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高云闊,繁花似錦,深圳經濟特區迎來建立40周年。
40年前,黨中央創辦經濟特區,就是寄望深圳先行先試、大膽探索,為全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探路開路。從昔日落后的邊陲農業縣,到今日世界著名的現代化大都市;從粵港澳大灣區核心引擎之一,到創建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城市范例,40年來,深圳因改革開放而生、因改革開放而興、因改革開放而強。
“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賦予深圳‘朝著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的方向前行,努力創建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城市范例’的崇高使命,為深圳未來發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和強大動力。”深圳市委書記王偉中表示,“深圳將始終高舉改革開放偉大旗幟,大力弘揚‘敢闖敢試、敢為人先、埋頭苦干’的特區精神,搶抓‘雙區驅動’重大歷史性機遇,努力把經濟特區辦得更好、辦出水平。”
高質量發展成為最強音
伶仃洋畔,16.2公里長的深圳灣濱海休閑帶,一側是鷗鷺翔集、花團錦簇的紅樹林和海濱公園,城市風光盡收眼底;另一側是深圳灣超級總部、深圳高新區、后海灣總部基地等城市經濟發展的顆顆“明珠”,串起深圳高質量發展的“黃金帶”。
“在城市中心區能抬頭見藍天、低頭見碧海,真棒。”32歲的胡悅來深圳工作快8個月了,“經濟發達、環境優美、出行便捷,這就是高質量的都市生活應該有的樣子。”
15年前,深圳在國內首次提出“基本生態控制線”,為城市守住974平方公里的綠地;過去10年間,深圳先后9次修訂產業導向目錄,主動淘汰數萬家高能耗、高污染、低附加值的企業,成為國內單位面積經濟產出最高,萬元GDP水耗、能耗和碳排放強度最低的大城市。
不斷換擋提速,轉型升級,深圳40年來始終堅信,實現高質量發展,優化產業結構,是破解土地、能源、人口、環境承載力難以為繼等難題的必然選擇。
今年3月,深圳發布優化營商環境改革重點任務清單,提出全面實施“一網通辦、智慧‘秒批’、精準服務”政務服務模式,充分利用科技賦能營商環境改革,重構企業服務生態體系。同時,國家區域性國資國企綜合改革試驗在深圳全面啟動,醫藥衛生體制、財政預算管理體制、土地管理制度等改革深入推進。8月24日,創業板改革并試點注冊制成功落地,再次為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動能。
目前,深圳產業結構不斷優化,呈現產業以高新技術、金融、物流、文化“四大支柱”產業為主,經濟增量以新興產業為主,規模以上工業以先進制造業為主,第三產業以現代服務業為主的“四個為主”特征。
高質量發展,成為深圳經濟發展最響亮的音符,也成就了深圳經濟發展的韌性。面對新冠肺炎疫情帶來的嚴峻考驗,深圳精準施策、主動服務,經濟增速從一季度的-6.6%到二季度的6.2%,實現“V”形反轉。
創新引領現代化經濟體系
深圳光明科學城施工現場,塔吊林立,機器轟鳴。隨著合成生物研究、腦解析與腦模擬等大科學裝置、深圳灣實驗室等高端創新資源的建設提速,這個面向未來的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的核心承載區,雛形初現。
從過去“三來一補”的低端產業鏈,到現在新興產業、未來產業的戰略布局,源于深圳堅持走創新驅動戰略,搶占產業發展制高點。
“全球每三部手機,就有一部手機的零部件是我們生產的。”瑞聲科技高級副總裁江南自豪地說。成立于1993年的瑞聲科技,起初只是一家生產蜂鳴器的小工廠。公司堅持創新發展,不斷提升研發及高精密制造能力,目前已是全球最大的高端智能手機揚聲器供應商。
瑞聲科技的“蝶變”,是深圳堅持把創新驅動發展作為城市發展主導戰略,積極謀劃新興產業發展、構建現代化經濟體系的一個縮影。目前,深圳在5G技術、超材料、基因測序、石墨烯太赫茲芯片、柔性顯示、新能源汽車、無人機等領域均處于世界前列,技術創新由“跟跑”向“并跑”“領跑”轉變。
深圳建市之初,科技基礎幾乎為零,全市只有兩名技術人員,沒有一家“大院大所”。近年來,深圳持續強化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自2018年以來,深圳全社會研發投入超過1000億元/年,研發投入強度4.2%,居全球前列;2019年,深圳新增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2700多家,總量超過1.7萬家;2019年深圳PCT國際專利申請量17459件,約占全國申請總量的30.6%,連續16年居全國首位,有效發明專利五年以上維持率居全國城市首位,在全球創新城市中,僅次于日本東京,大幅領先紐約。
目前,深圳深化科技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成果正逐步顯現,與國際接軌項目攻關“懸賞制”、項目“主審制”、項目經費“包干制”已落地實施,50億元天使投資引導基金和80億元人才創新創業基金正不斷發揮作用,“基礎研究+技術攻關+成果產業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撐”全過程創新生態鏈已經構建并不斷完善……
開放邁向全球標桿城市
“‘來了就是深圳人’,這句話是我的切身感受。”來自美國的小伙子加里·伊絲,一直致力于通過自媒體平臺,向海外展現深圳面貌,講述深圳故事。
他所在的招商街道,是一個常年居住著近7000名外籍居民的國際化街區。
40年來,深圳同各國貿易和投資往來不斷擴大,成為我國改革開放的重要窗口。2019年,深圳外貿進出口總值2.98萬億元,其中外貿出口1.67萬億元,連續27年位居內地大中城市首位。截至2019年,深圳市累計批準外商直接投資項目9.4萬個,累計吸收合同外資2960億美元,累計實際使用外資金額1178億美元;世界500強企業中,目前已有近六成選擇在深圳落戶。
外資的不斷引進,產業的充分聚集,吸引世界各地的人紛至沓來。2019年,經深圳口岸出入境人員2.4億人次,日均66萬人次,相比1978年全年的300余萬人次,增長了80多倍。
加快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既要“引進來”,也要“走出去”。深圳打造資金、平臺、保險、服務“四位一體”的“走出去”綜合服務體系,為企業出海保駕護航。
神舟創新是一家專門從事電腦研發、生產和銷售的高科技企業,公司總經理史俞馨介紹,今年以來公司海外市場逆勢飄紅,來自俄羅斯、委內瑞拉、尼日利亞、馬來西亞等“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訂單金額已超過600萬美元,比去年增長了近10倍。
近年來,深圳搶抓“一帶一路”建設和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重大機遇,通過不斷完善的產業鏈配套、逐漸與國際接軌的法治環境、越來越透明的政府行政服務管理,不斷擴大國際交往范圍,高水平對外開放新格局正加快形成。
如今,智利車厘子遠渡重洋抵達蛇口碼頭,10分鐘就可完成卸貨直接運達深圳前海水果堆場,繼而配送全國各地;銷往海外的電子產品,從保稅港區出區,搭乘中歐班列便可直達滿洲里口岸出口至俄羅斯;前海創業夢工廠,已累計為港澳臺大學生提供實習崗位2000個。
共建共治共享為人民謀幸福
盛夏的茅洲河燕羅濕地公園,綠意盎然,清澈的河面上,白鷺驚起水花朵朵。這里曾是珠三角地區污染最嚴重的河流之一。“看著茅洲河一天天變清,心里真的特別美。”67歲的深圳市民蔡桂森說。
近年來,深圳投資上千億元,在全國率先實現全市域消除黑臭水體,成為全國水環境改善最明顯的十大城市之一,入選國家“城市黑臭水體治理示范城市”。
黨的十八大以來,深圳始終堅持把為人民謀幸福作為檢驗改革成效的標準,在環境、教育、醫療等事關民生福祉的大事小情上持續發力,讓改革開放成果更好惠及廣大人民。
2019年,深圳全市九大類民生支出3013億元,超過財政收入的80%。2020年,市本級一般公共預算支出安排僅增長2.4%,而全市本級教育和衛生健康支出分別增長18.2%、23.1%。
40年過去,深圳實際管理人口已超過2000萬,如何用“繡花功夫”做好城市精細化管理,成為這個年輕的移民城市面臨的大課題。
羅湖區東曉街道獨樹社區,由于舊改項目多,導致停車位一下子少了200多個。為破解難題,東曉街道以群眾需求為導向,挖掘服務資源共享渠道,協調社區旁邊的商業大廈,實施錯峰共享停車。
“這是我們探索基層治理由‘單一供給’向‘多元參與’的轉變。”街道黨工委書記肖嘉睿說。
建筑面積8000平方米的龍崗區南嶺村社區黨群服務中心,是廣東省最大的社區黨群服務中心。在這里,居民可以享受66項政務服務,并可通過24小時自助服務站,辦理衛生計生、民政、稅務等101項事項。南嶺村社區黨委書記張育彪說:“我們要把中心建成百姓喜愛的服務陣地,讓每位居民都能享受共建共治共享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