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保險頻現爭議 理財“神器”還是炒作忽悠?
理財“神器”還是炒作忽悠? “雷人保險”頻頻被質疑貨不對板,宣稱的高收益也存在爭議。首都經濟貿易大學保險系教授庹國柱認為,互聯網保險開發新產品,滿足投資者多樣需求值得肯定。但為吸引眼球而噱頭重重的宣傳,或用7%的高收益吸引消費者,就有忽悠嫌疑,實際打了監管“擦邊球”。 一方面,互聯網保險信息披露不明確,細究實質頗不“劃算”。比如,“壓力山大險”自稱首款專門針對猝死的保險。然而,該互聯網保險對“猝死”界定極為嚴苛,需突發急性疾病后6小時內死亡,已有或曾患病猝死都不賠付。同時,目前市場上銷售的一般壽險在責任期間均已保障猝死。“壓力山大險”突出了猝死保障,保障范圍反而更狹窄,投保更不“劃算”。 另一方面,銷售宣傳重噱頭輕提示風險,空許7%理財高收益也難持續。“‘娛樂寶’產品投向的是一個信托項目,將通過債權融資計劃形式投資電影。”上海一位保險公司高管坦言,長期看7%收益很難做到,除非投資一些比較激進的項目。 即使每個項目每人最終限購兩份,也意味著可能有數十萬人通過“娛樂寶”投資。記者在產品手機預訂界面看到,產品風險提示、投資分成及實際投資方式均未可知。實際上,統計數據顯示,2013年保險資金投資收益率為5.04%,已是4年來最好水平。
|
關鍵詞:保險,理財,炒作 |
責任編輯:李雪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