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大行業有升有降
鋼鐵、有色下滑,汽車平穩,醫藥小增,地產上升
在2012年“A股最賺錢公司100強”中,鋼鐵、有色金屬、汽車、生物制藥、機械制造、零售等領域中的佼佼者均入選。這當中,格力空調、海螺水泥、中聯重科、新希望等相對“小盤股”的凈利潤和毛利率增幅迅猛。
對比過去兩年中國經濟研究院關注的五大行業,可以看出一年以來的行業變化。
2012年的鋼鐵行業,正在步入一個較長的調整期。國內鋼鐵產能明顯過剩,鋼鐵企業經營陷入困頓,鋼鐵業的利潤高增長時代已很難再現。與2011年相似,鋼鐵行業只有寶鋼股份一家進入100強榜單,凈利潤從2011年的77.36億元增長到104.33億元,從第34位上升到第26位。而排在鋼鐵行業凈利潤前十位的其他上市公司就不那么幸運了,新興鑄管、鄂爾多斯、方大特鋼、大冶特鋼、酒鋼宏興的凈利潤都有所下滑,2011年上榜的武鋼股份、本鋼板材、寶鋼股份、西寧特鋼都跌出前十。
2012年,金屬需求下降也拖累了有色金屬的利潤,前十位的上市公司凈利潤都有所下滑,但總體格局沒有太大變化。紫金礦業、江西銅業、山東黃金、中金黃金、包鋼稀土仍包攬行業凈利潤前五位,前四位都入列100強榜單,只有包鋼稀土的凈利潤從2011年56.09億元大幅下滑到2012年的16.73億元,跌出榜單。2011年位列十強的銅陵有色、中金嶺南和西部礦業,被洛陽鉬業、金馬集團和中科三環取代。
2012年的汽車業,既沒有高歌猛進的增長,也不像2011年那樣悲觀,業績基本保持平穩,各有升降。上汽集團凈利潤小幅下滑,但仍以絕對優勢占據行業榜首;2011年位列行業第五的長城汽車,凈利潤增長63%,2012年躍居第二位;華域汽車小幅增長,仍列第三;濰柴動力凈利潤下滑近一半,從第二跌至第四。而2011年位列行業第四和第七的廣汽集團、比亞迪,2012年跌出前十。由于廣汽集團“不給力”,入列100強榜單的上市車企從2011年上榜5個縮減為4個。
生物制藥行業前三依然為上海醫藥、復興醫藥、云南白藥占據,依然唯一入列100強榜單的上海醫藥從第83位上升至第81位,且行業2012年前十位的凈利潤均比2011年有一定增長。
統計顯示,雖然地產行業在2012年實現的歸屬于母公司凈利潤同比上漲15%,但整個行業2012年期末存貨賬面余額為1.56萬億元,是存貨余額最高的一個行業。
業內人士稱,房地產業的存貨有其特殊性,其存貨除了住宅等開發產品之外,一些企業會將獲取的開發用土地記入存貨科目。而土地一般不會貶值,部分大型地產公司存貨增加較多主要是其資產規模擴大,并不代表其地產銷售出現問題,從存貨周轉率可以看出,2012年房地產上市公司去庫存有所加快。
在整個房地產行業回暖的大背景下,一些差異化的現象也開始顯露。
招商證券研究顯示,二線城市與一線城市相比,仍然需要更長時間去周期。另外,不同上市房企由于銷售重點倚重不同類型的商品房,其存貨情況出現差異化。
在“招保萬金”四大上市房企中,除了堅持走中高端項目路徑的招商地產以外,其余3家2012年存貨期末余額占總資產比重均較2011年末有所下降。更令人擔憂的是,招商地產在2012年度由于兩個房地產項目的可變現凈值低于賬面價值,計提了2.78億元的存貨跌價準備,使其存貨跌價準備的期末余額從2012年初的2.96億元上漲到5.75億元。
體現在2012年榜單上的結果是,“招保萬金”2012年齊整整地出現在地產行業凈利潤前四強的位置上,萬科A、保利地產、金地集團、招商地產分別入列100強榜單的第18、30、57、58位。入列100強榜單的上市地產企業從2011年的6家,增加到2012年的8家。其中,2011年連行業十強都沒進的金地集團,2012年直接殺入行業第三。而2011年位列100強榜單第99位、行業第六的首開股份,2012年凈利潤下滑,跌出100強,位列行業第十。2011年位列行業前十的華僑城A、金融街、新湖中寶、榮盛發展、華夏幸福,2012年均保住了地位,凈利潤都有所增加。而2011年位列行業第九的北京城建,2012年跌出十強。
從長期來看,中信證券認為,如果行業維持2005—2012年12.3%的平均銷售增速,則在2015年全國的住宅銷售面積將遠超過內生的需求,2014年下半年將迎來行業的長期拐點。如果行業在未來明顯放慢速度到5%左右,則將在2017年上半年迎來行業的拐點。
最會賺錢的公司:四川金頂
地產連續兩年“很會賺錢”
再看看“2012年A股最會賺錢公司50強”。
我們選擇的指標是銷售凈利率,這一指標又稱銷售凈利潤率,是凈利潤占銷售收入的百分比。該指標反映每一元銷售收入帶來的凈利潤的多少,表示銷售收入的收益水平。該數值越高,說明企業的獲利能力越強。
按照銷售凈利率排名,有趣的一幕出現了,位列最賺錢公司榜首的工商銀行的銷售凈利率只排在第46位。第一名被四川金頂獲得,而2011年榜單榜首的吉林敖東則降到了第44名。
第二至十位的分別為安信信托、青鳥華光、石峴紙業、鹽田港、東盛科技、愛建股份、創興資源、中航投資、九洲電氣、廣東明珠。和2011年相比,二到十的排位發生了巨大變化,唯有鹽田港、廣東明珠還出現在2012年的排名中。
《中國經濟周刊》統計顯示,2011年盛產高銷售凈利率公司的地產、金融、科技類綜合企業,在2012年轉變為建筑材料、醫藥生物、地產。地產業依然保持了它會賺錢的“品質”。
壞公司“擴容”
虧損企業占滬深兩市9%,設備制造、鋼鐵、有色等成虧錢大戶
標準:虧損(凈利潤下降幅度大),盈利能力差(銷售凈利率低)
有盈利必然有虧損。而在2012年總體“零增長”的情況下,虧損更加嚴重。
據上海證券交易所、深圳證券交易所數據顯示,滬深兩市2012年共有222家企業出現歸屬母公司股東的凈利潤虧損,比例幾近9%,相比2011年的6.51%(153家)、2010年的4.89%(102家),虧損面繼續放大。
綜合數據顯示,200多家虧損企業中,包括華銳風電、億晶光電在內的電氣設備企業有14家,包括昆明機床、華東數控在內的通用機械企業有12家,包括*ST韶鋼、新鋼股份在內的鋼鐵企業有11家,包括*ST二重、振華重工在內的專用設備制造企業有9家,包括中國鋁業、*ST鋅業在內的有色金屬冶煉與加工企業有9家,包括云天化、昌九生化在內的化學制品企業有9家,包括*ST祥龍、山東海化在內的化學原料企業有8家,包括中興通訊、*ST科健在內的通信設備企業有6家,包括*ST遠洋、*ST鳳凰在內的航運企業有5家。地產行業也在此顯露出其差異化的現狀,在虧損企業中,有*ST玖龍、*ST珠江等9家地產企業,不過他們的凈利潤虧損最多不超過2億元,排名集體靠后。
此外,200多家虧損企業中,“披星戴帽”的企業達到47個。
很多在2012年上市的“次新股”拖累了整體業績。據統計,156家2012年上市的“次新股”中,還有59家凈利潤出現了同比下降,其中25家降幅超過30%。
鋼鐵、航運、有色等行業的國有企業成為虧錢大戶,其中,鋼鐵行業是“重災區”。有分析人士表示,上述幾個行業在2013年或仍難擺脫虧損的局面。
虧損十大上市公司:鋼企占一半,三家二連虧
2012年A股十大虧損公司依次是:*ST遠洋、中國中冶、中國鋁業、*ST鞍鋼、馬鋼股份、山東鋼鐵、安陽鋼鐵、*ST鋅業、華菱鋼鐵、*ST二重。
與2011年十大虧損公司對比,*ST遠洋、*ST鞍鋼、*ST鋅業均是“二進宮”。值得關注的一個現象是,由于一些國有企業已經連續兩年虧損,公司股票在年報披露后即“披星戴帽”,如中國遠洋現為*ST遠洋、鞍鋼股份變為*ST鞍鋼。
從行業分布來看,位列虧損前十位的上市公司中,鋼鐵業5家,占據了半壁江山。另外,通訊設備制造業的中興通訊,因為2012年快速突破部分重點運營商及市場而采取的較為激進的市場策略,以巨額虧損位列虧損榜第11位。
從企業屬性來看,在前十大虧損公司中,央企占據了一半,分別為*ST遠洋、中國鋁業、中國中冶、*ST鞍鋼和*ST二重,合計虧損額超過300億元。
其中,*ST遠洋繼2011年凈虧104.48億元成為“A股虧損王”之后,在2012年再度蟬聯這一稱號,凈利潤再虧95.59億元,從而成為A股“史上最大ST股”。相比*ST遠洋的續虧,排名第二和第三的中國鋁業和中國中冶2012年都是首虧。
對此,中國鋁業表示,由于受鋁價下跌影響,公司自產電解鋁銷售價格(全年平均)下降幅度為7%左右,導致主營業務毛利同比下降約66億元,下降金額占毛利同比下降總金額的95%,且公司期末鋁價較上年末大幅降低,使得存貨跌價準備計提數高達15.11億元,較2011年度大幅度增加;中國中冶則稱正在通過各種辦法扭轉局面,以防“披星戴帽”。
除上述虧損前三外,*ST鞍鋼、*ST二重、*ST彩虹、S上石化、天威保變、*ST長油、振華重工和藍星新材等一批央企或央企所屬上市公司2012年的虧損額均超過了10億元,成為名副其實的虧損大戶。
虧損背后:越補越虧?
面對虧損,企業多將巨虧原因歸結為行業與市場問題,但對于國有企業“榮登”虧損排名前列,投資者有話說:為什么拿著財政補貼的企業卻陷入了“拿錢—利潤下滑—虧損—暫停上市”的惡性循環?
事實上,在所有獲得政府補貼的上市公司中,最大的“贏家”當屬“兩桶油”。兩家公司的年報顯示,中國石油和中國石化去年分別獲得補貼94.06億元和28.14億元。而在2011年,中國石油就以67.34億元奪得當年的“補貼之王”稱號。
三大國有航空企業也是獲得政府補貼的常客。2012年,包括中國國航、東方航空以及南方航空在內的國有三大航空公司,再次獲得了共計超過40億元的政府補助,而且補貼數額均超過2011年,但凈利潤卻普遍出現了下滑。
與上述國企相比,一些國企即使有政府補貼相助,依然沒能擺脫虧損的尷尬。比如*ST遠洋、中國鋁業和中國中冶三大央企獲得的補貼數額達到22億元,但三家企業的累計虧損額高達247億元。
此外,雖然近兩年各地政府加大了對鋼企的財政補貼,但大多數鋼鐵企業也沒有逃脫業績下滑甚至虧損的厄運。
對于上市公司的補貼依賴癥,業內人士認為,出于對企業發展的方向性引導和扶持,可以采取適當的財政補助,但如果明顯偏離預定軌道,尤其是在年底集中下發的各種補貼或補助,無法排除為本地上市公司粉飾業績的嫌疑,而濫發補貼不僅造成財政資源的配置浪費,也無益于企業的長遠發展,并有損公平競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