨員和領導干部的先鋒模范作用,有力地推動了工作作風的好轉。
厚厚的筆記,記錄了太多故事
熟悉鄭貴章的人,都說他是一個細心人,經手的工作從來沒有出過任何漏洞。這一切,原于他的用心。
在鄭貴章的辦公桌上,有一個破舊的文件夾,里面夾著散裝的白紙,有百頁之多,寫滿了密密麻麻的文字。原來是他以周為單位記的工作筆記。鄭貴章工作筆記均以本周工作加上日期起止范圍為標題,內容以阿拉伯數字序號排列。記者隨便翻閱了這本厚重的筆記,每周鄭貴章都要處理很多事情,一般都在10件以上,有時有20多件。這些事情分別被他一一列出,并寫明辦結時限,辦結后就用筆畫橫線勾掉,沒有辦結的,累積到下周,并寫明原因。
八年來,每周1—3頁,鄭貴章的筆記記了600多張,這600頁紙展示了一名扶貧干部的工作軌跡。“馮營村去一趟,修路事,培訓事;25日下午去南張村調研;脫貧攻堅實施意見行文;報市扶貧辦省級龍頭企業名單;大棚驗收情況摸底;大未莊村扶貧基本情況再看一下……”厚厚的筆記,記錄了太多故事。一個簿子,記錄了老百姓急難愁,一雙泥腳,走進了群眾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