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9494免费视频,国产欧美日韩视频免费,日本高清一区二区三,国产精品久久婷婷六月丁香

新聞頻道 > 時政要聞

春回八閩大地 乘勢而上續寫新篇(看中國·千家萬戶的事)

來源: 人民網-福建頻道  林曉麗 彭曉玲
2022-04-01 09:17:14
分享:

  2021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了曾工作17年多的福建。鄉村振興、生態文明建設、醫藥衛生體制改革、歷史文化街區保護……他先后赴南平、三明、福州等地考察調研。

  時光流轉,又是一年春來到。武夷山燕子窠生態茶園如碧海,傾吐著春茶豐收的喜悅;三明沙縣夏茂鎮俞邦村,村口石頭上“沙縣小吃第一村”幾個大字沐浴在春光里,預示著新的起點;三坊七巷的嚴復故居里人來人往,聆聽百年前“睜眼看世界”的啟示……

  連日來,人民網記者循著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的考察足跡進行回訪,深深地感受到八閩大地干部群眾正把習近平總書記的殷切囑托、親切關懷轉化為努力奮斗、拼搏爭先的前進動力,全方位推進高質量發展超越,奮力譜寫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福建篇章。

  ——謀醫改、促林改

  “首創精神”不止步

  “改革”二字,深植于福建人民的精神基因,八閩兒女逢山開路、遇水架橋,創造出一個又一個的先進經驗。

  2012年以來,三明市以藥品耗材治理改革為突破口,先行先試探索醫改新路徑,形成醫藥、醫保、醫療改革“三醫聯動”等改革經驗,為全國醫改探索了許多寶貴的經驗。

  看病的“包袱”輕了、用藥的錢少了,老百姓的感受是實實在在的。“一方面報銷起付線從900元降到600元,個人報銷比例從70%提高到90%;另一方面藥品價格下降,給老百姓‘減了負’。”在三明市醫保中心駐沙縣區總醫院醫保服務站從業近10年的石志端見證了醫改的好處。

  據石志端介紹,目前三明醫保列出的27項特殊病種,基本涵蓋了常見致死致殘的大病。數額高的,一年可報銷門診費30萬元、住院費60萬元;報銷比例通常在70%以上。

  去年3月2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三明市沙縣總醫院考察時強調,人民健康是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重要標志。三明醫改體現了人民至上、敢為人先,其經驗值得各地因地制宜借鑒。要繼續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均衡布局優質醫療資源,改善基層基礎設施條件,為人民健康提供可靠保障。

  金沙高級中學教師翁華回憶起在沙縣總醫院見到習近平總書記的場景,仍歷歷在目:“得糖尿病的頭幾年,每到年底,醫保賬戶就沒錢了,轉年頭一兩個月買藥,都得自己先掏錢。有一天買完藥發現,賬戶里余額竟有1萬多……”當時,正在大廳窗口查詢個人醫保賬戶使用情況的翁華,把“入不敷出”到“年年有余”這件高興事兒,當面向總書記匯報。

  2021年3月22日至25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福建考察。這是3月23日上午,習近平在三明沙縣總醫院住院樓一層大廳,同醫護人員、患者親切交流。新華社記者 王曄 攝

三明市沙縣區總醫院。許琰 攝

  改革的方向始終為了人民,三明醫改在福建已是碩果累累:農村醫保實現了“村村通”,福建全省95%的縣域醫學影像等六類醫學中心建成投用,鄉鎮衛生院就能做影像檢查和動態心電圖,“家門口”能看的病越來越多;藥價越來越“接地氣”,2021年,省級開展第二批33種藥品和7類高值醫用耗材集采,價格平均降幅分別達到51.22%、69.81%,預計一年可分別節約費用7.09億元、4.27億元。

  改革創新勇于向前,首創精神從不止步。

  作為全國“最綠”的省份,從龍巖市武平縣捷文村出發,福建的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已經步入了第二十個年頭,三明林改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在三明市沙縣農村產權交易中心,沙縣區探索的“三權分置”把經營權從承包經營權中分離出來,賦予林地實際經營人權屬證明、經營權登記、經營權抵押等權益,突破此前林權管理制度制約林地轉包、租賃不能辦證的難題,率先發出全省第一本林地經營權證。

張林順展示編號為“0000001”的碳票。受訪者供圖

  從去年5月,三明市將樂縣高唐鎮常口村黨委書記張林順領到的編號為“0000001”的全國首張碳票起,到如今福建省林業碳匯已累計成交321萬噸,成交額4665.2萬元,成交量和成交額均居全國首位,“碳匯”已由微瀾翻涌成浪。

  ——從“草根的”到“科技含量高的”

  把“高質量發展”寫在大地上

  武夷山九曲溪畔,春光蕩日暖風恬。在星村鎮燕子窠生態茶園里,黃燦燦的油菜花點綴了翠綠的茶園。

  和風煦日中,武夷巖茶即將迎來一年一季的采茶季,“90后”的茶企負責人方舟開始清點設備、招募茶農,準備將生態茶園里養出的好茶“盡收囊中”。

  “大豆根瘤菌固氮能力強,長成后刈割翻壓入土,能為茶樹供應天然綠肥。”從2018年開始,方舟著手將自家的茶園進行生態茶園改造,在燕子窠茶園,他嘗試在千畝茶園套種大豆,有了四年的經驗,現在說起生態茶園已是輕車熟路。

  “大豆養茶”源于福建農林大學教授廖紅團隊的“生態栽培技術”,追根溯源,離不開發軔于南平的“科特派”制度。

  2021年3月22日至25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福建考察。這是3月22日下午,習近平在南平武夷山市星村鎮燕子窠生態茶園,同科技特派員、茶農親切交流,了解當地茶產業發展情況。新華社記者 燕雁 攝

  去年3月22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星村鎮燕子窠生態茶園,察看春茶長勢,了解當地茶產業發展情況。他強調,要統籌做好茶文化、茶產業、茶科技這篇大文章,堅持綠色發展方向,強化品牌意識,優化營銷流通環境,打牢鄉村振興的產業基礎。要深入推進科技特派員制度,讓廣大科技特派員把論文寫在田野大地上。

  當時,作為南平市首批科技特派員,劉國英向習近平總書記匯報了科技特派員助力茶產業發展的情況。

  “總書記來過以后,武夷山的政府、茶企、茶農和科技特派員們都干勁兒十足,大家勁兒往一處使,都想著建設好生態茶園。”劉國英說,這幾年,武夷山全市茶企業和茶農紛紛承諾茶園不打草甘膦,盡量少施肥,為的就是生態種茶。

劉國英正在查看制茶設備改良技術。受訪者供圖

  劉國英覺得,茶農、茶企種茶觀念的轉變,是生態文明建設結出的碩果。起初,有些茶農認為,茶園種植面積減少,產量減少,收入也會隨之減少。后來大家發現,少用農藥可以提高茶品質,原先500斤茶的收益如今100斤就能賺回來,自然而然地愿意嘗試生態種茶。

  如果八閩大地上的發展是一篇“文章”,那么“高質量發展”這幾個字必定力透紙背。它們寫在茶園里,寫在沙縣小吃的小店里,也寫在高科技企業的車間里。

  ——在“碧水丹山”武夷山市,去年8月10日全面啟動了全域生態茶園建設,全力推進茶產業綠色高質量發展,實現因茶致富、因茶興業。“十四五”期間,武夷山近15萬畝茶園將基本建成高標準生態茶園,讓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協調互促,確保茶產業行穩致遠、可持續發展,為鄉村振興打牢產業基礎。

  ——在“沙縣小吃第一村”的沙縣俞邦村,村黨支部書記張昌松把“將‘小吃村’變身3A級景區”作為頭等大事,讓村民在家門口就能吃上“旅游飯”。同時,俞邦村的沙縣小吃產業朝著“標準化、連鎖化、產業化、國際化、數字化”的目標轉型,力爭繼續“引領風騷”。2021年,俞邦村人均收入28320元,同比增長20%;村集體收入31.7萬元,較上年近乎翻番。

  ——作為全球光學鏡頭的重要制造商,位于福州的福建福光股份有限公司去年為成功著陸的火星探測器“天問一號”提供了多套光學系統及鏡頭。過去一年,由福光負責研發的相關技術填補了國內空白,助力天文觀測看得更遠、更清晰……

  從“草根的”到“科技含量高的”,八閩大地上,“高質量發展”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守好山、護好水

  永遠守護住綠色驕傲

  早上8點,拿著無人機、平板電腦,裝上水壺和必備的藥品,在平板電腦上點擊進入巡護員巡護系統,武夷山國家公園武夷執法大隊的楊世榮帶著隊員們開始了一天的巡山工作。

  翻山越嶺、過河趟溪,正值農忙,楊世榮和隊員們需要確認生態保護區各個點位上的茶園“是否有人復種,是否有人擴種”,如果發現違法的情況,得就地執法并記錄。

  一路向上攀爬,路不好走,巡護憑腳力、眼力,如今也憑科技力,巡護員們多了不少“好幫手”。

楊世榮帶著隊員們巡山執法。受訪者供圖

  “爬不上去的地方我們用無人機飛上去看,或者通過衛星圖的方式比對核查。”三言兩語間,楊世榮盡數展現了智慧巡護的本領,正是這樣的科技手段,讓國家公園的一草一木都在巡護員們的保護下。

  在距離楊世榮隊伍數公里外的武夷山國家公園智慧管理中心里,巡護員們的位置和執法情況通過后臺系統實時反饋——在國家公園生態保護區,智能化設備無處不在,大到土地面積、森林面積,小到一輛入園的車輛,都可以實時監測。

  去年3月2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武夷山國家公園智慧管理中心調研時說,建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目的就是按照山水林田湖草是一個生命共同體的理念,保持自然生態系統的原真性和完整性,保護生物多樣性。要堅持生態保護第一,統籌保護和發展,有序推進生態移民,適度發展生態旅游,實現生態保護、綠色發展、民生改善相統一。

  “去年以來,管理中心新增了兩項系統,一個是智能視頻監控系統,共接進來235個視頻探頭,生態保護智能化水平大大提高;另一個是生態保護系統決策支持系統,可以對公園的歷史數據動態展現,利用三維可視化手段進行輔助決策。”武夷山國家公園科研監測中心主任張惠光介紹說。

  在《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領導人峰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向世界宣告:中國正式設立三江源、大熊貓、東北虎豹、海南熱帶雨林、武夷山等第一批國家公園,保護面積達23萬平方公里,涵蓋近30%的陸域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植物種類。

  生態保護是國家公園的首要任務。“武夷山國家公園始終堅持生態保護第一,提升智能化管護水平,科學開展生態修復,聚焦林下套種、復種茶葉等生態破壞行為,通過巡護網格化、監管智能化、修復科學化等措施,把自然生態系統最重要、自然景觀最獨特、自然遺產最精華、生物多樣性最富集的區域切實有效地保護起來。”福建省林業局黨組書記、局長王智楨表示。

  生態司法為廣袤的山林筑牢“紅線”。據南平市中級人民法院院長陳茂和介紹,該院設立了全國首個國家公園人民法庭,推行“碳匯”認購等替代性修復方式,通過設立世界遺產地巡回法庭等做法,豐富了對生態環境的專業性保護。近幾年,武夷山法院在國家公園內開展了多批次的集中審理宣判,嚴厲打擊了傾倒廢物、“毀林種茶”等環境污染、破壞環境資源的犯罪行為。

  好生態讓更多的生物棲息于此,國家公園的“家底”更加殷實。

  今年1月7日,武夷山國家公園宣布“上新”——其生物資源本底調查階段性成果顯示,發現武夷林蛙、無凹帶蜉金龜等6個新種。加上國家公園體制試點期間的發現,武夷山國家公園已累計發現11個新種。

  2月27日,武夷山國家公園西區迎來首次聯合科考活動,國家公園生態物種“大家庭”無疑將會越來越龐大。

  守好山、護好水,讓綠水青山永遠成為福建的驕傲。

  ——守文脈、話新語

  激活傳統文化生命力

  “在宋代,劉濤一家子孫三代都當了郎官,郎官巷因此得名……郎官巷中曾走出許多名人,例如,近代偉大的啟蒙思想家、社會改革家和教育家嚴復先生。”從郎官巷走入嚴復故居的沿途中,三坊七巷講解員游佳麗往往從這樣一段話說起。

  2021年3月22日至25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福建考察。這是3月24日下午,習近平在福州三坊七巷歷史文化街區考察時,向游客和市民招手致意。新華社記者 鞠鵬 攝

  去年3月2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州聽取古厝和三坊七巷保護修復等情況介紹后,步行察看南后街、郎官巷,參觀嚴復故居。

  沿著習近平總書記的足跡,許多游客慕名而來,嚴復故居也成了三坊七巷最“火”的“打卡點”。“許多游客都說一定要來看看總書記走過的這條巷子、到過的這些地方。”游佳麗笑著說。

  “一片三坊七巷,半部中國近現代史。”三坊七巷里蘊藏著福州的故事、中國的故事。這些年,三坊七巷先后引進多種新業態,讓游人徜徉街巷,推開一扇“舊窗”,發現一件“新事”。

  前些年,老街坊陳丹在三坊七巷南后街上開了全國首家金魚博物館——“國潮魚館”。在魚館正廳的中央,有一口大水缸,金魚游蕩,綠藻“肆意”生長,在水缸中形成了循環生態。

  作為福州觀賞金魚的古法培育技藝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陳丹希望客人一進門就能看到這口水缸,從而激發出他們對于福州古法養魚技藝的興趣。

  “國潮魚館”“潮”在哪兒?在陳丹看來,“國潮”就是傳統文化的復興和傳承。“金魚不僅具有觀賞性,還承載著延續了數百年的金魚文化。”

  以新語話“舊事”,用新方式在傳統文化中找到傳承的答案,與時代發展同頻共振。

  去年3月2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朱熹園考察時曾指出,我們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一定要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如果沒有中華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國特色?如果不是中國特色,哪有我們今天這么成功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我們要特別重視挖掘中華五千年文明中的精華,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把其中的精華同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結合起來,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為了做好朱子文化的“文章”,一年來,南平市以朱子文化為引領,深化朱子文化生態保護區,推動保護、學術、交流、教化、傳播等“五大工程”建設。

  在位于朱熹故鄉的南平市五夫鎮朱子文化園內,興賢古街經過整體提升,朱子社倉、興賢書院、新紫陽樓等經過改造提升,吸引四面八方的傳統文化愛好者前來“論道”;首屆考亭論壇在南平舉辦,9位學界專家被聘請為考亭書院學術委員會委員;由“大話熹游”文創團隊打造“卡通朱子”的城市文化IP,已逐步融入當地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在這片閩北大地上,朱子文化的蹤跡俯拾皆是,迸發出生機活力。

  凡是過去,皆為序章。新征程上,福建憑著只爭朝夕的干勁、滴水穿石的韌勁,正續寫新的、春天里的故事。

關鍵詞:習近平,福建,考察調研責任編輯:裴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