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9494免费视频,国产欧美日韩视频免费,日本高清一区二区三,国产精品久久婷婷六月丁香

新聞頻道 > 專題庫 > 專題新聞

【一江清水向東流——2020走進昆侖文化?直播大美青海】 仁達枸杞種植專業合作社:脫貧路上齊步走

來源: 青海新聞網  
2020-08-26 22:30:54
分享:

  青翠飽滿的大白菜、鮮嫩的紫茄子、紅彤彤的西紅柿、香甜可口的西瓜……青海省格爾木市市民李秀蘭和朋友拎著幾大袋蔬菜,滿載而歸。李秀蘭告訴記者,她經常和親朋好友一起來合作社采摘購買蔬菜,直接在大棚里采摘的蔬菜新鮮又健康,價格又不貴,還可以享受自己勞動采摘的樂趣。

  看到合作社社員拿著剛從雞棚里揀出的新鮮土雞蛋,張素婷趕緊讓社員一起裝起來,準備買回家給孫子吃。據合作社社員介紹,合作社散養了500多只土雞,土雞蛋味道好、營養價值高,常常供不應求。

  

  紅柳村委員馬主麻向媒體記者介紹合作社無土栽培相關情況。

  

  無土栽培蔬菜。

  8月26日,當“一江清水向東流——2020走進昆侖文化·直播大美青海”大型采訪活動采訪團的一行人來到仁達枸杞專業合作社看到的就是這樣一番村民致富忙,市民采購忙的景象。

  仁達枸杞種植專業合作社在距離格爾木市中心12公里的郭勒木德鎮紅柳村,走進紅柳村一座座排列整齊的溫室大棚,大棚里除種植白菜、茄子、西紅柿等蔬菜之外,還養殖土雞和土豬;合作社辦公室里陳列著紅黑枸杞、枸杞蜂蜜、食用玫瑰、土雞蛋、土雞、土豬肉等幾十種特色農產品;身穿統一工作服的社員們或忙碌著帶領市民入棚采摘蔬菜,或為購買特色農產品的消費者過秤??茖W規范的大棚管理,良性健康的合作社運營,精神煥發的村民社員,一個現代化合作社良好的發展場景讓人耳目一新。

  在格爾木這樣一座戈壁灘上的城市,種點蔬菜可不容易,如今在工作人員的努力下,合作社的蔬菜長勢很好。蔬菜長勢好,村民的收入就會增加,合作社工作人員李光榮告訴記者,過去自己在周邊的廠里打工,有時接不上活,年收入也就1萬多元,現在在合作社里干活,一個月就能拿上5000多元的工資,比外面打工強很多,還穩定。

  媒體記者采訪合作社發展情況。

  仁達枸杞專業合作社成立于2012年。在現任村支書李國善的組織帶領下,初始由紅柳村40名村民共同組建。合作社現有耕地3000畝,種植紅枸杞540畝、黑枸杞400畝、食用玫瑰100畝、苗木繁育50畝。養殖八眉豬300頭,種植蔬菜80畝。合作社成立以來,得到了市委、市政府及相關部門的關懷和大力支持,經過幾年的探索、發展,年生產枸杞干果150噸,銷售收入達500多萬元,年利潤100萬元。合作社每年可安排當地就業人員200人。

  “買合作社的土豬肉可是不容易哩!每周末才會有賣的,而且一人限購5斤,他們家的豬肉是真的好吃,有肉味兒而且有嚼勁,家里人都愛吃,每到周末我就早早地去排隊,去晚了就買不到了。”據李國善介紹,每周末合作社就會現殺兩到三頭豬,并以低于市場價的價格賣給市民,一方面是打響口碑,另一方面也是回饋社會。

  經過幾年的發展,仁達枸杞專業合作社在質量上、服務能力上、綜合效益等方面得到不斷發展和提高。村集體有錢了,村干部才能干事,老百姓跟著受益。

  脫貧戶李秀山就是一個典型。幾年前,他們兩口子從外地到格爾木打工,在工地上李秀山不小心受傷,導致高位截癱,工地賠了醫療費,但是對于一個四處求醫的家庭,賠償金只是杯水車薪,很快積蓄就沒有了。李秀山的老公也離開了她,身體上跟情感上的雙重打擊一時間讓這個女人一度有了輕生的念頭。但是轉過頭看著兩個幼小的孩子,她又狠不下心,于是決定不回老家,帶著兩個孩子在這里繼續生活。

  昆侖山下紅柳村內向陽花。

  合作社內的人工湖。

  來合作社休閑觀光的格爾木市市民。

  李秀山被評為村里的貧困戶,她自己也著手開始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手工活貼補家用。“我平時在家就做一些鞋墊、刺繡之類的手工活,然后放到合作社里,讓他們幫著買,一個月也能賺個千兒八百的,現在網絡發達了,我自己在直播平臺開了個賬號,平時直播一下做手工的過程啊什么的,看的人挺多,還接到了不少訂單呢。”

  工作有思路,才會有干勁。李國善告訴記者,未來五年,仁達合作社將進一步延伸產業鏈,強化村民的“造血功能”,以建設100畝的生態農莊、300畝蔬菜溫室大棚采摘園、1000畝枸杞種植園、1000畝玫瑰觀賞旅游園為目標,逐步形成集農業生產、觀光采摘、農技培訓、休閑度假等為一體的多功能生態農業旅游園區。脫貧路上不能落下一個村民,現合作社已制定三個百目標:即全村農戶100%加入合作社,合作社社員100%在合作社就業,社員醫療、養老保險金100%由合作社繳納。

  仁達枸杞專業合作社的成立,改善了紅柳村生產經營機制,使松散的村民分散的資金聚起來,增收的渠道多起來。相信不久的將來,合作社這根“常青藤”,會吸引越來越多在外務工村民到家鄉,加入到新農村的發展之中,成為群眾脫貧致富奔小康的推進器。(記者 陳郁 樊永濤)

關鍵詞:青海責任編輯:李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