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9494免费视频,国产欧美日韩视频免费,日本高清一区二区三,国产精品久久婷婷六月丁香

新聞頻道 > 專題庫 > 專題新聞

人民至上的思想理論體系

來源: 學習時報  
2019-07-12 14:56:33
分享: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作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提出了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學習綱要》(以下簡稱《綱要》)把“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作為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根本立場,專章進行闡述,充分說明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人民至上的科學理論體系。

  自覺秉持人民立場

  人民立場是馬克思主義價值觀的生動表達,是共產黨人成為共產黨人的本質要求,也是我們黨自建黨以來事業成功、人民信任與擁護的根本保證。對于共產黨人的這一立場宗旨,毛澤東用中國化的語言形象地將之稱為“為什么人”的問題。“為什么人的問題,是一個根本的問題,原則的問題。”“共產黨就是要奮斗,就是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不要半心半意或者三分之二的心三分之二的意為人民服務。”在改革發展新的歷史起點上,習近平總書記更是反復強調共產黨人這一矢志不渝的宗旨立場。“人民立場是中國共產黨的根本政治立場,是馬克思主義政黨區別于其他政黨的顯著標志。”“我們要始終把人民立場作為根本政治立場,把人民利益擺在至高無上的地位,不斷把為人民造福事業推向前進。”自覺秉持人民立場,要求各級黨員干部必須樹立正確的權力觀與事業觀。對此,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馬克思主義權力觀,概括起來是兩句話:權為民所賦,權為民所用。前一句話指明了權力的根本來源和基礎,后一句話指明了權力的根本性質和歸宿。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我們黨的唯一宗旨,也是馬克思主義權力觀同資產階級權力觀的根本區別。”“中國共產黨人的事業觀,就是為人民利益不懈奮斗,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不懈奮斗。”尤其在今天面臨“四大考驗”“四種危險”的形勢下,進一步加強廣大黨員干部的理想信念教育,堅定其人民立場極為必要。

  尊重人民主體地位

  人民群眾是創造社會歷史的主體力量。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是億萬人民群眾自己的事業,人民群眾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主人。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依靠人民,尊重人民主體地位,充分激發調動人民群眾的自主性、積極性和創造性。“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充分調動人民積極性,始終是我們黨立于不敗之地的強大根基。”“我們要實現黨的十八大確定的奮斗目標和中國夢,必須緊緊依靠人民,充分調動最廣大人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牢固樹立依靠人民群眾發展的思想,對于新時代中國的改革發展而言具有重要的現實指導意義。今天中國經濟發展正處于動力轉換的關鍵時刻,傳統要素驅動、投資規模驅動的粗放式發展方式已不可持續,實施依賴于人的創新驅動戰略成為必然趨勢。所謂創新驅動,其實質就是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注重依靠人、解放人與開發人,充分釋放人的創新激情、活力與能力。只有如此,科技的進步才有可能,各方面的創新才能成為現實。這種經濟發展支撐力量的轉換是市場經濟發展的內在要求。特別是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人力資源特別是人才資源日益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第一資源,個人能力的充分發展將成為最大的生產力。在此意義上,中國經濟要轉變發展方式、轉換增長動力,就必須注重提高社會成員的素質與能力,確立依靠人民群眾發展的思維,充分激發潛藏于近14億民眾之中的磅礴智慧和無窮力量,切實解決發展的活力問題。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的:發展是第一要務,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強起來靠創新,創新靠人才。“我們要以識才的慧眼、愛才的誠意、用才的膽識、容才的雅量、聚才的良方,廣開進賢之路,把黨內和黨外、國內和國外等各方面優秀人才吸引過來、凝聚起來,努力形成人人渴望成才、人人努力成才、人人皆可成才、人人盡展其才的良好局面。”

  認真傾聽人民聲音

  群眾具有鮮活的生活經驗,具有無限的創造潛能,他們的需求與主張往往最能反映社會發展的內在要求與客觀趨勢。就此而言,要真正做到人民至上,黨員干部就必須從思想和感情深處真正把人民群眾當主人、當先生,把自己看作人民群眾的公仆和學生,虛心向人民學習,傾聽人民意見,汲取人民智慧,把政治智慧的增長、執政本領的增強、領導藝術的提高深深扎根于人民群眾的實踐沃土之中。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的:“在人民面前,我們永遠是小學生,必須自覺拜人民為師,向能者求教,向智者問策;必須充分尊重人民所表達的意愿、所創造的經驗、所擁有的權利、所發揮的作用。”而要切實把握民情民意,一方面,領導干部必須進行深入的調查研究。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調查研究為“我們黨的傳家寶”,是做好各項工作的基本功,強調要在全黨大興調查研究之風,推動黨中央大政方針和決策部署在基層落地生根。要拜人民為師,向人民學習,放下架子、撲下身子,接地氣、通下情,“身入”更要“心至”,開展深入細致的調查研究,抓住老百姓最急最憂最怨的問題,解決好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真正把功夫下到察實情、出實招、辦實事、求實效上。(上接1版)不僅對此反復強調,習近平總書記更是身體力行,率先垂范,幾年來高頻度赴全國各地開展深入調研。除了自上而下的調查研究,另一方面,自下而上的民主制度機制對于把握民情民意而言也極為重要。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建設。“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以此推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不斷加強人民當家作主的制度保障,加快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充分調動人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更加切實、更有成效地實施人民民主。

  努力增進人民福祉

  人民至上意味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推進要不斷滿足人民需要,努力增進人民福祉,努力推進人的自由全面發展。在十八屆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記者見面時的講話中,習近平總書記就飽含深情地指出,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的講話中,習近平總書記又強調指出:“帶領人民創造幸福生活,是我們黨始終不渝的奮斗目標。”在新的改革形勢下,人民群眾各方面的正當利益需求是以公民權利的形式予以體現的,必須要通過法治予以保障。所以,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全面推進依法治國,保障公民權利。我們要依法保障全體公民享有廣泛的權利,保障公民的人身權、財產權、基本政治權利等各項權利不受侵犯,保證公民的經濟、文化、社會等各方面權利得到落實,努力維護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保障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相應地,各級領導機關與領導干部則必須樹立法治思維與公民權利思維,學會用法治方式推進改革,促進發展,保障人民權益。也正是著眼于更好實現人民的發展幸福,黨的十九大報告才做出了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的判斷,指出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廣泛,不僅對物質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長,所以我們要在繼續發展的基礎上,著力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更好滿足人民各方面日益增長的需要,更好推動人的全面發展、社會全面進步。

  確立人民評價標準

  人民至上意味著改革發展的成效最終要由人民來評價,人民是我們各項工作成敗得失的最終評判者。2015年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十次會議上第一次提出要把改革方案的含金量充分展示出來,讓人民群眾有更多獲得感。在2016年2月召開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二十一次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又明確提出要把是否促進經濟社會發展、是否給人民群眾帶來實實在在的獲得感,作為改革成效的評價標準。在2016年12月召開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三十次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進一步指出,要總結經驗、完善思路、突出重點,提高改革整體效能,擴大改革受益面,發揮好改革先導性作用,多推有利于增添經濟發展動力的改革,多推有利于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的改革,多推有利于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的改革,多推有利于調動廣大干部群眾積極性的改革。這些重要論述既指明了新時代改革的方向,也提供了新時代更為完善的改革評價標準。特別是獲得感作為一個評判標準的提出尤其具有針對性。讓人民群眾有更多獲得感是對實實在在“得到”的一種強調,這一新標準的提出超越了以往主要從經濟方面評判改革成效的思維,體現了發展與公平的統一,突出了評判改革的人民評價尺度,表明我們對改革發展最終目的和意義認識的深化,對各級黨員干部的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方法論指導意義。確實,盡管改革的評價標準眾多,但所有方面的改革績效最終必須落實到人民的實際利益滿足與實際感受上才是合理的,因為人民擁護不擁護、贊成不贊成、高興不高興、答應不答應是衡量我們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標準。正如《綱要》強調的:“人民是我們黨的工作的最高裁決者和最終評判者。黨的執政水平和執政成效都不是由自己說了算,必須而且只能由人民來評判,最終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實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人民權益是否真正得到了保障。”正是基于人民的評價標準,黨的十八大以來的改革發展工作持續發力,人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顯著增強:脫貧攻堅戰取得決定性進展,成就舉世矚目;教育事業全面發展,中西部和農村教育明顯加強;就業狀況持續改善;城鄉居民收入增速超過經濟增速,中等收入群體持續擴大;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基本建立,人民健康和醫療衛生水平大幅提高,保障性住房建設穩步推進;社會治理體系更加完善,社會大局保持穩定,國家安全全面加強。

  〔執筆人李海青系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

關鍵詞:綱要,理論,新時代責任編輯:趙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