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獲得感”在代表委員身邊和眼中
【民生連線】 民之所望,施政所向。“十二五”,實實在在的獲得感是什么?是城鄉居民收入提高,是民生保障“安全網”織牢,是環境切實改善,是改革紅利抵達最廣泛的人群中……“獲得感”也在代表委員的身邊和眼中。 “鐵腕治污”向心肺之患宣戰 在民進上海市委副主委、華東師范大學地球科學部教授陳振樓代表眼中,獲得感是一個個專業的環保指標數據,更是老百姓對環保治污的真實感受。 作為長期關注環保問題研究的學者,陳振樓代表一直密切跟蹤著“十二五”環保減排指標的完成情況。他告訴記者,氨氮和氮氧化物是“十二五”新增加的環保減排指標。“前兩年氨氮的減排任務完成得很艱難,去年這個時候,氨氮的減排任務還沒有完成。”目前,“十二五”四項主要污染物——化學需氧量(COD)、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持續大幅下降,“十二五”規劃目標已全部完成。“這五年國家在環保減排方面花的力氣很大,這一點是有目共睹的。比如在嚴格項目環評方面,‘十二五’以來,國家層面對151個不符合條件的項目環評文件不予審批,力度空前。”陳振樓代表強調說,“十二五”期間國家對環保法進行了修改,出臺了被稱為“史上最嚴環保法”的新環保法,大氣污染和水污染防治力度都有所加大。 “減排指標完成了,直觀的感受是什么?”作為全國人大代表的陳振樓時時刻刻站在老百姓的角度想問題。“化學需氧量(COD)、氨氮的減排,使‘十二五’期間黑臭河流大幅減少;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量的減少,最明顯的環境效益是酸雨面積的大幅減少。但老百姓可能會感覺不到,老百姓最關心的是霧霾怎么治理。”陳振樓代表說。“2014年起全國74個城市實施新的環境治理標準,將PM2.5列入監測指標,更貼近老百姓的真實感覺。”陳振樓代表告訴記者,“霧霾經過近兩年的治理,取得的成效是積極的。” 陳振樓代表認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出去產能、去庫存,對PM2.5的治理至關重要。高污染、高排放的產能消解后,霧霾治理會得到一個較好的產業基礎。 西藏生態文明小康示范村的歡歌笑語 在西藏隆子縣斗玉珞巴民族鄉副鄉長扎西央金代表眼中,獲得感是斗玉村珞巴傳統特色濃厚的嶄新村舍,是廣場上村民的歡歌笑語。“我們鄉產業發展搭上了‘十二五’的快班車,群眾看到了實實在在的收入,發展特色產業的積極性更高了。” 隆子縣斗玉珞巴民族鄉,是西藏最偏遠的邊境民族鄉之一。1981年出生的珞巴族女子扎西央金代表對“十二五”的感受是:這5年,變化太快了,家鄉越來越美,村民收入越來越高,去北京的路越來越好走了。 “十二五”期間,西藏城鄉居民生產生活條件不斷改善,立體化交通體系互聯互通水平大幅提升,高等級公路實現零的突破,拉日鐵路建成運營,國內外航線增至63條,減少貧困人口58萬人。西藏還全面完成農牧民安居工程,46萬戶、230萬農牧民住上安全適用的房屋。基本解決了農牧區安全飲水、無電地區用電問題,實現鄉鎮通光纜、通郵、行政村通電話全覆蓋。新建改造城鎮保障性安居住房21.5萬套。 “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老鄉要實現小康,過上好日子,關鍵看老鄉的‘錢袋子’。‘十二五’期間,黨中央把促進農民持續增收作為農業農村工作的中心任務,農民收入年均增長超過10%,這是‘十二五’獲得感的最突出體現之一。”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院長遲福林委員說。 獲得感既有物質的也有精神的 在江蘇省鹽城市政協副主席、市文聯副主席蔣婉求代表眼中,獲得感不僅僅是物質上的提升,還有精神層面的、文明程度和法治進程的提升。“作為從事音樂創作和藝術教育的人士,我經常到世界各地去交流,明顯感覺這幾年中國在世界上的地位得到提升。”蔣婉求代表說。 遲福林委員指出,“十二五”時期,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面對國內外復雜多變的環境,中央有力實施宏觀調控,積極應對風險挑戰,加快結構調整步伐,不斷改善人民生活,實現了經濟持續穩定增長,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奠定了堅實基礎,老百姓也切實從改革發展中有了實實在在的獲得感。 “‘十二五’時期,我國堅持把經濟增長建立在就業基礎穩定、收入同步增長的基礎上,不斷健全以公共服務為核心的民生保障制度,使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體人民。盡管財政收入增速放緩、支出壓力加大,但財政用于民生的比例達到70%以上,人民群眾的物質文化生活水平持續提高,獲得感不斷提升。”遲福林委員說。 |
關鍵詞:十二五,減排,氮氧化物,改革發展 |