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談中國反腐現狀:須跳出“查不勝查”怪圈
反腐格局: 實現法治與反腐良性互動 記者:王岐山書記提出“堅持標本兼治,當前要以治標為主,為治本贏得時間。”這一表述是否意味著我們在反腐倡廉工作的基本方針上已經發生了改變? 任建明:這一表述并不意味著我們在反腐倡廉工作的基本方針上已經發生了改變。治本是制度建設,但制度完善是一項長期的工作,在目前制度上還不完善的條件下,只能先懲治已經暴露出來的腐敗問題;在腐敗高發、反腐敗形勢嚴峻的情況下,更應該將更多的力量集中在查辦案件上。我認為,接下來的幾年時間,反腐布局將緊緊圍繞“懲處治標”作為工作重點。 記者: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專門就健全反腐倡廉法規制度體系提出了明確要求,前不久,第二個反腐五年規劃正式發布。在反腐法治化建設上,您覺得還有哪些亟待推進的空間? 任建明:我們現在強調法治思維、法治反腐,過去講權力反腐、制度反腐。所謂權力反腐,我理解主要是講人的因素,領導很重視,以此作為反腐的重要動力。制度反腐主要是依靠制度,制度是反腐的動力源泉。法治反腐和制度反腐,后者的范圍可能更大一些,法治反腐相對來說也可算是制度反腐的一部分。我認為,在現實情況下,不能只強調某一種反腐手段,因為在反腐過程中,也需要靠人的因素,比如領導人的決心,也要靠法治因素、制度因素,在這一過程中同步實現法治。我覺得能夠實現法治建設跟反腐敗的良性互動應該是比較理想的,我們不能期待某一天法治化實現了再去反腐。因為樹立法治意識,使法治思維真正深入成千上萬的領導干部、普通大眾的思想深處,這需要一個過程。 記者:根據您的觀察,在反腐制度日趨健全后,未來反腐布局中,還需在哪些反腐配套機制上跟進? 任建明:如果只挑一個最制約的因素,就是執法體制,包括司法體制、紀檢監察體制。什么樣的行為是腐敗、何為嚴重違紀問題等,這些問題基本上都已在實體性規定、法規制度中得以明確界定,當前存在的主要問題,是法規制度沒有得到很好的執行,在執行過程中存在著各種各樣的制約因素,其中就包括司法機構、反腐敗機構的獨立性不夠等等。 反腐目標: 建設廉潔政治 記者:從“八項規定”開始,緊接著是作風建設,再到現下的“全面推進制度建設,通過改革防治腐敗”。上述反腐倡廉舉措與中央特別提出的建立“政府清廉、政治清明、干部清正”的政治建設新目標有何關聯? 任建明:十八大提出要建設廉潔政治,做到“三清”,這是我們第一次提出的反腐終極目標。過去,我們只是提出將“堅決遏制腐敗或者是把建設懲防體系”作為目的,十八大所提的反腐目標具有結果導向、終極性。 其實,加強作風建設一直沒有間斷過。作風問題不斷滋生,固然是有它的根源,為什么要搞關系,為什么不能照章辦事?顯然,在實際工作中,“關系”在很大程度上甚至會起實質性作用,這些“潛規則”可能比正式制度還有效。 過去一年來,我們積極推進作風建設的制度化,包括如何及時發現問題、如何同步監督檢查,這一系列的措施顯示出領導人的反腐倡廉決心,力度收緊,效果明顯。我們需要深層系統深化改革,從體制、機制層面減少腐敗土壤,不給腐敗以發生機會。如果從這樣的目標倒推的話,需要各個層面的措施,目前來說只能說是一個重要的開始,因為內部都是互相關聯的。 記者:廉潔政治對于中國夢的實現有何意義?作為普通百姓,我們又能為反腐建設做什么? 任建明:廉潔本身也是中國夢里若干目標中的一個很重要的目標。如果腐敗橫行,就會蠶食人類一切的文明成果,腐蝕國家和社會,扭曲經濟社會的發展,破壞法治,這完全是和中國夢背道而馳的。 今年正好是聯合國設立的第10個反腐敗日,其宗旨就是要讓全球老百姓認識到反腐敗的重要性,能夠參與到反腐敗中間來。事實上,每個人不僅僅是說可以有所作為,而且是真的可以發揮自己的作用。每個人哪怕是能夠堅持個人的一份廉潔,做到不腐敗,最起碼不主動腐敗、抵制腐敗、拒絕腐敗,不容忍腐敗,看到腐敗行為能夠舉報,以實際行動支持政府的反腐敗機構,這樣就能起到多方面的作用。 記者:從每一個個體做起。 任建明:是的。當然了,政府、執法機構、反腐敗機構,他們毫無疑問承擔著最重要的責任,老百姓是重要的補充。這兩者不能倒過來。如果說政府、高層領導人反腐敗決心不夠,執法機構、反腐敗機構不能很好地發揮作用,僅靠老百姓的反腐只能是杯水車薪。不過,反腐工作倘若失去老百姓的支持也是不行的。反腐敗領導體制和工作機制的五句話,最后一句就是充分依靠人民群眾的支持。林平
|
關鍵詞:反腐,打老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