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9494免费视频,国产欧美日韩视频免费,日本高清一区二区三,国产精品久久婷婷六月丁香

新聞頻道 > 縱論

固定資產投資水平不斷提升 對發展的關鍵性作用持續發揮 ——新中國成立70周年經濟社會發展成就系列報告之九

來源: 國家統計局  
2019-07-29 15:26:39
分享:

  新中國成立70年來,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固定資產投資工作,采取了一系列關于固定資產投資的重大決策措施,全國固定資產投資保持快速增長,投資規模不斷擴大,投資結構逐步優化,投資質量持續提高,對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發揮了關鍵作用。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正確領導下,固定資產投資補短板、強弱項、增動能作用更加明顯,結構更加優化,質量更加提高,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打下了更加堅實的基礎。

  一、固定資產投資持續快速增長,在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新中國成立70年來,全國固定資產投資保持了持續快速增長,年均增長15.6%[1]。新中國成立初期,百業待興,國家經濟基礎十分薄弱,固定資產投資保持較快增長。1953—1980年,全國全民所有制單位固定資產投資年均增長10.7%,建成一批國家工業化必需的冶金、汽車、機械、煤炭、石油、電力、化學及國防等基礎產業項目,保障國民經濟生產活動步入正軌。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提出“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大力發展生產力”,固定資產投資呈現高速增長的態勢,投資增速明顯加快,1981—2012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年均增長21.1%。黨的十八大以來,投資保持平穩增長,投資結構持續改善,投資質量不斷提高,2013—2018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年均增長10.7%。

  投資的快速增長拉動了經濟持續快速增長,同時也擴大了生產能力,拓展了居民生活空間。70年來,投資一直是經濟發展的重要驅動力量之一,1978年全國資本形成率為38.9%,2011年升至48%,達到改革開放以來的峰值。黨的十八大以來,各地區各部門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深入發掘內需潛力,經濟增長向消費、投資、出口三大動力協調驅動轉變。2018年,全國資本形成率為44.9%,資本形成總額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32.4%,有效投資與消費升級良性互動的局面正逐漸形成。70年來,投資的快速增長有效拓展了經濟社會的發展空間,目前我國已成為擁有全部工業門類、200多種工業品產量居世界首位的制造業大國;交通、通信等基礎設施實現從瓶頸制約到優勢支撐;教育、衛生、文化等設施條件大幅改善,公共服務能力明顯提升;城鄉面貌發生翻天覆地變化,城鄉居民居住環境和條件不斷改善。投資為更好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提供了堅實的支撐和保障。

  二、產業投資趨于合理,推動產業結構調整優化

  (一)第一產業投資穩步增長,農業生產能力明顯提高。1953—1977年,第一產業全民所有制單位基本建設投資累計完成611億元,占全民所有制單位基本建設投資的10.7%。改革開放后,隨著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全面推開,第一產業投資煥發新生機。1982—2018年,第一產業投資年均增長18.1%。第一產業投資的較快增長,極大提高了我國農業生產力水平。2018年,全國農業機械總動力達10億千瓦,比1949年增長1.2萬倍;耕地灌溉面積達6810萬公頃,比1949年增長3.3倍。

  (二)第二產業投資成績斐然,制造業生產裝備水平更加先進。新中國成立初期,國家集中力量投資建設了156項工業骨干工程,開展了以國防工業為重點的“三線建設”,大規模引入先進裝置和設備,1953—1977年,全國第二產業全民所有制單位基本建設投資累計完成3283億元,占全民所有制單位基本建設投資的57.4%,促進了社會主義工業體系的基本形成。改革開放后,第二產業投資活力有效釋放,1982—2018年,第二產業投資年均增長19.1%。黨的十八大以來,國家圍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主線,著力推進“三去一降一補”,不斷優化產業結構,培育壯大新動能,2013—2018年,全國制造業投資年均增長9.6%,其中制造業技改投資年均增長16.8%,制造業投資呈現出結構加速優化、動能加快轉換的良好局面,有效推動制造業裝備水平不斷升級,向中高端邁進。

  (三)第三產業投資快速增長,帶動服務業成為第一大產業。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我國產業發展的重心逐漸向第三產業轉移,帶動第三產業投資穩步較快增長。1982—2018年,第三產業投資年均增長20.4%,增速比全部投資高0.6個百分點。第三產業投資比重穩步上升,在投資中的引領地位日趨鞏固。2018年,第三產業投資占全部投資的比重為59.3%,比1982年提高13.3個百分點,比第二產業投資高22.4個百分點。第三產業投資發展壯大,帶動第三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明顯提高,2018年,第三產業增加值占比達52.2%,比1978年提高27.6個百分點。

  三、基礎設施和基礎產業投資迅速擴大,經濟社會發展基礎不斷加固

  (一)交通運輸建設突飛猛進,綜合交通運輸網四通八達。新中國成立初期,國家迅速修復了被破壞的運輸線路,恢復了水陸空交通,1953—1977年,交通運輸業全民所有制單位基本建設投資累計完成840億元,先后建設了青藏公路、武漢長江大橋、首都國際機場、京滬鐵路等重大項目,改變了落后閉塞的交通面貌。20世紀90年代后,國家將加快交通運輸發展作為重要戰略目標,持續加大投資力度,交通運輸業投資快速增長。1996—2018年,全國交通運輸業投資年均增長16.7%,全國形成了以鐵路為骨干,公路、水運、航空等多種運輸方式組成的綜合交通運輸網絡。

  (二)公共設施領域投資大幅增加,公共服務水平顯著提高。70年來,隨著我國城鎮化水平不斷提高,公共設施領域投資持續增加,2004—2018年,全國公共設施管理業投資年均增長23.3%,顯著改善了城市基本公共服務能力。2018年末,全國城市實有道路面積超80億平方米,1978年僅有2億多平方米;建成城市排水管道64萬多公里,1978年僅有2萬公里;城市供水、燃氣及集中供暖條件大幅改善,城鎮居民生活更加舒適方便。

  (三)信息產業投資效果突出,網絡強國基礎增強。本世紀初,移動互聯網興起,我國抓住產業發展的風口期大力投入,2004—2018年,全國信息傳輸業投資年均增長5.8%。2013年,國家出臺了“寬帶中國”戰略及實施方案,大力支持城鄉寬帶網絡基礎設施優化升級投資,截至2018年末,全國接入網絡基本實現光纖化,光纜線路總長度穩居世界第一,全國光網城市全面建成,移動通信網絡覆蓋水平在全球領先,建成4G基站372萬個,5G網絡建設已全面啟動。隨著信息傳輸業服務能力的提升,互聯網新經濟蓬勃發展,我國在通往網絡強國的道路上穩步前行。

  (四)能源產業投資成效顯著,能源保障持續加強。新中國成立后,為解決能源供應能力不足問題,國家優先發展能源工業,1953—1977年,全民所有制單位能源工業基本建設投資累計完成947億元。改革開放后,能源工業投資進入飛速發展期,1982—2018年,全國能源工業投資年均增長15.4%,億噸煤炭生產基地神東礦區、世界上最大的水電站三峽水利樞紐、酒泉千萬千瓦級風力電場、秦山核電站、西電東送、西氣東輸等一批重大能源工程項目建成使用,能源產業生產設備和裝置水平顯著提升,能源供應能力大幅提高。2018年,我國能源生產總量近38億噸標準煤,比1949年增長158倍,水電、火電、風電、太陽能發電裝機規模均居世界首位,為經濟發展提供了充足的能源保障。

  四、區域投資有序發力,助推區域經濟社會協同發展

  1964—1980年,面對復雜嚴峻的國際形勢,國家累計投資超2000億元開展“三線建設”,占同期全國基本建設投資比重約40%,在中西部地區投資建成了一批鐵路、石油、機械、電力等項目,有效改善了中西部地區發展基礎薄弱的狀況。改革開放后,鄧小平同志提出“兩個大局”的戰略構想,作為改革的先行地區和開放的前沿地帶,東部地區投資率先發力,1983—1996年,東部地區投資快速增長,年均增速達到25.6%,占全國投資的比重由1983年的47.3%升至1996年的60.2%。自1999年起,中央出臺一系列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政策,先后做出了西部大開發、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和促進中部地區崛起的戰略決策,中部、西部、東北地區投資增速明顯加快。2000—2018年,中部地區固定資產投資年均增長21.5%,西部地區增長22%,東北地區增長16%,區域發展的協調性不斷增強。

  黨的十八大以來,新的區域增長極蓬勃發展。2014年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確定重點實施“一帶一路”“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三大戰略,催生出區域投資發展的新空間。2018年,“一帶一路”政策涉及的18個地區投資合計增長4.5%;長江經濟帶覆蓋的11個省市投資合計增長9.3%;“京津冀協同發展”有序推進,北京市副中心、雄安新區投資建設工作扎實開展。在完善“四大板塊”和“三大戰略”總體發展戰略的同時,海南自由貿易區(港)、粵港澳大灣區、中心城市群、國家級新區的建設蓬勃發展,區域投資發展呈現新格局。

  五、住房和房地產投資快速增長,城鄉居住條件明顯改善

  (一)住房保障工程大力推進,多層次住房保障體系正在形成。上世紀50—70年代,在十分困難的條件下,城鎮以單位為主體、農村以農戶為主體,努力為城鄉居民提供住房。改革開放后,城鄉居民住房條件大幅改善。1995年起,為更好地保障城鄉中低收入階層的基本居住條件,國家開始實施安居工程,大力推進社會保障性住房建設。截至2006年末,全國經濟適用住房累計竣工面積超過13億平方米,有效解決了約1650萬戶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問題。2008年,全國啟動棚戶區改造,截至2012年,中央及地方政府棚改累計投資超過4000億元,完成各類棚戶區改造1260萬戶。這期間,在農村貧困地區、民族地區、革命老區、地震影響區,大力推進了危舊房改造。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保障性住房建設駛入快車道,2014—2018年全國城鎮棚戶區住房改造共開工2912萬套;截至2019年3月,完成農村地區建檔立卡貧困戶危房改造600多萬戶,有效滿足了中低收入群眾的住房需求。

  (二)房地產開發投資較快增長,住宅建設快速發展。改革開放后,房地產開發業從無到有、由小到大,蓬勃發展起來。1987—2018年,全國房地產開發投資累計完成99萬億元,年均增長24.8%。2018年,全國房地產開發企業數量達97938個,比1987年增加95432個,房屋施工面積達822300萬平方米,比1997年增長17.3倍。住宅投資快速發展,居民居住條件明顯改善。1983—2018年,全社會住宅投資年均增長17%,其中農戶住宅建設年均增長10.9%。居民居住條件明顯改善,新中國成立初的平房、筒子樓已經轉變為現代化的具有獨立衛生間、廚房、淋浴、供暖、供氣、供水設備等的成套住宅,無數家庭“住有所居,安居宜居”的夢想正在變成現實。

  六、新動能投資亮點紛呈,促進了新產業新業態異軍突起

  (一)高技術產業投資呈現新亮點。隨著經濟實力的不斷增強,我國產業結構開始朝著高端化、現代化的方向邁進,高技術產業投資快速增長,2013—2018年,高技術產業投資年均增長16.9%,增速比全社會投資高6.2個百分點。其中,高技術制造業投資年均增長15%,增速比全部制造業投資高5.4個百分點;高技術服務業投資年均增長20.3%,增速比全部服務業投資高8.2個百分點。目前,我國航空航天、衛星導航、智能手機、計算機、電子通訊等部分高技術產業已形成了體系完整、配套齊全、能力強大的產業生態系統,走向全球產業鏈中高端。

  (二)科研領域投資出現新變化。技術進步和創新是實現新舊動能轉換的關鍵,我國始終將科技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黨的十八大以來,全國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累計支出超9萬億元,年均增長11.4%。科研相關產業投資快速增長,2013—2018年,全國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投資保持較快增長,年均增速達18.7%。其中,科技推廣和應用服務業投資年均增長30.4%,專業技術服務業投資年均增長12.8%,研究和實驗發展業投資年均增長11.9%。一批基礎科研能力建設、重大科技建設項目紛紛落成,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全超導非圓截面散裂中子源研究平臺、“上海光源”線站等科研設施已驗收啟用。

  (三)綠色節能投資成為新趨勢。黨的十八大以來,生態環保投資快速增長,有力推動經濟社會向綠色發展轉變。2013—2018年,我國生態保護和環境治理業投資年均增長31.4%。2018年,中央財政投入污染防治及生態環境保護資金約2555億元,全國完成造林面積707萬公頃,已有國家級自然保護區474個。清潔能源投資持續增長,2013—2018年,核電、風電、太陽能發電等在內的新能源投資年均增長13.8%,比全部電力生產投資增速快7個百分點。

  七、民生領域投資大幅增長,人民生活環境條件顯著改善

  (一)教育投資快速增長,教學條件明顯改觀。70年來,我國教育投資建設成就突出,為國家實現義務教育普及、高等教育大眾化奠定了堅實基礎。1982—2018年,全國教育投資年均增長18.3%,保持了較高水平。截至2018年末,全國已建成各類學校近52萬所。為保障教育公平,2013—2018年,中央及地方累計投入5426億元,著力改善貧困地區義務教育薄弱學校基本辦學條件,2018年末,改善工程中竣工校舍面積已達規劃建設面積的98.3%,教學設施設備采購完成99.7%,貧困地區義務教育辦學條件顯著改善。

  (二)衛生投資不斷增強,醫療服務水平顯著提升。健康是實現人民美好生活的最基本條件。1982—2018年,全國醫療衛生領域投資年均增長20%,基本醫療覆蓋范圍進一步擴大。2018年,全國有醫療衛生機構近100萬個,1949年僅有3670個。其中,醫院數量達33009個,1949年僅有2600個;醫療衛生機構床位840萬張,比1949年增加837萬張。已建成各類養老服務機構近3萬個,提供養老服務床位746萬多張,城鄉醫療服務水平明顯改善,醫療保障水平大幅提高。

  (三)文化旅游投資持續擴大,更好滿足消費升級需求。近年來,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和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多層次、多樣化的精神文化消費需求迅速增長,推動文化及相關領域投資持續增長。2013—2018年,全國文化及相關領域服務業投資年均增長18.1%,其中文化藝術業投資年均增長10.5%,創新多元的現代文化產業體系正在形成。旅游經濟持續繁榮,景區投資建設大步前進。2013—2018年,全國公園和旅游景區管理業投資年均增速高達27.8%。

  八、投資主體多元化格局形成,擴大再生產活力和動力增強

  改革開放前,全民所有制單位投資居絕對主導地位,其他主體投資比重較低。改革開放后,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不斷完善,各種市場主體的投資熱情被激發,國有、集體、股份制、私營、外資等多種所有制投資“百花齊放”的格局逐步形成。2018年,我國國有經濟和集體經濟投資占28.6%,股份制經濟投資占30.1%,私營個體經濟投資占34.6%,外商及港澳臺投資占4.5%。2003—2018年,隨著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壯大,民間投資快速增長,年均增速達22.4%,比全社會投資高2.8個百分點,民間投資占比由2003年的38.1%升至2018年的62.6%,成為拉動投資增長的重要力量。

  70年砥礪奮進,70年春華秋實。我國投資取得了舉世矚目的輝煌成就,擴大再生產促進了生產流通分配消費整個經濟循環,為經濟邁向高質量發展打下了良好基礎。當前我國經濟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讓我們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定不移貫徹新發展理念,充分發揮投資對優化供給結構的關鍵性作用,合理擴大有效投資,持續優化投資結構,不斷提高投資質量,為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注:[1]1981年之前全國固定資產投資數據為全民所有制單位固定資產投資,1981年及之后為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

關鍵詞:70周年、經濟、發展責任編輯:謝澤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