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9494免费视频,国产欧美日韩视频免费,日本高清一区二区三,国产精品久久婷婷六月丁香

新聞頻道 > 速讀中國

【中國穩健前行】民生發展彰顯中國制度與治理優勢

來源: 求是網  
2020-01-13 11:06:38
分享:

  編者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生長于中國社會土壤,形成于革命、建設、改革長期實踐,是植根中華歷史文化傳統、吸收借鑒人類制度文明有益成果豐富起來的,不僅保障了我國經濟快速發展和社會長期穩定的奇跡,也為多元文明共生并進的人類社會發展增添更多色調、更多范式、更多選擇。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從13個方面系統總結和深刻闡述了我國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的顯著優勢,緊緊圍繞“堅持和鞏固什么” “完善和發展什么”,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觀點新舉措,提出了把新時代改革開放推向前進的根本要求,是我們堅定“四個自信”的基本依據。為深入學習宣傳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精神,中央網信辦與求是雜志社共同組織“中國穩健前行”網上理論傳播專欄,邀請思想理論界專家學者撰寫系列理論文章,今天在求是網推出第26篇,敬請關注。

    內容摘要:中國將成為首個實現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之一的“無(絕對)貧困”的發展中國家,這是舉世公認的民生發展奇跡。全國人民從饑寒交迫走向美好生活,中國民生發展的進程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的優越性作出了最好詮釋,也向世界揭示了中國人民為什么衷心擁護中國共產黨領導、高度認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原因。我們要堅持和完善統籌城鄉的民生保障制度,明確目標導向與問題導向,以積極、理性、可持續的努力不斷促進民生發展,不斷滿足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衡量國家制度與國家治理體系的優劣,民生無疑是最能夠達成共識、最能夠產生共鳴并且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核心指標。因為民生好壞決定民心向背,民心向背決定國運昌衰,這是人類社會發展進程的普遍規律。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全面闡述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具有的強大生命力和巨大優越性,以充分的自信發出了政治宣言書,這份自信也集中體現在減貧、國民教育等民生發展的巨大成就和人間奇跡上。

  一、民生發展奇跡是對中國制度與治理體系的最好詮釋

  中國歷史的事實,證明了民生與民心的內在關系及其對政權選擇與國家發展的重要性。中國共產黨是為人民謀幸福的政黨,新中國成立70多年來,全國人民從饑寒交迫走向美好生活,民生發展的進程對國家制度與治理體系的優越性作出了最好的詮釋,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人民生活水平持續大幅提升,為世界減貧做出了卓越貢獻。新中國成立時,中國絕對貧困發生率在80%以上,70年來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實際增長6.1%,恩格爾系數從80%以上下降到28.4%,絕大多數城鄉居民過上了日益富足的生活;特別是近40年間,8億多人口脫貧,對全球減貧的貢獻率達70%,絕對貧困與區域性貧困現象即將被完全送進歷史,中國將成為首個實現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之一的“無(絕對)貧困”的發展中國家,這是舉世公認的民生發展奇跡。

  二是國民教育發展使文盲大國走向了高等教育大眾化。文盲率從建國初高達80%下降到5%左右;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從幾乎為零提高到48.1%,正在從大眾化走向普及化;勞動年齡人口平均受教育程度顯著提升,2017年新增勞動力平均受教育年限達13.3年;這些指標超過了中高收入國家平均水平。

  三是醫療衛生的發展不僅將“東亞病夫”很快送進了歷史,而且快步走向健康長壽。人均預期壽命從35歲提高到77歲,嬰兒死亡率從200‰下降到6.1‰,孕產婦死亡率從150/10萬下降到18.3/10萬,居民健康水準總體上已優于中高收入國家平均水平。

  四是勞動就業的發展使“遍地傳統農夫”走向日益體面的工作。就業總量從1.8億人增長到7.8億人,其中城鎮就業達到4.3億人,增加27.3倍;法定節假日與帶薪休假時間從59天增加到120天,勞動報酬持續提高,“遍地傳統農夫”早已成為歷史,億萬勞動者有了日益體面的工作。

  五是社會保障從無到有,從主要覆蓋城鎮居民發展到覆蓋全民。綜合型社會救助制度已實現應救盡救,養老保險已普惠所有老年人,醫療保險已覆蓋97%以上的人口,社會保障已成為全民共享國家發展成果的基本途徑與制度保障,為全球社會保障發展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六是居住條件從流離失所、世代蝸居走向住有所居、住有宜居。城鎮居民人均住房面積從4.5平方米增加到39平方米以上,超過了發達國家平均水平;農村居民均擁有自己的宅基地,人均居住面積超過城鎮,人居環境快速改善;特別是中國的住宅自有率高達95%左右,這在當今世界絕無僅有。

  七是出行交通發生巨變。70年前的出行交通基本靠走,農村居民特別是山區居民幾乎世代與世隔絕,如今中國人交通出行的便捷程度讓世界震驚。全國高速公路通車運營里程超過14萬公里,位居世界第一;高鐵營業里程達2.9萬公里,超過世界高鐵總里程的三分之二;國內航線總數達3420條,年旅客運輸量超過6億人次,乘坐飛機成了普通百姓選擇的日常出行方式之一;城鄉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戶家用汽車擁有量分別達到了41輛和22.3輛。

  八是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從貧乏日益走向豐富多彩。閱讀從占總人口極少數人群之專利走向全民閱讀,閱讀品種日益豐富,數字閱讀成為時尚,閱讀的目的也從娛樂休閑狀態升華為自我價值提升;公共文化服務從一片空白到形成覆蓋城鄉的健全網絡,城鄉居民精神文化生活的差距明顯縮小,人民群眾對精神文化生活的追求全面升級,不僅要求同步共享當代世界文明的成果,而且以前所未有的姿態創造著日益豐富的精神文化生活。

  九是民主法治不斷進步。人民參與國家治理與社會治理的途徑日益寬廣,人民代表大會制度與基層民主制度日益健全,政務信息公開和立法民主化進程在加快,人民的主體地位不斷得到鞏固,知情權、參與權不斷擴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日益健全,黨的十八大以來更是明確確立并全面推進依法治國,人民群眾對司法公正的訴求正在全面變成現實。新時代的民生發展,不僅是物質日益豐裕與精神文化生活水平全面升級,也在民主權利、社會正義與司法公正等多個方面得到了顯著提升。

  中國民生發展的巨大成就,是在國家一窮二白的條件下經過自身努力奮斗創造出來的,是在一個有著占世界總人口約19%的人口大國中實現的,是在全體人民的生活水平與生活質量普遍持續提升的條件下不斷升級的,這一奇跡作為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優越性的最好詮釋,也向世界揭示了中國人民為什么衷心擁護中國共產黨領導、高度認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原因。

  二、我國制度與治理體系具有保障民生發展的顯著優勢

  中國民生發展實踐的巨大成功,證明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與國家治理體系的顯著優勢。

  中國共產黨堅強有力的政治保障,奠定了國家長治久安的牢固基石。從1949年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中國共產黨作為執政黨,以堅強的意志與無與倫比的組織凝聚力,將全國各族人民緊密地團結在一起,徹底結束了當時一盤散沙、各自為政的混亂局面,全國人民因中國共產黨的領導而有了主心骨,政局始終穩定,社會保持安定,這種長治久安的局面為民生持續改善提供了堅強有力的政治保障。

  追求共同富裕的社會主義制度,為全民共享國家發展成果提供了基本遵循。改革開放后,人民群眾努力奮斗的內生動力被激發,實現了國民經濟持續高速增長,社會財富快速積累,為持續大幅度改善民生奠定了日益豐厚的物質基礎。中國始終堅守追求共同富裕的社會主義本質,并與時俱進地不斷調整民生保障制度安排,讓國家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體人民。比如,社會保障以覆蓋全民為目標,勞動就業以充分就業和高質量就業為目標,教育方面確保普惠全民并從義務教育普惠向高等教育普及化發展,等等。這些目標的逐步實現,只有堅持社會主義制度才能做得到。

  中國特色的國家治理體系,為民生發展提供了長久有力的保障。一方面,新中國成立后,一盤散沙變成了全國一盤棋,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政府可以集中力量辦大事。計劃體制下的各項民生保障制度安排均強調全國統一性,教育、就業、收入分配、社會保障、衛生健康政策實現了中央統籌考慮、政令上下貫通;改革開放后采取的是自下而上的漸進策略,其目標設定、政策方向和重大制度安排仍然是中央決斷并在全國范圍內推行。全國一盤棋的統一行動與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國家治理體系,避免了民生保障制度在實踐中因地方自決而被扭曲,這是在人口眾多、地區發展不平衡、多民族結構的發展中國家能夠實現全民共享國家發展成果并同步全面小康社會的奧秘所在,也是能夠從容應對各種重大自然災害、切實解決深度貧困地區的貧困問題、快速建成覆蓋全民的社會保障網絡,以及實現充分就業、普及國民教育等的奧秘所在。另一方面,中國的國家治理體系還突出地表現在連貫接續的發展規劃以及一代人接著一代人的有效執行體系上。新中國成立不久,建設現代化國家就成為國家戰略目標,“一五計劃”到“五五計劃”取得了很大成就;改革開放后,國家進一步確立了“三步走”戰略和“兩個一百年”目標,從“六五”計劃到“十三五”規劃持續近40年,民生發展蘊含在國家發展進程中,經歷了從全面解決溫飽問題到實現全面小康的過程。進入新時代后,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四中全會又對從現在起到本世紀中葉國家現代化進程做出了非常清晰的戰略規劃,并將具體落實到“十四五”“十五五”等多個五年發展規劃中。

  70余年來,中國民生發展進程雖然在具體方式與措施上不斷調整,但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中國特色的國家治理體系與治理方式的制度優勢,結出了民生質量持續飛躍的碩果,折射出在自主探索和廣泛汲取他國有益養分的條件下,體現的制度、治理、民生、國運四者之間的理論邏輯、歷史邏輯與實踐邏輯。

  三、讓民生保障制度在不斷完善中走向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當前民生領域仍然存在著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現象,同時,新的挑戰也在考驗著國家治理能力,這些問題的解決都要求不斷完善民生保障制度。十九屆四中全會《決定》十分明確地提出,要堅持和完善統籌城鄉的民生保障制度,同時對相關制度的改革與發展作出了整體部署,這為中國特色的民生保障制度的成熟和定型指明了方向。

  在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民生保障制度的歷史進程中,需要著重把握好以下幾點。

  堅持“雙導向”:明確的目標導向與問題導向。一方面,以人民為中心,不斷保障和改善民生、增進人民福祉,走共同富裕道路,促進并最終實現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這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本質決定的目標追求,必須長期堅持并落實到具體的民生保障制度中。另一方面,直面民生領域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和新時代面臨的新挑戰,將堅持和完善民生保障制度作為進一步鞏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重要目標任務加以推進,盡快補齊民生短板,加快優化制度安排,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

  遵循“四原則”:一是盡力而為、量力而行。既要避免忽視民生訴求的行為,也要避免只考慮短期政績工程的取向,以積極、理性、可持續的努力不斷促進民生發展。二是統籌城鄉、促進公平。必須加快推進民生保障制度城鄉一體化并在普惠全民的條件下進一步注入公平,以不斷縮小城鄉之間、區域之間、群體之間的民生差距。三是共建共享、崇尚奮斗。只有人人參與、人人盡責、人人享有,才能為持續改善民生、全民共享發展創造更多的物質與精神財富;只有充分激發人民群眾奮斗成就幸福的內生動力,才能真正形成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氛圍。四是統籌規劃、協同推進。要改變以往各種與民生直接相關的制度安排相互脫節、分割推進的現象,將各項制度置入民生保障制度體系并統籌考慮其功能定位及相互關系,以追求民生發展綜合效應最大化、最優化為出發點與歸宿,促使相關制度有效協同地持續發展。

  優化“五制度”:一是優化教育制度。包括切實推進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促進教育機會公平,提高教育質量,同時解決好教育結構失衡、資源配置失衡等問題,構建服務全民終生學習的教育體系。二是優化就業制度。將提高就業質量置于與追求充分就業同等重要的地位,完善就業優先政策體系,制定完整的平等就業政策,健全勞動關系協商機制,維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讓勞動者安居樂業。三是優化收入分配制度。包括完善按勞分配與個人所得稅政策,加大再分配力度,鼓勵勤勞致富。四是優化社會保障制度。包括加快實現基本養老保險全國統籌,取消職工醫保個人賬戶,逐步均衡籌資責任負擔,促進保障待遇公平,完善綜合型社會救助制度,構建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等。五是優化醫療衛生制度。加快發展公共衛生事業,讓醫療機構回歸公益本色,讓醫藥供應遵循市場規則并通過公平合理競爭謀取合法利益,實現醫保、醫療、醫藥之間的良性互動與共同發展。

  實現“三追求”:一是加快健全“民生七有”。在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等方面持續取得新進展,特別是要加快補齊養老、育幼的短板。二是不斷滿足“民生八更”。以多層次制度安排滿足人民對更好的教育、更穩定的工作、更滿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更高水平的醫療衛生服務、更舒適的居住條件、更優美的環境、更豐富的精神文化生活的多樣性需求。三是持續提升“民生三感”。將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作為檢驗民生保障制度和綜合衡量民生發展進步程度的核心指標。

  總之,中國民生發展的奇跡已經證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與國家治理體系的優越性,但保障和改善民生沒有終點,不斷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還必須不斷優化現行制度安排。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重要構成部分,民生保障制度需要不斷完善才能走向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它在造福全體中國人民的同時必定為人類發展貢獻有中國特色的新制度文明。

  (作者:鄭功成,中國人民大學教授,中國社會保障學會會長

關鍵詞:經濟,民生,發展責任編輯:林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