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眾多外國面孔出現在吳橋這個小縣城時,很多人不免驚訝——他們因何而來?
原來,他們有著一個共同的雜技夢。
懷揣夢想,他們相聚在河北吳橋雜技藝術學校。從2002年開始,來自坦桑尼亞、埃塞俄比亞、加納、肯尼亞、老撾等23個國家的386名留學生,小的十歲,大的年過五十,不遠萬里來到這里取經。
今年,已有26名留學生入校;8月,學得一身雜技絕活的35名留學生將畢業。而且,在學成回國的留學生當中,有的已經成立了雜技學校和演出團,吳橋雜技在異國他鄉生根、發芽,中外友誼通過雜技這座橋梁變得更加深厚。
1
“是雜技讓我們聚在一起”
“我愛雜技,我是吳橋的老朋友了,今年已經是我第三次來到這里學雜技。”來自塞拉利昂的安娜談起與雜技的結緣,一下打開了話匣子,“很久之前,我在電視上看到吳橋雜技表演,一下子就被他們高超的技藝所折服。所以在獲知國家體育部招募赴中國學習雜技學員的消息時,我第一時間就報了名。”
2016年,安娜第一次來到河北吳橋雜技藝術學校,“我感到很震驚。塞拉利昂沒有雜技,在非洲,雜技是新鮮事物,也是一項運動,就像籃球、足球、排球那樣。我熱愛運動,也對雜技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今年46歲的安娜,在學員里可謂“高齡”。每天8時開始,到17時結束,雖然過了雜技訓練的黃金年齡,可她勤學苦練的勁頭一點也不減。經過為期一年的訓練,她和同事皮特初步掌握了雜技的基礎動作。
而除了學習技藝,安娜和皮特主要還是學習雜技教學。他們希望回國后,能教更多的孩子學習雜技。領略到雜技的魅力后,2017年,安娜帶著10名學生再次來到河北吳橋雜技藝術學校,他們中年齡大的學習雜技教學,年齡小的學習雜技項目。
“這里的老師不僅專業而且細心。雖然語言溝通上有一些困難,但通過手勢我們可以領悟對方想要表達的意思。生活中,在我們需要幫助的時候他們總能出現。”安娜笑著說,“學校很人性化,因為怕我們不適應嚴冬,還為我們準備了防寒服。在飲食方面,也很照顧我們的‘非洲胃’。可以說,是雜技讓我們聚在一起,在這里我們像一家人一樣。”
河北吳橋雜技藝術學校是我國最早的一所專業培訓雜技人才的中等藝術學校。建校以來,學校為全國各省市雜技團體培養人才2000余名,參加國內外大賽30余次,獲金銀獎50多個。
今年,安娜帶著7名學生第三次來到這所學校。有了前兩年的學習經驗,這次她為學生們專門制定了學習計劃。連續三年來到這里,安娜感受到了原汁原味的吳橋雜技,也親眼見識了中國雜技人才的基本功功底。
8月,安娜就要回國了,“我現在有一個夢想,回國后,要在家鄉建立一所雜技學校,名字我都想好了,不叫‘塞拉利昂雜技學校’,而是叫‘吳橋雜技學校塞拉利昂分校’。以后,我還會再來的。”說到這,安娜不舍地落了淚。
安娜為什么會連續三年來到吳橋學雜技呢?一方面是源于她對雜技的熱愛,另一方面,是吳橋雜技的獨特魅力深深吸引了她。
世界雜技看中國,中國雜技在吳橋。“上至九十九,下至剛會走,吳橋耍雜技,人人有一手。”吳橋雜技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這里產生了許多著名雜技藝人,這些藝人們走出吳橋,走出國門,向世界展示了高超的技藝。
采訪時,安娜指著遠處正在練功的小女孩讓記者看,夸她很用功。她是來自安娜團隊中的奧克維緹亞,她平躺在地板上,雙腿不間斷地蹬著中國紅鼓,變換著不同的姿勢和花樣。
奧克維緹亞告訴記者,她是2017年來到這里的,此前一點功底也沒有,但是來到這里后她愛上了蹬鼓這個項目。“剛開始的時候,真的是非常困難,但是經過老師的悉心教導,我很快就學會了,也愛上了雜技。在今年8月的畢業典禮上,我還要表演蹬鼓呢。回國后,我也會繼續練雜技,表演給家鄉的人們看。”奧克維緹亞的言語間充滿了自豪。
資料圖。
2
386名留學生實現雜技夢
記者見到紅姆巴斯時,她正在練功房里練習雜技項目晃圈。今年8月,這位來自老撾的雜技學員即將從河北吳橋雜技藝術學校畢業了,可她依然每天準時出現在練功房,努力練習著畢業典禮上要表演的節目。
紅姆巴斯2016年來到吳橋學習雜技,待得時間久了,她的漢語已經說得很好。課余時間,她經常給小伙伴擔任翻譯。
“我9歲時就在老撾雜技團練雜技了,可是我們那里的雜技水平不高,雜技道具少,雜技項目也少。來到吳橋后,我看到了很多新奇的項目。在這里,我學習了轉碟子、蹬鼓、繩技等項目,我特別喜歡晃圈,我表演得很好呢,已經去北京、天津、深圳等地表演多次。”紅姆巴斯說,她們將帶著學會的雜技新項目回國,并匯報她們的學習成果。
不僅如此,紅姆巴斯還學會了一門“絕技”——漢語。等畢業回國后,她說會繼續練習雜技,業余的時間會去當翻譯。
雜技留學生在中國的留學時間只有一年。為了讓學員在有限的時間里多學功夫,讓所學節目達到很好的演出效果,河北吳橋雜技藝術學校在學員入校一周后,就會進行摸底測試,建立個人檔案,根據每個人的身體素質和喜好,因材施教,為他們選擇適合的雜技項目,制訂專業訓練計劃,一月一考核,一季度一小結,確保整個訓練計劃的完成。
來自埃塞俄比亞的雜技學員黑克瑪就是帶著自己的愿望來到吳橋的。記者在練功房見到她的時候,她已經結束了一天的訓練。她有些疲憊了,但是聊起雜技,眼睛里又充滿了能量。
“我從小就很喜歡雜技,10歲進入埃塞俄比亞雜技學校。有一次,我在視頻上看到歐洲女子表演滾環節目,覺得太酷了,就下定決心學習這個項目。要知道,在非洲,雖然有滾環項目,但還沒有一名女子滾環雜技演員,我想挑戰下自己。”
河北吳橋雜技藝術學校專業教師梁俊煥是黑克瑪的指導老師,她說:“黑克瑪剛來時,就直接提出是來學滾環的。這個項目對上肢的支撐力量要求很高,女孩子學習的難度很大,但她很堅持,而且肯吃苦。”
訓練中難免會有受傷的時候,黑克瑪說:“老師就像對待自己的孩子一樣,在專業訓練方面耐心教導我們,當我們受傷的時候帶我們去醫院,給我們拿藥,照顧我們。”
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一年的訓練,黑克瑪終于可以演出了。“我很感謝這里的老師,如果沒有他們,我的愿望不會在這么短的時間內實現。”談到理想,黑克瑪說,“我想成為知名雜技演員,能去歐洲演出。同時,希望將來能在國內成立一所雜技學校,讓更多的孩子學習雜技,讓他們擁有不一樣的人生。”
像梁老師一樣,學校選拔了一批素質高、業務精的教師,每天專門負責對留學生進行培訓。1999年,學校被文化部批準為“中國吳橋國際雜技藝術培訓中心”,2002年起受商務部、文化部委托,開始接受培訓第一批坦桑尼亞6名雜技學員,連續16年為坦桑尼亞、埃塞俄比亞、加納、肯尼亞、老撾等23個國家培養了386名留學生,讓他們帶著中國雜技回到自己的家鄉,實現雜技夢。
3
讓吳橋雜技在異國他鄉生根發芽
幽默滑稽的雜耍、精彩絕倫的蹬鼓、繽紛美麗的晃圈……每年8月,“洋弟子”們都會用精彩的演出為他們一年的學藝生涯畫上圓滿的句號。
河北吳橋雜技藝術學校常務副校長齊志義說,看這些外國孩子們演出是他最開心的時刻。說著他拿起手機,讓記者看一張照片,照片上的男孩叫葉納,來自埃塞俄比亞,“你看這個孩子長得多帥,他還是一個特別有抱負的青年,現在他已經實現了自己的夢想。”
葉納曾是一名體操運動員,后來轉行成為雜技演員。2004年,他來到河北吳橋雜技藝術學校學習。一般的留學生學習時間為一年,可為了多學點東西,葉納學了兩年,學會了爬桿、地圈、晃梯等在埃塞俄比亞深受觀眾喜歡的雜技技巧。
離開吳橋后,葉納先后在歐洲各國巡回演出,邊表演邊學習,還不斷融合亞、非、歐的雜技技巧和風格。回到家鄉,他創立了埃塞俄比亞“非洲夢”雜技學校,并且擁有自己的演出團。
如今,葉納的雜技學校在當地已頗有名氣,每年有100多名學生。而演出團也擁有60余名雜技演員,足跡遍布世界各地,拿過很多獎項。
2017年,葉納帶領團隊參加了第十六屆“中國吳橋國際雜技藝術節”,節目《抖轎子》獲得銅獅獎。更讓他驚喜的是,齊志義為他頒發了銅牌,中埃兩所雜技藝術的搖籃從此結為友好學校,這也圓了葉納與母校深度合作的夢想。
齊志義說:“葉納這個孩子和我們特別有感情,他說今后要讓更多的埃塞俄比亞演員來吳橋學習,把更多的吳橋雜技節目引入非洲。”
坦桑尼亞學員高飛畢業后在坦桑尼亞組建了雜技團,并兼做非洲雜技團總輔導;伊薩創辦了坦桑尼亞巴格莫約藝術學校雜技表演系,每年招收30余名學生,教授的都是中國雜技節目。目前,有100余名學員常年活躍在德國、美國等國的演出舞臺,這些雜技學員走到哪里,就把在中國所學到的雜技表演帶到哪里。
讓齊志義引以為豪的還有一名叫斯雷馬尼的學生,他來自坦桑尼亞,2009年來到學校學習。“斯雷馬尼7月15日剛登上央視的《中華情》欄目,表演了柔術節目。”齊志義介紹,剛開始斯雷馬尼學習的是單車和手技項目,一個偶然的機會,老師發現斯雷馬尼具有柔術方面的天賦。
在雜技基本功里面有一項內容叫轉肩,主要是訓練肩部的柔韌性,方法是學員兩手抓住一根木棍,從身體前面開始把兩個胳膊轉到背后,然后再轉回來。兩手之間的距離越短,說明柔韌性越好。
當時,訓練廳挨得比較近,下課后中外學員們愛聚在一起比賽切磋。斯雷馬尼做這個動作的時候,可以完全不用木棍,兩手直接抓在一起就能很自如地來回轉動,柔韌度非常好。老師們又有意識地讓他做了幾個其他關節的柔韌動作,都完成得很好,于是決定改變斯雷馬尼的訓練方向,專攻柔術。
對斯雷馬尼的訓練是從最基本的頂功開始的。因為他來的時候沒有什么基本功,而柔術表演必須有頂功,否則就成了一個單純的柔韌展示,毫無美感。老師們的辛勤努力,加上斯雷馬尼的刻苦用功,這個節目很快就成型了。
2010年,斯雷馬尼被選中參加了央視綜藝頻道《我要上春晚》欄目,表演了他的柔術,畢業后他將柔術帶回了國。2012年斯雷馬尼再次來到中國,參加了《中國達人秀》第二季的比賽,一舉成名,并多次登上央視舞臺。
“我們培養的不僅是雜技人才,更是中外文化友好交流的使者。”齊志義說,很多留學生因為學習了雜技,改變了個人的命運。下一步,學校將繼續把留學生項目做大做強,并建立吳橋雜技學校的海外分校。還會拍攝一部紀錄片,反映16年來非洲孩子到中國學雜技的歷程。此外,將建立中非雜技藝術團,整合優秀的節目資源,在“一帶一路”沿線進行巡演,讓世界各地感受到中國雜技的魅力。(記者王雅楠)
-記者手記
一座溝通世界的橋梁
記者采訪安娜、紅姆巴斯、黑克瑪這些外國留學生時,真切地感受到他們對吳橋雜技的熱愛,是那種發自內心的熱愛。她們不遠萬里來到吳橋,不怕辛苦,苦練雜技技巧,用汗水來實現雜技夢。
讓記者印象深刻的是,采訪過程中,已經是第三次到河北吳橋雜技藝術學校學習的安娜,三次說到,在這里,不分國籍,沒有門檻,是雜技讓大家聚在一起,大家就像一家人一樣,溫暖而快樂。
時光匆匆,轉眼就到了畢業回家的日子,安娜既滿心不舍又萬分期待。不舍的是,“雜技之鄉”的老師與技藝;期待的是,學成回鄉,她要將所學的技藝教給更多的非洲同胞,她要在塞拉利昂建立雜技學校,幫更多的人來實現雜技夢想。
今年8月,“2017年發展中國家雜技培訓班”結業典禮即將舉行,學得一身雜技絕活的35名留學生將畢業,并啟程回國。而第十五期的26名學員也已經入校。
這所學校連續16年為坦桑尼亞等國家培養了386名留學生。這些國際學員,有的回國辦起了雜技學校,有的活躍在世界各地的舞臺上,為推動“吳橋雜技”國際文化交流作出了貢獻。
這一雜技培訓項目,是我國的文化雜技類外援項目,對于加深中國和發展中國家的友誼,加強文化交流和促進雜技藝術的傳播具有重要意義。
近代以來,吳橋藝人經過不懈努力與創新,將雜技這一街頭雜耍變成了東方的藝術明珠,并走出國門,在世界范圍內進行廣泛傳播。吳橋涌現出不少享譽中外的雜技藝術家。自1987年始,國家文化部和河北省政府在石家莊共同舉辦“中國吳橋國際雜技藝術節”,被譽為與摩納哥蒙特卡洛國際馬戲節和巴黎“明日與未來”世界馬戲節齊名的東方雜技大賽場。
河北吳橋雜技藝術學校常務副校長齊志義說:“學校是外國人了解中國的一個窗口,而且能為外國培養優秀的雜技藝術人才,是我們的驕傲。我們將努力培養更多的外國留學生,讓他們傳承我國這一古老的雜技藝術,同時把中國的文化帶回國,讓更多的人認識中國,了解中國,促進中外文化交流。”
是的,雜技已成為一座溝通世界的橋梁。在加快推進“一帶一路”建設的大背景下,通過雜技,各國文化和經濟融合會更加緊密。
(內容綜合于新華網。河北日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