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火販子安倍急破"束縛" 軍工死灰復燃,日本何往?
軍火販子安倍
制圖/高俊夫 4月1日,日本政府通過了新的“防衛裝備轉移三原則”,從而改變了沿用近半個世紀的基本國策,意味著安倍政權在朝著軍事大國的道路上邁出了重要一步。與強大的民用工業體系相比,日本的軍工產業有何特點,其研發和生產能力如何?武器出口禁令打破后,誰會成為日本武器的買家? 日本軍工死灰復燃 F-35隱形戰斗機三菱重工參與研發生產,可能成為亞洲維修中心。 10式坦克三菱重工生產,每輛售價近1000萬美元,土耳其有購買意向。 US-2水上飛機由日本新明和工業公司生產,印度有意向購買15架。 22DDH直升機航母標準排水量1.95萬噸,可同時起降5架直升機,目前禁止出口。 “愛宕”級驅逐艦由三菱重工建造,媲美美國“伯克”級驅逐艦,將來有出口可能。 “蒼龍”級常規潛艇由三菱重工與川崎重工建造,澳大利亞有意引進。 三菱重工、川崎重工、富士重工、豐田、東芝、索尼這些廣為中國消費者熟悉的日本企業,不僅生產電梯、汽車、筆記本、手機、相機等產品,更有著另一重身份——軍工企業。日本從事軍工生產的大型企業就有20余家,承包企業2500余家,儼然構成一個隱藏于民間的“軍工帝國”。 過去半個世紀以來,日本半軍半民的軍工復合體多以民用工業的面目示人。受制于日本自衛隊訂單少,武器又不能出口的窘境,日本軍工企業生產線開工嚴重不足。 然而,自4月1日安倍內閣正式通過“防衛裝備轉移三原則”,事實上打破武器出口禁令后,這些軍工復合體迎來了大展拳腳的機會,日本軍工企業的電子產品、潛艇、艦艇、水上飛機,甚至坦克,都有希望對外出口。隨著日本武器出口的發展,日本二戰后一直奉行的和平憲法面臨危機,亞太安全局勢同時受到挑戰。 |
關鍵詞:安倍,軍火販子,軍工 |
責任編輯:丁麗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