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中國養育之恩——采訪日本二戰遺孤中島幼八有感
【新聞背后】 8月1日下午,我在三聯書店的《何有此生》中文版新書發布會上第一次見到了中島幼八先生。這是一位慈祥、和藹的老人,平靜的臉龐上溝壑滿布,是歲月留下的滄桑印記,閃亮的眸子閃爍出智慧的光芒。日本二戰遺孤,這個敏感的身份勾起人們的興趣,讀者們摩肩接踵,甚至直接席地而坐,聆聽中島的講述。接下來的兩個多小時里,中島將其波瀾的一生娓娓道來,讀者們一同體味老先生的喜怒哀樂,思緒萬千。 73歲的中島幼八看起來和一般的中國老人無異,開口說話時,持一口標準的東北口音,這令人感到無比親切。他還有一個中國名字:陳慶和。這位日本侵華戰爭的遺孤,在黑龍江的小鎮沙蘭和他的中國養母以及先后三位養父度過了難忘的童年和少年時代。這個日本老人身上有著濃濃的中國烙印。 “謝謝中國!”發布會一開始,中島面向現場觀眾深深鞠了一躬,開始了自己的講述。 “我從離開生母在中國的13年生活中,受到1位養母和3位養父還有老師同學的關愛。在生母來到中國和養母爭奪幼小的我時,我蹣跚地走向養母,是因為養母將3歲的我從奄奄一息中一口粥一口飯地喂飽,一下一下地為我揉肚子,將我從鬼門關拉回來,我不能離開當時的她;而當16歲的我選擇回到日本從事中日友好交流事業時,當時的班主任梁志杰老師的勸導起了決定作用。他告訴我,我的生母需要我,中日兩國之間的友誼也需要我。” 選擇留下,是對中國大地的愛;選擇離開,更是因為愛這片土地愛得深沉。講到養父母如何艱辛地將他撫養長大,中島數次哽咽。透過厚厚的鏡片,中島老人的雙眸閃爍出晶瑩的光芒,場下觀眾一片靜默。窗外的蟬鳴愈發聒噪,讀者的眼眶愈發紅潤。 我的思緒不禁跟隨著中島先生的講述回到了戰火硝煙的年代,一幅幅生動的畫面如同在大熒幕上放映,配合著中島先生的動情解說,栩栩如生: 那時候,日本在二戰中戰敗投降,大批日本兒童被遺棄在中國的土地上,饑寒交迫,貧病交加,面臨著死亡的威脅。中日兩國雖然已經結束交戰,但在法律上仍處于戰爭狀態。中國百姓長期遭受日本侵略者的殺戮、奴役和蹂躪,創巨痛深。 “盡管這樣,善良的中國百姓對我們這些敵國的遺孤沒有以怨報怨,反而伸出仁愛之手,將我們收養,使我們從死亡線上得以被拯救,我們有什么理由不感激?” 那時候,在戰后極度困難的處境下,中國百姓依舊省吃儉用,把這些遺孤撫養成人,中國各級政府也從各個方面給予他們關照和保護,使這些生活在異國他鄉的日本孩子,不僅享受到養父母給予的關愛,更感受到中國這個大家庭的溫暖。 “日本是我的祖國,中國是我的家鄉,我身上流的是日本人的血,長的是中國人的肉,血肉相連。一個個平凡的中國人養育了我,更教育了我,他們教會我受用終身的道理——仁義、善良。我有什么理由不熱愛中國?” 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中島回到日本后始終把中國當作自己的故鄉,他用50年的人生報答了中國人13年的養育之恩,用行動展現著中華民族的偉大品格:知恩圖報。 2008年,當中國舉國沉浸在舉辦奧運會的喜悅中時,中島的老伴和生母卻先后離開了人世。煢煢孑立,還有信念相伴。中島決定將自己波瀾的一生記錄下來,并于今年4月拿出1年多的養老金,在日本自費出版了這本回憶錄。如今,回憶錄的中文版《何有此生》在中國順利出版,在座讀者用雷鳴般的掌聲和深深的感動給了中島最堅定的支持。 采訪最后,中島講述了自己在中國的一段經歷:“當我到一個電子城去買U盤時,我累了坐在賣電腦的地方,想休息一下跟年輕人搭話。他一看我講中國話就問我從哪兒來的,我說從東京來的,他馬上笑容可掬,并招呼我入座,說自己特別喜歡東京,并與我熱情地攀談。當時深深把我感動了,令我印象深刻。在日本的報道中,只說中國有反日游行、抵制日貨運動。可是這些最普通的中國老百姓對日本的喜愛為什么不報道?我感覺,現在的中國年輕人仍然葆有優良的民族傳統,特別善良,尊重老人。” 一個下午的時光就這么靜靜地流淌而過,在座每個人跟隨中島的講述度過了70余載歲月,波瀾壯闊。 最后,中島再次起立,鞠躬:“我最后再說一句話,‘謝謝中國!’” |
關鍵詞:遺孤,二戰,日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