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多年古建筑群被推平建商業街 宗祠未幸免
7處文物拆后僅剩2處 馬固村隸屬峽窩鎮,村中被列入不可移動文物普查名錄的7處建筑中,馬固王氏家廟被列入鄭州市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其他6處分別為馬固關帝廟、王德魁故居、王廣林民居、張連偉民居、王洪順民居、馬固村教堂。 拆遷過后,村委會為紀念曾經的馬固村,還特意在村口設碑,介紹村子的歷史狀況。碑文稱馬固村為“千年古村,歷史名鎮”,常住人口3200多人,是一個有歷史文化積淀的古村落。 “自宋代初期,王氏二世祖王世安便定居在馬固”,村民王德安介紹稱,村落至今已有1000余年歷史。三世祖王博文、四世祖王疇父子二人均為樞密副使。僅王氏前五代中就有十幾位進士,登仕籍者則多達40余人,嗣后各代更是人才輩出。于是便有了馬固王家“三朝樞密院,九子進士公”的輝煌。“為昭示后人,1613年,王氏家廟正式修建。” 此外,馬固村的天主教堂建于民國初年,中西合璧的建筑風格,是鄭州地區最早的天主教堂之一。馬固關帝廟,重修于1574年,磚雕藝術精美。2006年10月,馬固村地下發掘出的兩只唐青花塔式罐,系國家一級文物。這兩件珍貴文物是目前國內出土文物中為數不多的完整唐青花罐,也是我國最早的、工藝最復雜的、最精湛的、器形最大的、有明確出土單位的唐代青花瓷。它們的出土,將中國青花瓷的起源向前推進800年至1000年。國家級權威專家耿寶昌先生將其列在“中華百件國寶珍品”前列。 去年4月,馬固村為配合“上街智能電器產業園”建設,全村整體遷移。僅歷時20天,占地500余畝的村落變成一片黃土和廢墟。村內的7處不可移動文物,在拆遷浪潮中,僅保留下了王氏家廟和馬固關帝廟。 文物被拆后,媒體的報道將這個不起眼的小村子,推上了輿論的風口浪尖,每天都有多家媒體記者前往馬固村采訪。 區領導曾稱古建不會拆 除此之外,峽窩鎮的另一處不可移動文物——孫氏宗祠,也在今年年前在拆遷中被推土機推倒。 文物保護志愿者彭保紅介紹,孫氏宗祠位于峽窩鎮柏廟村,“始建于1737年,1932年重修,它的門樓做工非常精美。”磚雕、木雕保存一直完好,特別是祠堂里的幾塊石牌坊構件——龍鳳透雕、十八羅漢透雕,全部由大塊的條石鏤刻而成。許多文物專家看過后,都認為這些透雕作品非常罕見。此外,孫氏宗祠內保存的多塊皇封石碑,以及造型別致的卷毛坐獅石雕價值也非常珍貴。 此前,據大河報報道,上街區有關領導曾公開回復稱,包括孫氏宗祠在內的一片古建筑群不會被拆除,上街區還將依據柏廟村現有的古建筑遺存,規劃建設柏廟村古民居博物館,形成城市建設與古建筑相得益彰之局面。 在鄭州市中原區孫莊村,同樣有一處古建筑在一夜間被推倒。該古建筑為孫氏莊園,始建于清朝乾隆年間。 據了解,清道光至光緒年間,孫莊村孫氏家族先后有20余人榮任清廷學政、道臺、郎中、知府、知州等職,有7人受皇封,鄭州市西郊到滎陽一帶,自晚清以來,孫莊孫氏一直傳頌著家族的“一門三進士,父子雙翰林”的佳話。 被拆除的老宅,就是孫氏家族的古屋之一。孫氏老宅位于孫莊東,由5座成套的院落連成一片。每套院落均由大門、廂房、過廳、主房等組成。房屋皆青磚青瓦,主房都是二層樓。主樓房頂最高處的正脊,在其兩端與垂脊交界處使用的是正吻,在垂脊上還安裝走獸,共有五脊六獸,是典型的中原官居。因時代更迭,古宅的幾處院落已經消失。 2013年,孫莊面臨拆遷前幾天,為保護孫氏老宅,村民孫寶珠特意花掉3萬積蓄,從老宅主人手中買了下來。“當時房主想領補償款,要主動拆掉房子,既然想要錢,我就把錢給了他。” 但房子買來沒過多久,這棟老宅子便蕩然無存。 孫寶珠說,同樣被列為不可移動文物的孫家古墓,也即將面臨被拆除的危險。古墓內埋葬有孫家老宅的多位主人。而古墓周邊,已經都被挖掘機挖開。 |
關鍵詞:古建筑群,宗祠,古村落,古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