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麥首相薪水不如家庭醫生
免費醫療以小博大,用較少的投入提供覆蓋全民的安全網,在裴德盛看來,全科醫生是整個體系運轉的關鍵。
全科醫生也稱家庭醫生。據裴德盛介紹,丹麥醫療體系是兩級結構,即以全科醫生為主的初級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和以醫院為主的二級醫療衛生服務體系。
在丹麥,每個人都擁有一名全科醫生。通常這些全科醫生在當地社區的私人診所中工作,他們與政府簽訂合同,提供服務并獲取報酬。居民有病先去找全科醫生,由其進行診斷,小病直接治療。大病的話,就由全科醫生介紹到相應的大醫院治療。整個過程中,病人都不用向全科醫生付費,而是刷政府配發的醫療卡就可以。而后政府根據刷卡情況向全科醫生結算工資。
二級醫療衛生服務體系主要是醫院,丹麥每個省大約有3至5家由政府興辦的大醫院。醫院對私人診所或全科醫生介紹來的患者進行診斷治療或住院治療。在這些公立醫院,一切治療,包括心臟搭橋、器官移植等大手術,甚至飲食都免費。
在政府撥款上,二級醫療服務得到的資金更多。在丹麥,初級醫療服務支出占全部醫療支出的15%,二級醫療服務占79%。而在英國,二級醫療得到了90%的資金,初級只有10%。
“盡管二級得到的資金更多,但實際上,9成的病人在一級即全科醫生那里就完成了治療。”葉琳在談到英國的情況時說。
丹麥也是如此,“丹麥平均每1200-1400人擁有一名全科醫生。這個數字是比較合理的,能夠保證每個病人都能得到及時的診治。”裴德盛介紹道,其中絕大多數病人在全科醫生處就能完成治療。
全科醫生非常重要,“他們是整個體系的守門人。”裴德盛說,“在初級階段用最小的成本治好病人,就能夠防止大病節省成本。”
不過,如何才能保證全科醫生盡職盡責“守好門”呢,丹麥的做法是“高薪養醫”。
在收入差距比較小的丹麥,全科醫生的收入令人咋舌。目前,丹麥全科醫生的平均年薪是120萬丹麥克朗(約130萬人民幣),比醫院任職的全職醫生平均收入高出10萬到20萬克朗。
“(全科醫生)的收入比丹麥首相還高。當然,他們要交50%左右的所得稅。”裴德盛介紹,普通丹麥人的平均年薪是30多萬丹麥克朗,全科醫生的收入是國民平均收入的四倍。“有這樣的收入,我們可以想象他會提供比較高的服務。有了好的守門人,整個系統才能運轉得更高效。”
而在英國,民眾可以自由選擇全科醫生及醫院。同丹麥一樣,全科醫生和政府簽約,政府基于他們看病的人數及提供的服務來發工資。至于醫院,每臺手術、治療都有相應的價格。政府會根據醫院做了多少手術、付出多少醫療服務來付錢。這就激勵全科醫生和醫院去提高服務。“如果病人因為同樣的病因而再次入院,那么政府就不會為之前的治療買單。”葉琳說。
在英國,全科醫生和醫院任職醫生都屬于高收入群體。
相比之下,俄羅斯公立醫院醫生,收入則低于平均水平。以2010年為例,莫斯科月平均工資1530美元,而莫斯科公立醫院的醫生月平均工資約為1320美元。
免費醫療納稅人埋單是否公平?
免費醫療需要全體納稅人埋單,這是否對那些基本不去醫院的人不公平?
問到這個問題,裴德盛大使連連搖頭,“稅收支撐的全民免費醫療體系令丹麥人安心,沒有后顧之憂。我們的稅收高,但是國民認為物有所值。”
葉琳也認為,大多數英國人不會這樣想。“因為我們的醫療服務是根據需要,而不是根據你的收入或者其他別的什么東西來提供的。只要生病了,人人都能得到治療。這會讓大多數人覺得安心。”
同時,無論是哪個國家的醫療體系,在公共部門之外,都存在私人部門。在印度,因為公立部門存在的問題較多,人們更多的選擇私立部門。而在英國,公共醫療是大多數人的首選。丹麥也是如此。
裴德盛認為,在丹麥,人們的思維模式也不一樣。“比方說,在美國有很多私人診所,生個孩子可能要5000美元。如果一個父親跟他妻子說,我不想花5000美元。妻子會說,你不愛我了嗎?這可是我們的孩子?。〉窃诘?,人們就不會這樣想。人們不會覺得一定要去私立醫院生孩子。這些錢,我們可以用到別的地方。丹麥的醫療模式證明,政府可以做得比市場好,不過丹麥政府也允許私人醫院的存在,公共部門和私人部門都發展得很好。”
當然,裴德盛也承認,這和丹麥人口較少有關系。“當你只有不到500萬人口的時候,當然是容易管理的。任何問題,到了中國,都要乘以200倍,就會更加復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