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票販子為何衷情高校周邊?
在一些高校周邊,常常出現這樣一幕:有人一手抱嬰兒,一手往外遞送名片,嘴里小聲說著:“發票,發票”。
為什么發票販子聚在高校周邊?記者調查發現,一些高校科研經費“供養”這個市場。
發票販子:發票生意好
在武漢市廣埠屯電腦資訊廣場,“發票發票,辦證刻章”的聲音不絕于耳。街邊的墻上貼滿了寫著各類代辦業務的廣告。這些叫賣“發票”的人很容易被識別,他們一般手持“辦證刻章”字牌,懷抱小孩。
記者在現場采訪時,一位中年婦女主動上來攀談。她說:“絕對是真的,可以報銷”,不僅如此,發票的種類可以隨意定,“要什么類別都行,你們學生就文化用品、辦公用品的都可以”。
記者提出擔心不能報銷,她拿出一張發票,指著上面的發票代碼說可以到網上查詢。這位發票販子告訴記者,一般來說,他們是按照千分之三到千分之五的發票面值收取費用,30元可以買到9000元面值的發票。其他幾位發票販子也圍過來。一名中年男子告訴記者,他們發票生意現在相當好,老師學生都來買,尤其是周邊高校的學生。一名年輕女票販開口要價就是100元一張,并堅稱她手頭的發票都可以用于報銷。“發票碼都可以查到的,是真的。”但被問到哪里去查時,她卻支支吾吾回答不上來。
高校科研經費報銷亂象
據發票販子說,到他們這里買發票的高校師生大多是手里有項目需要報銷兌現的。
一位高校學生告訴記者,他是導師課題組的“辦事員”,除了做實驗之類的活兒,還有個任務就是搜集各種發票,搜不夠,常常需要去買假發票。
歷史學家章開沅曾向媒體分析發票造假的成因,“大學僅僅鼓勵創收、拉項目、搞評比,那大學就像政府、企業一樣,有些人水平不高,靠油嘴子拉來一百萬、二百萬的項目,項目經費人人都要報銷,發票市場也就興起。”
“媒體報道有學校課題組,報了一千多張火車票,這就是個典型。”章開沅說,“需要通過發票來報銷經費,你不用,別人不說你節約,別人說你沒本事,以后經費就拿不上這么多。這樣的制度設計,就讓風氣越來越歪。”
某高校一名研究生透露,雖然學校對經費報銷有嚴格規定,但“上有政策,下有對策”,何況一般人并不會露馬腳,多數時候只是較少的金額。
“大學老師的工資太少了,必須多拿經費,一方面進行學術研究,另一方面可能想讓自己過得好一點。”他說,“這其實在高校較普遍,社會環境如此”。他舉例說,為了占小便宜,報賬時在能報的類別多開一點發票,這樣不能報銷的項目就可以算在能報的項目里了,例如可以多開些原材料、書籍的發票。購買發票就是直接將項目資金兌現。記者在高校調研了解到,當前的科研經費機制存在漏洞,同時項目經費泛濫和貧富不均,飽受詬病。
整治需從源頭開始
記者在某高校關于科研經費申報的規定上看到,該校校外委托經費和學校科研基金兩類科研經費中,后者申報流程較為簡單,僅需校領導批示與科發院發放經費通知單,科研人員憑此到財務處辦理劃撥、轉賬業務,即可領取經費;校外委托經費的申報相對復雜:科研人員填寫立項表向院系科研秘書申請撥款,院系科研秘書向科發院先裝院申請撥款,科發院向財務處查詢到款,再立項審核、下發撥款通知等。
一位高校科研管理人員說,目前高校大致報銷流程如此,這種先墊付資金,再報銷經費的模式,一定程度上“刺激”了科研人員搜集發票、買發票兌現。另一方面也說明,一些科研經費有“泡沫”。
華中師范大學的梅正罡教授表示,在一般高校的流程中,難以見到對于經費使用控制及監管的硬性措施,這導致了科研經費報銷“有空子可鉆”。
對于高校內存在的利用假發票侵占科研經費現象,梅教授表現出擔憂。他認為,要通過完善財務管理制度,從源頭上杜絕假發票流通,力求“不買假發票也能把事做好”。他舉例說,對科研人員進行有限制、小額的項目補貼,經費包干使用等能有效規范科研經費支出,減少因經費不足迫使負責人購買假發票的不良現象。對惡意侵吞公共資產的人,要“及時發現、嚴懲不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