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9494免费视频,国产欧美日韩视频免费,日本高清一区二区三,国产精品久久婷婷六月丁香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您當前的位置:您當前的位置 : 長城網 >> 新聞頻道 >> 時政要聞

轉型治污看廣東:產業重構 騰籠換鳥 壓舊扶新

來源: 河北日報 作者: 2013-10-23 09:30:07
【字號: | | 【背景色 杏仁黃 秋葉褐 胭脂紅 芥末綠 天藍 雪青 灰 銀河白(默認色)

  故事:機器人和云計算

  今年27歲的周偉是易步機器人公司的總經理。他的研究成果——代步機器人,如今已被廣泛使用在首都機場安檢和深圳邊檢,并吸引了20家國外廠商代理,年產值超億元。

  但就在幾年前,易步機器人公司董事長吳細龍還掙扎在破產邊緣。他與朋友在東莞合伙開的模具廠在金融危機的沖擊下,訂單減少了一大半。

  不創新就只能等死。吳細龍明白這個道理,卻不知如何著手。

  此時,由華中科技大學牽頭成立的東莞制造工程研究院(以下簡稱“工研院”)向他推薦了本校的代步機器人項目。吳細龍被靈活有趣的樣機吸引,決定與研究團隊和工研院三方合作,成立易步機器人公司,并先后投入2500萬元,當時年僅24歲的研發者周偉成了總經理。

  張國軍是工研院的副院長,也是長期在東莞走鎮串廠的“科技經紀人”。2008年,在廣東大力鼓勵產學研結合的形勢下,華中科技大學委派他和其他幾位教授,在中小企業最密集、政府推動產學研最積極的東莞,成立了工研院。

  “工研院成長的這幾年,處在一個絕好的機遇期。隨著廣東省及東莞市不斷地推動企業轉型升級,企業對科技創新的需求明顯增強。尤其是金融危機以來,企業都急于依靠科技為自己爭取競爭主動權。”張國軍告訴記者。

  其實,早在工研院之前,東莞就開始了以提高企業科技創新能力為目標的產學研一體化摸索。

  廣東電子工業研究院是東莞市政府與中科院于2005年合作建立的。基于東莞以制造業為主的現實,該院將最初的研究方向定為兩個:一是工業制造機器人,二是射頻識別。2008年,新任院長季統凱對廣電院的研究方向進行了調整——利用中科院計算機所真正的IT技術特長,進軍云計算。

  當時,這還是一個全新的概念。季統凱回憶,他到廣東省申報項目時,沒有專家能聽得懂。在評審時,他的項目打分都是最低的。

  2009年4月初,轉機來了。“我突然接到通知,說省領導會到廣電院考察。考察當天,我向汪洋書記匯報云計算,他讓我重復講了三遍。原定的15分鐘的考察,被延長到半個小時。”季統凱說。

  十天之后,東莞市政府召開會議,決定借款1000萬元給廣電院發展云計算。在這筆資金的支持下,季統凱先后成立了中國科學院技術創新與育成中心和國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前者下轄8個研究機構,后者則將前者的研究成果產業化、商業化。

  如今,最初借來的1000萬元已經上億。而由他們提供云計算服務的當地企業,也越來越多。

  啟示:創新是升級的最佳途徑

  “總的說來,目前廣東‘轉’的任務已基本完成,剩下的就是‘升’的問題。”在丁力看來,加快企業自主創新的步伐是產業實現升級的最佳途徑。

  “廣東基本解決了科技與經濟‘兩張皮’的問題。過去,從中央到地方經常說這‘兩張皮’難以融合,而先行先試的廣東,科技發展與經濟發展已經密切結合。”日前,在接受當地媒體采訪時,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副所長趙志耘表示。

  基于創新的轉型升級改變了以前“拼汗水、拼資源”的經濟增長模式,取而代之的則是“拼服務、拼智慧”的發展方式,這為地方政府發展找到了一條新路。如何突破科技資源匱乏的瓶頸,如何為產學研結合鋪平道路,如何有效整合創新資源……廣東的做法為其給出了現實解答。

  記者從廣東省科技廳了解到,2007年,廣東的技術自給程度為53.9%,大量的技術設備要靠引進。此后,廣東在全國率先建立“三部兩院一省”的產學研創新合作機制,把國內優秀的創新資源吸引到廣東,為廣東的經濟發展提供技術的支撐。在國際上,建立了“啞鈴形”的國際科技合作新模式,把先進的國際技術吸引到廣東實現產業化。特別是在全球金融危機時期,廣東開展人才“抄底”,推進高端創新人才團隊的引進,使全省的科技創新充分利用和整合了國內外創新資源。如今,廣東的技術自給率已達68%,為廣東的經濟轉型提供了有力的技術支撐。

  -快評

  圍繞“人”做轉型

  今年初,一本記錄東莞打工仔生活的書《打工女孩》悄然流行。

  作者張彤禾曾是《華爾街日報》記者,她在一次演講中這樣描述對東莞的第一印象:“工廠就是公交車站,就是紀念碑,就是地標。這座城市是為機器建造的,而不是為了人。”

  描述佐證了一個事實:改革開放30多年來,盡管廣東社會財富“蛋糕”越做越大,但廣東比國內其他地區更早嘗到了經濟、社會“一條腿長、一條腿短”的苦頭。

  這一矛盾在廣東最近五年的轉型浪潮中尤顯突出。

  東莞長安鎮,自1980年開辦第一家來料加工企業后,數量龐大的外來務工人員讓當地居民過上了“包租公”、“包租婆”的清閑日子。“房租經濟”的繁盛在2008年被逆轉。這一年,大批企業在產業調整過程中關門走人,全鎮的租房空置率一度高達30%。

  轉型初期,類似的戲碼幾乎每天都在南粵大地的各個角落上演。

  “經濟轉型升級的最終目標,不是讓GDP數值更好看,不是讓城市更絢麗,而是讓人們生活更幸福。”廣東省社會科學院競爭力中心主任丁力認為,加強社會建設,創新社會管理,及時回應民眾訴求,為百姓提供健康舒適的生活環境等,是廣東在轉型中特別重視的課題。

  而這也是廣東在新一輪轉型升級開始三年后,重提“社會建設”的原因。

  2011年7月,中共廣東省委十屆九次全會專題研究部署社會建設工作,把社會建設擺在與經濟建設同等重要的位置。2012年2月27日,廣東省首次社會工作會議在廣州召開,提出廣東要加快建設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大社會、好社會”,加快建設與社會管理創新要求相適應的“小政府”、“強政府”。

  從經濟轉型到政府和社會轉型,廣東的改革越來越貼近人,貼近“幸福”。

首頁  上一頁  [1]  [2]  [3] 

關鍵詞:治污,轉型,廣東

責任編輯:趙鵬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