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城網滄州10月1日訊(記者 孫毅)9月15日,由河北省委宣傳部、北京市國有文化資產監督管理辦公室、天津市委宣傳部主辦,滄州市委宣傳部承辦的第五屆京津冀文化創意產業合作暨項目推介會在滄州國際會議中心舉行。京津冀三地90余家文化企業,匯集一堂,共商產業文化。
本屆活動主題為“協力協同,共榮共贏”,滄州作為河北省的主賓城市,總投資159億多的4個代表性文化產業項目成功簽約,8個文化項目重點推介,凸顯了文化之城在全省的重要地位,也彰顯著滄州正從文化大市向文化強市之路邁進。
縱看城市發展脈絡,哪里擁有文化優勢,哪里就擁有競爭實力、發展潛力和發展優勢,哪里就會涌現發展制高點。
滄州是一座擁有悠久歷史和燦爛文明的文化古城。作為歷史文化名城,北魏孝明帝熙平二年(公元517年)設立滄州,距今已有1500年歷史。世界文化遺產京杭大運河穿城而過,流經215公里。在歷史長河中,滄州共出過8名文狀元、8名武狀元、666名進士,扁鵲、紀曉嵐、張之洞等文化名人不勝枚舉,武術、雜技、詩經等文化享譽海內外。滄州鐵獅子鑄于后周(公元953年),重40噸,是世界上現存年代最久、規模最大的鑄鐵制品,滄州也因此被稱為“獅城”。近年來,滄州有“五鄉一淀”之美譽,并被授予“中國工筆畫之城”稱號。武術、雜技、大運河等多種文化元素匯集,使得運河兩岸擁有得天獨厚的人文景觀。 特別是隨著京津冀協同發展的深入推進,滄州的文化資源優勢、交通土地優勢、政策機遇優勢進一步凸顯,迎來文化產業發展的黃金期。
從一年一度的文化產業項目推介,到投資7.45億元的滄州新動物園開門迎客,到三條串聯滄州10余處景觀景點、火爆京津的旅游干線,再到滄州武術等6個文化小鎮入圍省首批特色小鎮……短短五年時間,滄州文化產業發展風生水起,呈現出“千帆競渡、百舸爭流”的態勢。
定盤子出政策,頂層設計打造文化發展新高地
滄州東沿渤海,北臨京津,南接齊魯,總面積1.4萬平方公里,總人口760萬,現轄16個縣(市、區)和3個開發區,是國家確定的沿海開放城市。
滄州已經成為京津冀和環渤海區域最具發展潛力和活力的地區之一,連續3年入圍福布斯中國商業百強城市。目前,滄州累計與京津合作項目1050個、總投資3355億元;與36家央企合作項目118個、總投資3644億元。2016年,全市完成地區生產總值3533.4億元,經濟總量連續數年位居全省前三,各項經濟指標全面進入河北省第一梯隊。
滄州決策者在經過深入調研和實地考察的基礎上,以“三帶”(大運河文化帶、環渤海文化產業帶、環京津文化產業帶)為依托,盤活全域文化產業的發展思路愈發清晰。
早在2014年,滄州市政府就制定出臺了《關于加快文化產業發展的意見》等扶持政策,在用地、審批、財稅、信貸等方面確定了14條優惠政策,為全市文化產業發展提供原動力。
2016年,市政府又頒布《滄州市“十三五”時期文化發展規劃綱要》,提出打造“4+4”升級版業態體系,開拓“一核兩翼三帶多極”的產業空間布局,為把全市文化產業打造成支柱產業提供了有效路徑。至此,滄州文化產業發展格局初步形成。今年初,全市財政加大投資力度,市級財政預算專門設立2000萬元文化創新及文化產業發展引導資金;8個縣(市、區)各設立600萬元文化產業引導資金,進一步激活全市文化產業發展活力。五年間,市級引導資金已先后支持50多個項目建設,撬動社會資金超10億元。
立項目抓特色,全面推動文化產業跨越發展
滄州市委書記楊慧在市第九次黨代會報告中明確指出,要加快文化產業項目和園區建設。滄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文化發展,把文化產業作為轉型升級的重要抓手和新的經濟增長點,大力實施“文化+”融合發展戰略,打造“三帶多園”文化產業發展格局。
滄州文化大廈3月18日開業運營,5月,集觀光休閑于一體的城市后花園——滄州新動物園開門迎客,吳橋豐耀雜技魔術道具和舞臺影視設備生產基地春節前投產……一系列文化產業項目登臺亮相,為滄州文化產業發展注入了新鮮血液。
文化產業項目責任制的實施加速了文化產業項目的順利落地。該市通過建立“一個項目、一名領導、一套班子、一抓到底”的跟蹤服務機制,各縣(市、區)相關領導領辦了28個重點文化項目,通過現場辦公、觀摩調度等方式,及時協調解決項目建設中存在的難題,確保項目快速推進、早日投產達效。截至目前,全市在建投資超億元的文化產業項目已達32個,河間尚德玻璃文創園、京南電子商務基地等項目均已開工建設。
日前,投資240億元的運河文化景觀帶二、三、四期規劃已公布,滄州市委宣傳部與北京文化產權交易中心簽訂《文創產業規劃發展戰略合作協議》、滄州群英武術文化傳播有限公司與恒大集團簽訂《中國·滄州武術文化特色小鎮項目合作意向書》、滄州市招商局與北京國創慶業管理咨詢有限公司簽訂《滄州大化·1973文化創意產業園項目合作意向書》、陽明傳媒有限公司和河北圣基影視文化傳媒有限公司簽訂《聯合攝制<百家拳>系列電影合作意向書》。投資40億元的京津冀綠色包裝印刷文創小鎮項目、投資6.8億元的滄州頤高電商智慧產業園項目、投資3億元的3D打印及機器人生產加工等項目陸續簽約。一場文化產業項目的建設大戲,正在滄州大地悄然上演。
同時,實施“文化+”戰略,文化產業發展活力明顯增強。瞄準京津休閑觀光市場需求,滄州推出3條旅游干線。即西線“任丘白洋淀、河間府署、獻縣單橋、肅寧裘皮城歷史文化養生休閑游”,中線“中心城區、東光鐵佛寺、吳橋雜技大世界運河文化觀光游”,東線“南大港濕地、尼特拉酒莊、盛泰溫泉、中捷世博園濱海生態休閑游”。3條干線串聯起近10個縣(市、區)和10余個旅游景點,在吸引京津游客到滄州觀光旅游的同時,也吸引著一大批有著戰略發展眼光的投資商,在滄州這片沃土播下文化發展的種子。前不久成功舉行的滄州市首屆旅游發展大會,讓不少賓朋流連忘返,這也恰恰折射出“文化+旅游”的獨特魅力。此外,一批像滄州意達花紙印刷材料有限公司這樣的文化企業,通過自主研發水轉移印花小膜底紙,不僅獲得國家實用新型專利和發明專利,也成為推動“文化+科技”融合發展的亮點之一。截至目前,全市文化企業共研發科技項目52項,成果轉化38項;申報知識產權153項,授權138項。
你主導我參與,名企成為助推文化建設新力量
每年兩度的文化廟會,作為滄州文廟的品牌活動,其活動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受眾范圍廣泛,得到了社會一致好評。2016年、2017年滄州文廟管理處連續兩年的新春文化廟會都是由當地知名企業,通過提供活動資金和活動物品等方式舉辦的公益公共文化服務活動。
近年來,滄州市委市政府一直在以“政府主導、部門保障、社會參與、市場運作”的方式來舉辦各項重大的文化活動,像中國吳橋國際雜技藝術節和中國滄州國際武術節這兩個滄州品牌國際賽事,就是采取市場化運作,對兩節的總冠名權、戰略合作伙伴、廣告位等方面向社會招商,積極引導企業參與到各種公共文化服務和活動中來。
東光縣華戈集團戲迷協會,成立于2009年11月19日,2016年正式登記注冊。注冊后的戲迷協會,在華戈集團的鼎力幫助下,有了固定的活動場所,擁有了舒適的活動環境、較為穩定的活動隊伍和充足的活動資金。
獻王集團積極參與政府部門開展的各項活動,贊助了“高雅藝術進滄州”的首場演出——大型紅色經典芭蕾舞劇《白毛女》在滄州大劇院演出,讓現場1500余名觀眾感受到了紅色經典與高雅藝術的魅力。贊助“八極拳國際展演交流大會”,來自36個國家和地區的280余位選手參加了賽事活動。
滄州圣基文化博物館由河北圣基集團獨資興建,占地面積7000余平方米,建筑面積2000余平方米,展區面積4000余平方米,總體分為民俗大院和博物館兩部分,共收納各類藏品10余個品類30余萬件。主要展覽展示民俗文化、紅色文化、兵器文化方面的藏品、影視資料以及開展藏品文化的展示、交流、學習、宣傳活動;展示紅色文化成果,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廣泛宣傳愛國主義理念;組織民間文化遺產搶救工程,開展地方性民間藏品的調查、保護,收集各種實物和各種資料;積極組織開展和其他省、市等地的民間文化交流和研究活動。
企業作為社會力量積極參與到公共文化服務中,不僅可以緩解政府在公共文化服務上投入不足的問題,保障群眾性文化組織的穩步發展和群眾基本文化權益的實現。而且有利于提升企業的知名度和美譽度,使企業的社會影響力不斷提高,促進了企業良性發展。
開發基層文化,積攢文化產業發展后勁
做大做強文化產業,就要充分調動起廣大企業和農村地區人民的積極性。著眼于此,滄州文化企業倍增工程、特色文化村鎮培育工程應運而生。
在青縣有這么一支基層戲曲民間社會力量,建苑閣梆子劇團,連年堅持奮戰在公益文化事業第一線,做到心系戲迷,百姓看戲,個人買單,從未向政府伸過一次手。劇團在保證固定演出的同時,積極送戲入村,入戶、入企業。先后送戲到40余個村、企業或戶中演出,累計開展各類演出活動1300余場次,受益觀眾達18萬人次。
免費圖書館一開30多年。泊頭市村民劉玉柱投入近40萬元,收藏圖書3.8萬冊,免費借閱給附近村民,為父老鄉親建起一個學文化、長知識、學科技、奔小康的家庭圖書館。
走進黃驊市東常莊剪紙藝術風情小鎮,一把剪刀,一方紅紙,散發出濃郁獨特的文化氣息。渤海漁村剪紙非遺代表性傳承人韓寶菊說,自她入駐小鎮以來,每逢節假日,都要接待眾多前來體驗的京津游客。
鄉村里的這道美麗風景,僅僅是全市特色文化村鎮培育工程的一個縮影。幾年來,滄州市通過加強文化保護傳承、塑造特色文化風貌、發展特色富民產業,實現一鎮(村)一文化、一鎮(村)一風貌、一鎮(村)一產業。截至目前,滄州市武術文化小鎮、青縣中古紅木文化小鎮、吳橋縣雜技旅游小鎮等6個文化小鎮已入圍省首批特色小鎮。
在一系列相關政策的引導和扶持下,一批規模以上文化企業得以重點發展,一批特色小微文化企業得以孵化培育。近年來,全市新增37家達到規上標準的文化企業,總數達到173家,躍居全省前三位。而到“十三五”末,全市文化企業總量、規模以上文化企業數量將有望實現翻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