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寫入文件要反思,經常寫入文件也值得反思
從最簡單的邏輯來講,政府將學校體育納入工作報告,就意味著對其有了一定的責任和義務。
教育學者熊丙奇曾專門撰文談及這一問題,他說,政府對體育一個重要的責任就在于要加大對學校體育設施、場館的投入,解決學校體育設施匱乏的問題。在他印象里,多年前,教育部就曾要求要確保中小學生每天鍛煉一小時,可是這一措施卻在很多地方難以落地,原因在于不少學校缺乏體育運動的場地,最終導致不少地方的每天鍛煉一小時成了形式。
這一點,對那些未將學校體育納入工作報告的政府來說,值得反思。
但在接受中國青年報記者采訪時,熊丙奇說,把體育寫入文件,或者說以文件形式來改革教育問題的做法,同樣值得反思。
就以把體育工作納入政府工作報告來說,如果沒有更為具體的措施,也很難執(zhí)行下去。高薇華告訴記者,“如果沒有具體的辦法,學校和政府永遠是脫節(jié)的。”
她以一項名為“游泳專項”的活動為例,如果發(fā)一個空的文件,下面學校會沒有方向去執(zhí)行,結果很有可能就“不執(zhí)行”;但如果工作成立了專項經費,先試點,再推進,那么就能落實下去,“如果再根據區(qū)游泳場館的資源狀況,分成集中推行和分散健身的模式,就更符合實際情況”。
當然,談到更大層面的問題,高薇華也不甚樂觀,比如,育人為本這樣的口號,即便出臺再多的政策和文件也很難落實,因為,這是通過行政手段“做不到的”,“你能改變中考高考的政策,但改變不了社會對孩子學業(yè)和人才錄用時的評價標準。”
根本的解決辦法,或許還是落實并擴大大中學校的辦學自主權。熊丙奇說,我國大中學校的學校體育被邊緣化,除了受目前的應試教育體系影響外,還與學校沒有辦學自主權有關,學校的辦學就圍繞各類行政指標轉。而中小學的情況就更嚴重,學校的辦學就圍繞升學率轉,另外校園安全也是考核校領導的指標,在應試教育與安全責任的雙重壓力下,學生被“圈養(yǎng)”,體育鍛煉的時間被嚴重壓縮。
在這樣的情況下,學生體質下降不可避免,不納入考試,體育被邊緣化,納入考試,體育將應試化,就如語文、數(shù)學等學科的教育,都已經被應試扭曲一樣,體育測試提高不了學生的體育興趣,也難以整體改變體質狀況。熊丙奇說,“要徹底改變學校體育的地位,就必須給學校更多的辦學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