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霾要加快攻堅步伐,也要打持久戰
中央和地方密集出臺政策推進鐵腕治污,空氣質量能否得到快速改善?
時序已是金秋,北方該是一碧如洗的景象。然而進入10月,北京、石家莊、邢臺、邯鄲、保定等城市再次出現嚴重霧霾。
“治理污染需要制訂行之有效的措施,這需要一個過程;措施能夠順利實施,也需要一個過程;措施產生成效,由量變積累到質變,最終達到改善環境質量的目的,還需要一個過程。這是客觀規律,既無法規避,也無法超越。”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副院長柴發合這樣說。
發達國家在治理環境污染方面也大都經歷了較長的過程。英國經過20多年的艱苦整治,耗資20億英鎊,才將泰晤士河變成潔凈的城市水道;美國在上世紀50年代發生“光化學煙霧污染”之后,經過近70年的治理,才使南加州地區空氣質量好轉。
污染容易治理難。霧霾不是一天兩天造成的,除了自然因素外,還有污染排放的長期累積效應。與此同時,防治大氣污染受到一系列客觀因素的制約,不是短時間就可以改變的。就拿調整能源結構來說,到2017年能否完成壓減煤炭消費量8300萬噸的任務,是能否實現近5年防治目標的關鍵。各省區市都提出了實施清潔能源替代,基本思路是大幅度增加本區域天然氣供應量、提高接受外送電量比例,增加風電、光伏發電等。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為了完成清潔能源替代,河北需要300億立方米天然氣,天津也需要大量的天然氣,一方面氣源很難保障,另一方面,讓用煤大戶突然全改成天然氣,將會大幅度提高生產、生活成本,企業能否承受?
“不要認為企業有了治污設施,拿到了電價補貼,就一定會運轉治污設施。”柴發合說,一臺60萬千瓦的脫硫機組,如果滿負荷運行,一年的運行費用是7000萬元,因此,只要偷排一天就有很大效益。“企業既要保就業又要保利潤,治污設施運行不足的問題勢必日益凸顯。”
溫武瑞強調,“守法成本高,違法成本低”的問題目前還未得到根本解決。環境監管能力難以滿足新形勢需要,環保隊伍薄弱,尤其是基層環保部門人員嚴重不足,普遍存在“小馬拉大車”現象,與日益繁重的環保任務越來越不適應。
“我們決不能因為短期內難見效果而無所作為。一定要充分認識治理霧霾的艱巨性、復雜性,既要有打攻堅戰的沖勁,又要有打持久戰的韌勁。”柴發合認為,排在減排目標最末的內蒙古可以大有作為。2012年,內蒙古發電裝機容量達8080萬千瓦,全國第一,但由于沒有遠距離、大能力的電力外送通道,不僅影響大量清潔能源的輸出,也影響到我國能源結構調整和大氣污染治理。
內蒙古發改委黨組書記張磊介紹,2012年,內蒙古外運煤炭6.6億噸,占全國外運量的40%左右;外送電量折算為煤炭約8000萬噸,僅占煤炭外運的12%。如果到2017年外送電力耗煤與外送煤炭的比例提高到30%,內蒙古就可以向京津冀等地區提供3000億千瓦時電量,對改善京津冀地區的大氣環境起到積極作用。
在山西太原西山腳下的圪僚村,記者參觀了山西建宏工貿公司建的西山百合生態園,園中草木掩映、滿目美景,不是介紹很難想象,就在幾年前,這里還是建宏公司一個年入洗原煤90萬噸的洗煤廠。
“那時一天下來鼻孔都是黑的,幾年前誰敢想還會有這樣一天呢。”一位由洗煤廠轉崗的生態園管理人員感慨地說。
一葉可知秋。我國有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隨著各級政府以“壯士斷腕”的決心堅決治理大氣污染,空氣質量改善的步伐定將大大加快。“雖然實現防治大氣污染目標,還需要‘跳一跳’,才能‘夠得著’。但是,重獲潔凈的空氣,我們完全可以期待。”柴發合很有信心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