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問:高考“一分為二”,能否叫好又叫座?
關于高考改革的任何訊息,總能引來萬眾矚目。 22日,教育部副部長魯昕在中國發展高層論壇上表示,即將出臺的高考改革方案,將實現兩類人才、兩種模式的高考:一是技術技能人才的高考,考試內容為技能加文化知識;二是現在的高考,即學術型人才高考。“在高中階段,16歲就可以選擇你未來發展的模式。當然不管你選擇的是什么模式,你都可以實現你的人生目標。”魯昕說。 高考模式“一分為二”釋放出怎樣的改革信號?何種制度及配套設計能讓技能型高考獲得青睞?這將對教育本身及就業市場產生什么樣的輻射作用?針對以上問題,23日,本報記者專訪了廈門大學考試研究中心副主任張亞群、北京師范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所教授洪成文和中國人民大學中國就業研究所研究員丁大建。 一問:高考模式為何要“一分為二” 技能型高考,其實并非新詞。早在2012年,湖北省就率先實施以技能考核為重點的中職畢業生升入高等院校的辦法,力圖在中職與高職、職教與普教之間搭建起溝通銜接的“立交橋”。而此次魯昕的表態,更透露出面向普通高中生實行技能型高考的改革意向。 那么,高考模式為何要實現這樣的“一分為二”? 在張亞群看來,這種分類考試辦法更適合現代社會對人才選拔的要求,“過去是‘一張卷子考各類考生’,很難體現不同類型高校對人才選拔的特定要求,也使高考低分者不免有挫折和自卑的感覺”。不少專家也表示,在國際上普教與職教“分類考試”已是普遍做法。 不過,在習以為常的“職教是二等教育”“技能型人才低人一等”的觀念面前,此次改革能否不再像由職教“扛大旗”的春季高考一樣寂寞收場? “這項改革舉措的真正落實,需要加強四方面的配套工作。”張亞群表示,根深蒂固的“重學術輕應用”觀念或將成為最大阻力,為此,“首先應提升對技能型人才的價值及選拔方式改革意義的認識,營造人才選拔的適宜環境;其次,要精心組織技能型高考,從命題、選拔標準到組織管理,必須嚴格要求,不能‘降一等’來考,缺乏應有的含金量;三要加強教育配套,充分重視高職及應用型本科建設,提高技能型人才培養質量;四要解決好技能型人才的出路問題,這將提高人才選拔的吸引力。” |
關鍵詞:高考,改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