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部委回應:著手編制城鎮化規劃逐步放開戶籍制度
全國政協十二屆一次會議提案(第0515號) 標題:關于以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為核心,穩步推進城鎮化健康發展的提案提案者:民革中央 回答者:國家發改委、教育部、公安部、民政部、人社部、國土部、環保部、住建部、國家衛計委 我國城鎮化已推行數年,但地方政府在“土地財政”的壓力與目標下,城鎮化“異化”為土地的城鎮化,而把“人”拋在城市之外,征地不征人,使其既失去了農業生活,又游離在城市生活之外,由此造成的社會矛盾引人關注。 2013年“兩會”期間,民革中央建議,提高城鎮化質量的核心在于有序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作為對民革中央提案的回應,對被征地農民的利益分配調整已進入方案研究階段。 國家發改委經商教育部、民政部、人社部、國土資源部等九部委答復稱,在土地征用過程中更加注重對被征地農民的利益補償和對失地農民的就業和生活保障,使農民共享城郊土地增值收益,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 針對如何實現“不拋棄人的城鎮化”,民革中央在提案中給出三條建議:一是擴大戶籍制度改革范圍,進一步加快農業轉移人口的“市民化”進程;二是以土地制度改革為重點,給農業轉移人口“定心丸”;三是以產業為支撐,為農業轉移人口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 民革中央建議,讓農民的土地和宅基地的使用權享有可轉讓與可收益權,允許符合條件的農民帶著確權后的宅基地指標,置換城鎮的經濟適用房,并將他們納入住房公積金制度的覆蓋范圍。 九部委在答復中提及,國家城鎮化規劃現已進入編制中,主題將圍繞有序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優化城市化布局和形態、提高城市可持續發展能力、推動城鄉發展一體化等。 事實上,近年來屢屢發生在珠三角、長三角地區的“用工荒”與“農業轉移人口非市民化”關系密切。數據顯示,中國農業戶籍人口的流動率為21%,已全面進入“大流動社會”。高流動的社會與相對固化的管理制度,無疑是當前比較突出的矛盾。 目前,政府已注意到制度與現實的脫節問題。按照九部委在答復中設定的方案,接下來逐步將符合落戶條件的農業轉移人口納入城鎮戶籍,實行城鎮基本公共服務常住人口全覆蓋,全面放開小城鎮和小城市落戶限制,有序放開中等城市落戶限制。 答復還特別提出了農民工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目標:農民工隨遷子女以流入地公辦學校為主接受義務教育,將農民工及其隨遷家屬納入社區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城鎮職工基礎養老金全國統籌,適度降低養老保險最低繳費基數和單位繳費比例,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設與拓寬農民工住房保障渠道。(記者張雯) |
關鍵詞:戶籍制度,城鎮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